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性」如何存在? - 畢設週記(開學前五週)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上周對於自己的題目做了一個提問「個人的紀念性是否能存在於都市空間中?
我想,這週的開頭就從能夠回答這個答案的案例 - 林瓔設計的「越戰紀念碑」來起頭吧!
這座越戰紀念碑是兩面長達70m的V字型花崗岩牆體,石面上刻滿了1963-1973 年間在越南喪生的 57,692 名美國人姓名,沒有任何其他的建築語彙,卻成為歷史上對於紀念性空間設計的經典案例。透過兩堵牆強烈的向量性以及地形(斜坡)的掌控,使設計意圖簡單純粹,卻強而有力,絕望的空間體驗,感染了任何到達這個場所的人有難以言語的情緒。如果談論個人的紀念性,那我覺得將這些性名刻在碑上很厲害,就像是一座墓園,一方面讓家屬悼念這場悲劇,一方面用幾近失去尺度的牆,讓人感受嚴肅而強烈的紀念性。當小孩子開始凝是高處爺爺的名字、老奶奶親吻著已逝丈夫的名字,個人的紀念性是真的存在於都市空間中。
其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不同的例子,比方說墓園,或者寺裡承載著不同人的光明燈,也許是許願池中承載著不同願望的硬幣,都是個人紀念性存在於都市的證據。
《越戰紀念碑》圖片來源:https://ext815.blogspot.com/2013/12/12vietnam-wwii-korean-dc-war-memorial.html
那接下來我就問自己「紀念性空間是如何形成的?
這個提問是想對於我先前蒐集的理論資料做一個整理,由於當紀念性能夠被明確定義的時候,做出來的設計就會太過主觀,而淪為「法西斯紀念物」的可能性,所以透過以往的案例或畢業設計的議題分析,試圖找到不會讓我越做越回去的宣言。
紀念性意義的輪迴
我一直在想,紀念性意義應該不是無時無刻存在的,至少在一個人的腦子裡,不會無時無可的運轉著一個紀念性意義,所以過去對於「永恆性」的定義,或許只是掌權者的期望而已,然後用堅固的材料,象徵著不可侵犯與永恆。可是隨時代進步,資訊越來越透明,對於紀念性意義也越來越誠實。當一件事件發生,人們開始建立紀念性,然後慢慢淡化紀念性,當另外一件事情發生,或許人們會開始捍衛原本的紀念性意義,也或許就這樣,疊加了新的紀念性。
紀念性輪迴
2016淡江畢業設計也有探討過相似的議題「紀念城論戰」,Program是新柏林博物館,做為一個新增的紀念性空間,帶領進到博物館的訪客見證一個城市中不同紀念碑立下的宣言與辯論。有趣的是,透過內而外討論紀念性的變異,而且尺度是在城市中。過去紀念物是讓人面對一個構造物,然後開始出現可以使用的紀念性空間,而這個案子更像是把人放進建築中看城市,城市則變成了一個極大的紀念性空間。透過這樣子的概念,增加維度改變(時間變換、掌權著變化)的視角,散點透視多層的紀念性意義,我覺得很有意思。
案例中紀念性空間的性質
我想先談談「柏林猶太博物館」,這有別於越戰紀念碑(物件)與紀念城論戰(城市),它是以建築元素構築出情緒,昏暗的光線、空間的溫差、不安的材料、消失的尺度都是塑造空間體驗的手法。我曾經去過捷克的「人骨教堂」,印象很深刻,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氣氛,無味的氣味,都強烈的衝進我的腦門,而真正改變情緒的紀念性空間,我覺得出自於一種「透明性」。
《人骨教堂》圖片來源:https://vacation.eztravel.com.tw/sight/plc0000071440/sedlec-ossuary-%E4%BA%BA%E9%AA%A8%E6%95%99%E5%A0%82
紀念性是一種不僅能用肉眼感受到的東西,他經歷了不同的歷史涵構(多層紀念物),而如何將這些複雜的涵構透明化,是意識紀念性意義的重要過程。從《集落の教え100》與《看不見的城市》中提煉,會是我針對日後討論透明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佛羅倫斯孤兒院(Ospedale degli innocenti)」記憶在建築內外的流動,透過複製或紀念性的轉移,使原本以時間維度討論紀念性,到以空間維度討論紀念性。透過翻轉都市元素致建築空間,使孤兒院內部形成一個小城市,嫁接原本都市中的紀念性元素。這有點像羅賽塔石碑的在大英博物館的紀念性意義,雖然紀念性意義是被疊加的,但也是因為紀念物本身能具有「流動性」,而生成的不同紀念性意義。
我覺得討論紀念性,最重要的或許就是熟悉時間維度對紀念性帶來的影響了,自古至今對於紀念性的理論大多圍繞著「」與「不變」,不可否認,這很重要。如果紀念永恆性已經不是如今應該思考的議題,那紀念性意義的「暫時性」會是甚麼?或許透過「時間的流動」與「記憶的更新」會是讓承載舊有紀念性空間不淪為只是軀殼的關鍵。
「透明性」、「流動性」、「暫時性」,三點是透過手邊資料內化後的理解,所以紀念性空間是怎麼形成的?我暫時以輪迴或關鍵維度回答。
面對一些暫時性的宣言,我想,可以先來種一些種子了......
