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記憶一方面會因為新的經驗而重新建構對過往的回憶,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在接受外界新的訊息時,大腦會不斷根據自己過去的背景知識與經驗,自動地選擇與詮釋這個新資料,換句話說,大家都讀同一個文本或看同一部電影,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也可以講得更極端一點,我們知道要看什麼時,才看得見什麼,或者我們只看得到我們預期中的,或看得懂的東西。
因此對於困難的新概念或複雜的新領域,必須跟我們過去已經了解的背景知識相連結,大腦才能夠記得住,這也是為什麼在課堂上,老師教新的課程時都必須舉例,目的就是利用這個我們已經理解的例子來跟新的概念作連結。
簡單講,大腦的認知過程,一方面是由上而下也就是由已知看到未知,但一方面卻又由下而上,透過我們的各種感官來接受外面訊息,但是這些新訊息若能被我們接受與理解之後,卻又能回過頭來改變原來的認知。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明明知道記得某件事,但是就是想不起來,這是因為遺失了提取記憶的線索。
因此,若能增加這件事情不同的提取線索,就能增強對這件事的記憶,聯想就是其中一種方法。
另外就是增加熟悉度,也就是反覆背誦,目的是讓這個記憶的神經迴路粗大一點,來增加提取的容易程度。
另外有一種遺忘是我們以為自己已經記住了,但是其實那些想記住的事並沒有從短期記憶順利存儲成長期記憶,因為長期記憶需要神經迴路的「固化」,而「固化」需要花一些時間,若沒有給予良好且適當的環境,我們原以為很認真地一直背一直背,卻也一直忘一直忘。就像車禍的病人常常想不起意外發生前幾秒鐘所發生的事情,就是短期記憶沒有順利儲存到長期記憶的緣故。
大腦長期記憶的儲存方式及提取,非常神秘且複雜,至今還不是很清楚整個運作的機制。
目前大致了解的是,當一個訊息要登錄到大腦時,是被切割得破破碎碎的,而且灑得到處都是。比如說,當我們看一幅圖畫時,並不是整張圖完整地儲存在某個神經迴路裡,而是拆解出直線、斜線,分別放在不同地方,顏色也是如此,各種不同顏色散落在不同神經迴路,當我們想回憶這張圖片時,就必須從許多不同神經迴路提取,然後再重新湊成一整張圖。
我們要記憶某個專有名詞也是一樣,每個音節,每個子音母音都儲存在不同地方。大腦為什麼要這麼麻煩,目前找不到什麼合理的解釋。
因此記憶不是我們以為的一個一個事件檔案的集合,掌管記憶的地方也不是單一的組織,而是由位在不同區域的許多神經細胞共同運作的結果,有一點類似「零存整付」,也像貨櫃或倉儲,每一個長期記憶都被分門別類的拆解、分散然後打包存放在不同的貨櫃裡。
我們要回憶時,也就是要提取這些訊息,就會啟動幾個關鍵的電子迴路系統,然後將散布在不同地方的材料集合起來,這時這個記憶就會浮現到我們的意識層。
記憶的分類方式非常多,也有學者將記憶區分成了語意記憶跟情節記憶。研究發現,人們會對同一個句子出現兩條不同的遺忘曲線,也就是對聽過的詞句當中,究竟使用那一個字句,也就是原樣複製的準確用法,隔天就想不起來,甚至不到半天就忘了,但是對那個句子的意思,即使過了一個星期,仍然記憶猶新,人的記憶不是全有或全無,可見得腦神經儲存與提取的機制是很多層次,很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