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一場鮮花與槍的戰爭,一個搖滾與和平共存的迷幻夏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鮮花與槍的戰爭/圖片來源
1967年,舊金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夏日,年輕男男女女們混雜的躺在海灘邊,相互依偎在彼此懷中,哼唱著〈San Francisco〉。思緒與髮中的鮮花被迷幻藥帶往遠方。那個夏日是他們口中的「愛之夏」(Summer of Love),他們厭惡戰爭,他們渴望和平,他們頭別鮮花向對準他們的槍口微笑。硝煙與威權並沒有擊垮他們,是迷幻藥、是鈔票、是那雙曾手握鮮花的雙手親手掩埋了自己,激情叛逆最終讓他們自取滅亡。「嬉皮」是人們對他們的稱呼,當然,他們更樂意被喚作「花之子」。

嬉皮的雛形:憤怒的一代

1945年,美國以兩顆原子彈終結了對全世界而言夢魘般的二戰,彼時的美國人民厭倦了戰爭,享受於戰爭所帶來的和平中,美國迎來了「戰後嬰兒潮」。後來,那些從二戰中倖存的人們成了中產階級與一群「過度憂慮的家長」。他們明白戰爭的威力,他們為孩子們打點好一切,卻也在生活中處處限制孩子,但這群孩子彷彿生來與父母作對般,他們心想:你們愈是禁止我就愈要做。你要我十點前回家,我就偏偏要十點再出門。這群自小生活在安逸平穩中的孩子們早已厭倦無趣的教條主義,他們想要大聲怒吼,適逢反越戰風潮,這群中產階級眼中叛逆、不聽話的壞孩子們被稱為「憤怒的一代」。「嬉皮」是憤怒的一代的一條分支,也是當中最激進、最為人知卻也是最早消亡的。他們彷彿隕石般在美國社會中砸出了個巨坑,嚇壞了所有人、打破了該有的平靜,卻又在最受矚目、最火熱之時停止在地表上,從此一動也不動。

嬉皮:反戰、愛與和平

嬉皮青年穿著鮮艷服裝/ 圖片來源
嬉皮最初形成的年代是在1955年,死傷無數的二戰甫過十年,尚未從傷痛中痊癒的美國便一腳踏入另一個戰場,一個即將帶走上萬條性命的叢林­­────越南。越戰無疑是美國史上最慘痛的一場失利,當軍人已無法對付在叢林中穿梭自如的越南共產黨,大批大學生開始被徵召、送往戰場。戰死或斷手斷腳是大多數參與越戰軍人的下場,此時的大學生們有兩個選擇:赴死或是抗爭。但別忘了,他們可是憤怒的一代耶,說什麼也不願白白去赴死,後來學生們想出了另一種方式:有一種人無須也不被允許上戰場────罪犯或是有犯罪前科的人。吸食大麻或是不合法的迷幻藥成為當時不想上戰場的學生們的常態,反戰精神與反教條主義的氛圍逐漸在社會中醞釀。這時的他們尚未擁有姓名,直至後來一位記者在《舊金山紀事報》將他們稱為「嬉皮」(hippie)。在當時,帶領這群嬉皮的有二:迷幻藥與音樂。其中音樂與嬉皮的關係又更緊密一些,細看當時的音樂進程,其似乎也隨著嬉皮的演變在不同時間點發展出不同的特色。接下來的文章,將以嬉皮音樂的進程帶領讀者進入迷幻搖滾的嬉皮年代。

1963-1964始於舊金山:巴布狄倫〈Blow in the Wind〉

小型巴士上的嬉皮們/圖片來源
1963年,最先的一批戰後嬰兒潮如今已成長茁壯、年滿十八。青年們的叛逆開始了。他們隨手打包了一袋子行囊便隻身前往陌生的城市,一開始他們毫無目標,他們只是想逃離父母還有要被送上戰場的恐懼,後來青年們開始聚集到舊金山,舊金山漸漸成為大多數青年嚮往的遠方,之後的青年幾乎都是懷抱著夢想來到舊金山的。此時,後來的嬉皮年代的靈魂人物之一Janis Joplin自德州搬至舊金山、著名反戰民謠歌手巴布狄倫發布了反戰時期最經典的一曲〈Blow in the Wind〉。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n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 in the wind。
Bob Dylan 〈Blow in the Wind〉
1964年,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位於舊金山)禁止反戰言論,引起學生不滿,並發起「反戰運動」與「言論自由運動」,舊金山成為政府眼中的頭痛地區,卻也成了嬉皮們的聖地,青年們開始建構自己的主體性。