我想先從控制維度說起 我要破壞些甚麼? 要讓它發生甚麼事?
紀念性空間定位:造紀念碑(左)、造城市(中)、造建築(右)
先說左邊這張吧,前面提到如果紀念性空間經過時間維度的改變,可能變成多層的紀念碑,因此,框選紀念範圍,或許是一種多層紀念碑的形式,經歷不同時間形成疊加不同範圍的紀念物,它可以以任何形式存在,是建築、是裝置藝術、或是臨時構架。為甚麼這麼想呢?反向性的思考,紀念性是存在於構造物之內嗎,承載紀念性的,應該是城市中所形成德場所精神,或許,紀念碑只是煞有其事的城市邊界。
中間這張讓城市的構造物因紀念性的差異形成彼此相斥,卻被緊密結合的程式樣貌,立場變的重要,如果說「越戰紀念碑」是透過造紀念碑達成個人紀念性的存在,那這個提案就是造城市(只是幾個點),讓多棟建築面對相同紀念物產生變化。
透過單一建築空間達到對於紀念性意義差異化的想像。比方說,中山北路三段的ChungShan,不同人對於這個教堂有不同的紀念性意義,對台灣人來說,可能是一個禱告的空間,但對外籍勞工來說,卻是星期天可以開派對的空間,這是很有趣的現象,如果建築做為紀念性的載體,讓多重紀念性得以共存,也是一個操作紀念性空間的方法。
Adj + N
  • 一個與城市記憶共存的學校
  • 封存記憶的雜貨店倉庫
  • 一個需要溝通的醫院
  • 一個儲放不同記憶的公園
  • 體驗戰爭的漆彈競技場
  • 黑暗觀光下的民宿群
一個與城市記憶共存的學校
一個跨世代族群可以共存的空間,透過與紀念性共存的學習環境,認知自身所在環境的故事,也可能成為新的學校空間的類型突破。教室成為城市中的紀念碑,學校內的機能空間成為都市機能空間,在生活中學習。
封存記憶的雜貨店倉庫
聚落中的雜貨店,承載著每個人不同的記憶,對小朋友來說,或許是玩躲貓貓的飲料店;對青少年來說,是展現自己能夠大方請零食的社交能力;對中年人來說,是養家餬口的生財工具;對老年人來說,是傳承自己廚藝的廚房;對一般人來說,它也許只是一個公車站牌。
城市中許許多多的雜貨店,是否可以形成對於雜貨店不同紀念性的空間,在此暫時叫它「倉庫」。
一個需要溝通的醫院
醫院是許多生命開始與結束的地方,我們會去墓園對往生者的追思,希望能夠用精神性的儀式與之對話;我們會猜測在肚子裡嬰兒的外表特徵、猜測怎樣的胎教可以讓出生的孩子變成父母期望的樣子。我們無法用正常的溝通方式與他們對話,但是在人生的第一哩路與最後一哩路,我們可以如何與他們溝通,醫院或許可以做為創造紀念性意義的場所。
一個儲放不同記憶的公園
時空膠囊、瓶中信......,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自己的紀念性空間,並且存在於都市中的想像,聽起來有點像靈骨塔,每個塔位後面的世界都充滿著未知。我假設這是一個公園,簡單的想像就是,這座公園是一個參與式設計,或許每個人都得以享有一個可食地景花園,而這些可食地景所生成的活動行為,就可以變成不同的紀念性意義。
體驗戰爭的漆彈競技場
古寧頭漆彈競技場,紅色的小方塊代表戰爭遺跡,戰爭中的不同式較與立場,占成相交或不相交的量體空間,紀念性意義並不是歷久不衰,新的世代、新的價值觀可能都為城市中具紀念性意義的場所發生疊加,如何更中立的詮釋一種新的了解歷史的方式,是這個提案必須克服的問題。案例可參考《柏林猶太博物館》
黑暗觀光下的民宿群
因為戰爭歷史背景而發展的觀光經濟,稱為「黑暗觀光」。面對法西斯構造物,現今仍有強烈存在的意義,或許有一部分就是為了經濟吧,若將這些社會性視作人為構造物的事實,那我覺得可以談民宿經濟,黑暗觀光下的民宿經濟,多視角的面對紀念物,或許建築群的型態會在形式上、內涵上形成特殊地景。
下周將這些不成熟的想像深化或開始新的想像,能夠走得遠的想像,或許比較有緣吧!
