2020-07-0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黑暗之家搬到香港、小學生紛紛被自殺《死因無可疑》比鬼片更可怕的殘酷現實

台灣疫情逐漸趨緩,電影院人潮回流,各大片商紛紛瞄準暑假檔期,香港電影《死因無可疑》改編自日本小說家貴志祐介1997年出版的驚悚小說《黑暗之家 黒い家》,這部小說當年就獲得日本驚悚小說大賞,暢銷破百萬冊,在1999年被日本導演森田芳光首次改編為電影搬上大銀幕2007年韓國導演申泰羅又再度改編為電影,經過13年,這次黑暗之家搬到了香港。

袁劍偉替老婆林嘉欣量身打造「母螳螂」 影帝黃秋生慘遭斬手
故事主角葉永信(陳家樂飾)是一位認真工作的保險業務員,表面上笑容可掬、充滿正能量,實際上因為童年時期經歷了哥哥的死亡,內心一直有解不開又放不下的心結。有一天他要下班前突然接到了一通來路不明的電話,一個詭異的人問:「自殺的話,家人多快會拿到錢?」
不久之後,葉永信就被親自見到了這位客戶朱重德(黃秋生飾),他的左手戴著一隻手套,走路一拐一拐的,講話也沒有邏輯,且眼神飄忽不定,他們家地處偏遠,葉永信跟著朱先生走進屋裡,發現整間房子像是廢墟一般,荒煙蔓草、光線陰暗、窗戶門把都破爛髒亂,而且還瀰漫著一股臭味。
此時,朱重德突然對著一間房門大吼「家富,你幹嘛!」而且不斷重複,嚇得葉永信被跌落在沙發上,他鼓起勇氣前去開門,打開以後他卻看見了一個男童在房間裡上吊,而且已經斷起多時,葉永信再度被嚇得驚魂未定,做筆錄的時候告訴警察,他認為朱重德的行為怪異,不像是死了兒子,一定是為了詐領保險金。
葉永信因此把保險理賠金拖延了好幾天,過程中朱重德幾乎每天都來保險公司追問錢什麼時候會下來,甚至妻子沈子玲(林嘉欣飾)也一起來保險公司,葉永信私下調查了很久卻還是找不到證據,警方不久之後便以「自殺」草草結案,公司也核准了保險金,但葉永信不死心,一口咬定就是朱重德殺了自己的孩子,也擔心連妻子沈子玲都會丟掉性命。他一心想著保護別人,卻沒意識到自己已經身陷殺機。