1965-1967高潮與消亡:披頭四〈All You Need is Love〉

往軍隊槍口上插上鮮花的嬉皮/圖片來源
1965年,一位記者在《舊金山紀事報》將這群青年們喚作「嬉皮」。自此嬉皮的時代開啟了。他們留了一頭及肩甚至及腰長髮,偶爾用頭巾固定髮型又或者放任他們在風中飄逸,他們穿著鮮豔走在大街上,彷彿硝煙中的一朵鮮花,他們不畏懼政府的鎮壓,他們在還發燙的槍口上插上鮮花。有時在路邊的一隅或是公園的綠地上發現他們的身影。一開始他們只是躺在那裏,後來他們發現了一個將完全改變嬉皮年代的東西:迷幻藥。他們熱愛迷幻藥帶來的虛無感。此時適逢搖滾樂崛起,迷幻藥為強烈的搖滾增添了一分飄飄然的迷幻感,還有後來被加入的藍調與鄉村等風格,嬉皮的搖滾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音樂領域:迷幻搖滾。迷幻搖滾與嬉皮的高潮是在1967年,一個被稱為愛之夏的時期。當披頭四發布了最新專輯「Sgt. Pepper Lonely Heart Club’s Band」(派伯中士的寂寞芳心俱樂部樂隊),裏頭的一些歌曲被形容為像是剛服用完迷幻藥後的感受。披頭四的熱門單曲〈All You Need is Love〉更被譽為嬉皮青年的國歌。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that can't be done.
Nothing you can sing that can't be sung.
Nothing you can say but you can learn how to play the game.
It's easy.
All you need is love.
All you need is love.
All you need is love, love.
Love is all you need.
The Beatles〈All You Need is Love〉
也是在1967年嬉皮與迷幻搖滾開始「分家」,原因是當年度在舊金山舉行的蒙特利流行音樂節(Monterey Pop Festival)過度商業化,讓嬉皮開始脫離越發商業化的搖滾明星們。結果是:分家後的嬉皮開始衰弱,而後甚至牽涉了暴力與毒品交易等醜聞,搖滾歌手們離開了舊金山搬往大城市、飛黃騰達。1967年,是愛之夏、迷幻搖滾的元年,卻也是嬉皮開始殞落的一年。

1969-1970葬禮:Janis Joplin〈Cry Baby〉

Janis Joplin/圖片來源
正式宣告「嬉皮已死」的是1969年舉辦的伍茲塔克音樂藝術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三天三夜的音樂會是嬉皮最後的一聲哀鳴,響亮卻又哀戚。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許多嬉皮年代的代表人物前後上台表演,一同最初在舊金山的各個角落,伍茲塔克音樂藝術節中的男男女女們躺在草地上,高喊愛與和平,與此同時在現場卻也發生了海洛因過量的致死案件甚至牽涉幾起兇殺案,和平與死亡共存的藝術節,更像是嬉皮時代預示離去的一場告別式。1970年, Janis Joplin死於海洛因過量,令他無法親眼見證他最受好評的專輯「Pearl」發行,嬉皮,終究是充滿了遺憾;嬉皮時代另一標誌性人物Jimi Hendrix在旅館中死於藥物窒息。嬉皮終究迎來了自己的葬禮,而墓碑卻是嬉皮親手立下的。
Cry baby, cry baby, cry baby,
Honey, welcome back home
And if you ever feel a little lonely, dear,
I want you to come on, come on to your mama now,
And if you ever want a little love of a woman
Come on and baby baby baby babe babe baby now
Cry baby yeah.
Janis Joplin〈Cry Baby〉

某一天:Scott McKenzie〈San Francisco〉

嬉皮青年們/圖片來源
嬉皮已死,這是1967年嬉皮們為嬉皮舉辦的葬禮的名稱,確實1960年代的嬉皮早已死去、蛻變為他們最初憎惡的中產階級,瘋狂過後誰不想回歸安穩?但誰又能保證十年後抑或是明天,街頭巷尾不會再響起當年那首〈San Francisco〉呢?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You're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there
For those who come to San Francisco
Summertime will be a love-in there
In the streets of San Francisco
Gentle people with flowers in their hair
Scott McKenzie〈San Francisco〉