給自己丟一個大哉問 : 紀念性意義如何定量?
    avatar-img
    147會員
    689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這裡直通悲慘之城,由我這裡直通無盡之苦,這裡直通墮落眾生......我永存不朽,我之前,萬象未形,只有永恆的事物存在,來者啊,快將一切希望揚棄!」《神曲》〈地獄篇〉(III 1-9)。
    我並不是對建築抱有極大熱忱而來的,想當初老師調查了班上要報考建築師的人數,對沒舉手的同學說:「那你們來幹嘛勒?」,當時的我也很疑惑。當時立下大志,要在建築中找到轉換跑道的線索,找尋建築的突破點,是對我建築學業的期望。
    宜蘭之旅 好奇為什麼所有動物裡只有人類會想用鋼筋水泥來將自己與大自然阻隔開來,動物的本能好似都喜愛並與自然為伍,感覺對於這個地球環境中,人們顯得特別格格不入(喜愛住在遠離自然的文明裡、喜愛食用加工食品等、用繁忙的社會系統讓人們過著機械般的文明生活),看似過的很舒服的生活卻早已陷入某種循環之中。
    對我來說,畢業設計是個有任何瘋狂的想法都可以盡情去做的設計,也是大學生活最後的里程碑,如果建築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獨立思考,回應社會的各種能力,那應該如何規劃、尋找並深化過程呢?而對於畢業設計,注重的是平立剖的精確專業度,亦或是過多的自我提煉出的課題?而我對於畢業設計的情感,情感呼應建築設計是沒有答案的
      終於結束了漫長的實習,不用朝九晚.....不知道幾點。原本說每周要好好跟老闆畢業設計的我,也忙到沒有時間動腦,回家就只想洗澡睡覺。忙歸忙,也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飛火現象-遙遠的某處,類似的思考正在發生,相似的物體亦在形成。同樣的,遙遠的過去,也有人思考過你正在思考的事物。                       《集落の教え100》原廣司
    「這裡直通悲慘之城,由我這裡直通無盡之苦,這裡直通墮落眾生......我永存不朽,我之前,萬象未形,只有永恆的事物存在,來者啊,快將一切希望揚棄!」《神曲》〈地獄篇〉(III 1-9)。
    我並不是對建築抱有極大熱忱而來的,想當初老師調查了班上要報考建築師的人數,對沒舉手的同學說:「那你們來幹嘛勒?」,當時的我也很疑惑。當時立下大志,要在建築中找到轉換跑道的線索,找尋建築的突破點,是對我建築學業的期望。
    宜蘭之旅 好奇為什麼所有動物裡只有人類會想用鋼筋水泥來將自己與大自然阻隔開來,動物的本能好似都喜愛並與自然為伍,感覺對於這個地球環境中,人們顯得特別格格不入(喜愛住在遠離自然的文明裡、喜愛食用加工食品等、用繁忙的社會系統讓人們過著機械般的文明生活),看似過的很舒服的生活卻早已陷入某種循環之中。
    對我來說,畢業設計是個有任何瘋狂的想法都可以盡情去做的設計,也是大學生活最後的里程碑,如果建築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獨立思考,回應社會的各種能力,那應該如何規劃、尋找並深化過程呢?而對於畢業設計,注重的是平立剖的精確專業度,亦或是過多的自我提煉出的課題?而我對於畢業設計的情感,情感呼應建築設計是沒有答案的
      終於結束了漫長的實習,不用朝九晚.....不知道幾點。原本說每周要好好跟老闆畢業設計的我,也忙到沒有時間動腦,回家就只想洗澡睡覺。忙歸忙,也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飛火現象-遙遠的某處,類似的思考正在發生,相似的物體亦在形成。同樣的,遙遠的過去,也有人思考過你正在思考的事物。                       《集落の教え100》原廣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墓誌銘是一種哀悼文體,內容簡述逝者生平事蹟,反映出當代政治鬥爭及內亂頻仍的社會現象。該文章從文學、歷史和人情三個方面來觀察墓誌銘文的內容,表現出豁達面對死亡的心境,做到了敘述和反思兼具的效果。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本來只是形式上的故鄉,變成旅人般實質。 又才發現的何時,長輩們的真實姓名當書寫在路口紙條電線桿架著的花籃上,方意味到稱謂與文字的連結,獲得的同時,也是逝去。 無比短暫
    Thumbnail
    曾經存在過的房子-後勁林家古厝完整版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 建築保存著曾經住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一磚一瓦都書寫著屬於每個人心田裡的故事 建築語彙也書寫著傳統倫理的觀念 在日治時期建造的房子仍以傳統閩式建築 可見當時建造的屋主 對於傳統、倫理也是非常重視 本段影片不僅紀錄保存的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老朋友其實就象徵著過去,他們是我活過的痕跡和證明,事物會被抹面,但人不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除非等到認識你、記得你的人都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叫做活著?