學生墜樓、兒童上吊、死因不明 電影未竟之處的政治隱喻
事實上我覺得《死因無可疑》的故事滿好的,但這應該是因為原作《黑暗之家》本來就很傑出,作為懸疑恐怖小說,核心命題的「兇手是誰」處理得不錯,再加上林嘉欣、黃秋生兩人的演技實在太過出色,讓觀眾能很快反思自己是不是跟著葉永信一樣有「以貌取人」、過於情緒化或者性別刻板印象的盲點。
而電影加強了葉永信喜歡養昆蟲的人物設定,這一點在畫面上相當成功,因為大部分的觀眾跟我一樣都會害怕蟲子,作為恐怖電影,這些蟲蟲有助於營造氣氛,加強讓觀眾緊張的恐怖效果,其中螳螂母吃公的習性也適度提高了故事的衝擊力道。
不過,小說改編為電影往往都會遇到不少問題,導演袁劍偉也親自編劇,前半段的鋪陳還算不錯,抓到懸疑片的節奏可圈可點,但電影後半段卻出現太多故事線收不回來的狀況,變得相當混亂龐雜,而且還斷尾。我覺得以這樣的敘事來看,如果再砍掉小說中幾個旁線人物,像是心理學教授、退休警察,可能會讓電影更加流暢。
為什麼說《死因無可疑》結局很粗魯的斷尾,不只是因為太過倉促,其中有太多前面舖的敘事線都沒有收回來,沒有講小孩到底是不是自殺、沒有講退休警官怎麼了、沒有講葉永信和女主角後來如何,雖然電影的結局企圖想要仿造《火線追緝令》的道德難題,但他的設定很粗糙隨意,用亂七八糟的節奏就嘎然而止,這與原著小說的結局也有很大的不同,有可能受限於篇幅,也有可能導演想把剩下的留給觀眾腦補。
其實這部電影的幾個命題,都與當年日本經典類似(就連角色的名字都很相似),不過,如果把這個故事放在2020年的香港,電影沒有回答的未竟之處,其實有不少令人玩味的意涵。舉例來說,電影中死了好幾個「小孩」,從開頭葉永信的哥哥跳樓、朱重德的兒子上吊、沈子玲國小同學墜樓。他們看似自殺,其實背後都有兇手。
葉永信的哥哥在放學路上被霸凌,街上卻沒有人出手幫忙,學校、家庭、社會都沒有人察覺異常,最後釀成悲劇,因此小小的葉永信就覺得「沒有出手相救」的自己是幫兇,其實,不只是他、也不只是那些欺負他的惡霸,而是所有忽略校園霸凌、勒索案件的人都是幫凶-這便是葉永信長大後無法放下的原因。
朱重德的兒子到底是自殺或他殺,電影並沒有說明,我認為是自殺,而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母親長期施虐、家庭狀況不佳、社會歧視等綜合因素,在這種破碎的家庭長大,顯示出社會安全網的失能;而沈子玲的國小怎麼死的也沒有解釋(雖然用了我很喜歡的虛實交錯手法,但很像只是炫技而無意義),他可能真的是被沈子玲教唆朱重德殺死,但我想不透的是動機為何?蓄奴?霸凌?或是另有原因。

香港青年自殺、被自殺頻傳 港警卻說「死因無可疑」
事實上,香港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率攀升,確實令各界相當憂心。香港大學在2018年統計,香港青少年自殺率從2012年的每十萬人8.3,成長到2016年的9.5,相較之下,2018年台灣的青少年自殺率為4.4。到了2017年則有媒體統計,香港疑似自殺案件,發現平均不到10天就有一位24歲以下的青少年要自殺。
香港青年這幾年一直深陷在民主運動中,從佔領中環、雨傘運動、罷課、反送中到最近的反港版國安法,那些在街頭忍受催淚彈與橡膠子彈的運動者,往往都是年輕的臉孔,不只是因為他們有行動力,更因為他們想拯救的是自己未來生活的香港,他們不只對於社會有使命,對於自己所面對的未來更是充滿了退無可退的恐懼。
在香港反送中期間,2019年6~9月自殺案達256起,年增34起;死亡人數則為2537起,年增311起。這些冷冰冰的數字,代表的是許多年輕生命的殞落,他們對於社會有期望、對於未來有理想,但卻絕望地離開了人世,從梁凌傑、陳彥霖等人,有人是捨身取義以死為諫、有人則疑似「被自殺」。然而,面對這麼多青年的死亡,港警卻一概對外宣稱「死因無可疑」,這才真的是比鬼片更令人不寒而慄的殘酷現實。
圖片來源:數字會說話
現實和電影一樣,都沒有人真的知道這些年輕人選擇死亡的原因,無論真的自殺或者被自殺,其實這些死亡都有可能被阻止,其實不只是政治上的問題,每一個死亡都舞法簡單做歸因,活在這樣的城市裡有許多不同、複雜難解的問題。重點是政府是否健全了整個社會心理的健康與安全的網路,讓有需要的人可以尋求幫助、讓年輕的生命有機會被接住,而不是避而不談,僅以無可疑帶過,彷彿那些死亡與我們無關。
《死因無可疑》以詐領保險金為故事,實質上是希望政府及所有人都能更認真看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每一個死亡都不只是個案的意外,就算孩子真的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應該要像葉永信一樣不放棄任何蛛絲馬跡,找到他們走向死亡的原因,就算很難、就算不可能,也應該用盡全力去阻止他再次發生。
「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都是由善意鋪成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