    Thumbnail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是中華民國近代歷史中、一個讓人驚恐治安事件與政治面打壓異己回憶的地方。此地是亞洲第一座結合歷史遺址之成立博物館,小編建議遊客預留至少一至二小時,放慢腳步,放下心中的芥蒂在這裡處處是展覽館的場域中,感受前人的生活與社會環境之連結絕對是是個很棒的另一種博物館體驗。 白色恐怖景美紀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墓誌銘是一種哀悼文體,內容簡述逝者生平事蹟,反映出當代政治鬥爭及內亂頻仍的社會現象。該文章從文學、歷史和人情三個方面來觀察墓誌銘文的內容,表現出豁達面對死亡的心境,做到了敘述和反思兼具的效果。
    Thumbnail
    閱讀歷史上的建築大師,最重要是將這些大師當「人」看。當我們將所謂的「大師」視為一個人時,才能平靜而不盲從地看待他被譽為「偉大作品」的背後所代表的意識,以及更深入的理解為什麼這些作品可以被視為一個時代的經典作品,而這樣的理解同樣適用在現在諸多建築獎項的受獎名單上。
    Thumbnail
    本來只是形式上的故鄉,變成旅人般實質。 又才發現的何時,長輩們的真實姓名當書寫在路口紙條電線桿架著的花籃上,方意味到稱謂與文字的連結,獲得的同時,也是逝去。 無比短暫
    Thumbnail
    曾經存在過的房子-後勁林家古厝完整版 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故事 建築保存著曾經住在這裡的點點滴滴 一磚一瓦都書寫著屬於每個人心田裡的故事 建築語彙也書寫著傳統倫理的觀念 在日治時期建造的房子仍以傳統閩式建築 可見當時建造的屋主 對於傳統、倫理也是非常重視 本段影片不僅紀錄保存的
    Thumbnail
    本書以一位城市記憶守護者的角度出發,描繪了許多台灣文化資產的故事,有城市發展脈絡的故事,例如:台北城方位的演變考證、台北街道命名的由來。有保存的故事,例如:下半年打算開放預約導覽的台北機廠。有對於場所精神不同看法的故事,例如:因西區門戶計畫,於去年底已完成解體,打算遷移的三井倉庫。有連意象保
    老朋友其實就象徵著過去,他們是我活過的痕跡和證明,事物會被抹面,但人不會,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不會,除非等到認識你、記得你的人都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了。 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什麼叫做活著?
    Thumbnail
    ​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是中華民國近代歷史中、一個讓人驚恐治安事件與政治面打壓異己回憶的地方。此地是亞洲第一座結合歷史遺址之成立博物館,小編建議遊客預留至少一至二小時,放慢腳步,放下心中的芥蒂在這裡處處是展覽館的場域中,感受前人的生活與社會環境之連結絕對是是個很棒的另一種博物館體驗。 白色恐怖景美紀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Thumbnail
    無論看見了多少臺階, 無論走遍了多少街道, 也不管覆蓋屋頂的是什麼, 或者那片牆的建材有多特殊... 組成一座城市的不是那些, 而是「空間量度」與「過去事件」的關係, 欄杆的高度與翻過欄杆的志願者, 漁網的破洞與修補的老人們閒聊著話當年, 這些記憶, 清晰或模糊的過往, 城市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