參考資料

責任編輯:陳姵穎 核稿編輯:陳柏健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0會員
573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今天在慕哲參與了一個蠻有趣的講座,講座題目是從美國眾議員約霍在國會提出的《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談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除了把國際法中有關台灣地位的歷史脈絡好好理清之外,也從應然面(國際法)與實然面(台灣的戰略地位)補充了相當多的論述。有點感動,故為文記之。
今天在慕哲參與了一個蠻有趣的講座,講座題目是從美國眾議員約霍在國會提出的《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談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除了把國際法中有關台灣地位的歷史脈絡好好理清之外,也從應然面(國際法)與實然面(台灣的戰略地位)補充了相當多的論述。有點感動,故為文記之。
「我當然想成為精靈的一員。他們如神聖之火鍛造的刀刃一樣美麗,生命永垂不朽。」 現實世界中,我們也會在某些情況下說出謊言,用謊言堆砌著真相,虛實交錯讓人無法輕易辨明真偽,不同於精靈的是:我們有拒絕說謊話的能力。至少,在面對不比精靈世界險惡的真實世界,我們還能保有一絲善良和誠實......
2020年的新冠病毒除了影響個人生活,也間接改變整體國際局勢。中美台的關係在疫情爆發以來朝截然不同的趨勢發展,誰是盟友?誰是敵人?世界在疫情時代下將產生全新的秩序。
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漫畫《怪醫黑傑克》裡,他與其對手「白色死神」奇利柯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前者是生命為最高價值,竭盡所能都要讓病患活下去;後者則認為死亡對於絕症患者才是解脫,而積極研發毒物使人能有尊嚴地離開世界。 安樂死,究竟對我們而言是甚麼呢?
時光快轉至大二上學期,一天,寧靜的早晨被槍響所劃破,港中大遭到包圍。「港中大距離市中心很遠,之前的衝突都不會發生在學校附近。這幾天telegram等社群軟體,也沒有傳出學校有示威運動,抗爭突然蔓延至校園,學生們也是措手不及。」先前校園僅有罷課、貼文宣和塗鴉的意見表達,11月10日......
今天在慕哲參與了一個蠻有趣的講座,講座題目是從美國眾議員約霍在國會提出的《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談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除了把國際法中有關台灣地位的歷史脈絡好好理清之外,也從應然面(國際法)與實然面(台灣的戰略地位)補充了相當多的論述。有點感動,故為文記之。
今天在慕哲參與了一個蠻有趣的講座,講座題目是從美國眾議員約霍在國會提出的《預防台灣遭侵略法草案》談美國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除了把國際法中有關台灣地位的歷史脈絡好好理清之外,也從應然面(國際法)與實然面(台灣的戰略地位)補充了相當多的論述。有點感動,故為文記之。
「我當然想成為精靈的一員。他們如神聖之火鍛造的刀刃一樣美麗,生命永垂不朽。」 現實世界中,我們也會在某些情況下說出謊言,用謊言堆砌著真相,虛實交錯讓人無法輕易辨明真偽,不同於精靈的是:我們有拒絕說謊話的能力。至少,在面對不比精靈世界險惡的真實世界,我們還能保有一絲善良和誠實......
2020年的新冠病毒除了影響個人生活,也間接改變整體國際局勢。中美台的關係在疫情爆發以來朝截然不同的趨勢發展,誰是盟友?誰是敵人?世界在疫情時代下將產生全新的秩序。
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漫畫《怪醫黑傑克》裡,他與其對手「白色死神」奇利柯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前者是生命為最高價值,竭盡所能都要讓病患活下去;後者則認為死亡對於絕症患者才是解脫,而積極研發毒物使人能有尊嚴地離開世界。 安樂死,究竟對我們而言是甚麼呢?
時光快轉至大二上學期,一天,寧靜的早晨被槍響所劃破,港中大遭到包圍。「港中大距離市中心很遠,之前的衝突都不會發生在學校附近。這幾天telegram等社群軟體,也沒有傳出學校有示威運動,抗爭突然蔓延至校園,學生們也是措手不及。」先前校園僅有罷課、貼文宣和塗鴉的意見表達,11月10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三十五年前,北方廣場:示威、武力鎮壓、流亡。 三十五年後,南方小島:廿三條、惡法鎮壓,噤聲。 南方島國:改革法,然後呢? 公元一九二零至二一年,「新青年」思想分歧,代表人物: 陳獨秀,胡適。 百多年後,馬列和自由主義仍然在角力⋯⋯
Thumbnail
在美國國會的舒適圈裡,沒有什麼比玩戰爭更有趣更重要的了。 隨著華盛頓逐漸進一步陷入「大國競爭」時代,這類戰爭的遊戲-託管它們的不僅僅是智囊團。媒體和更多的專家階層也紛紛加入進來,大聲爭論中美之間不可避免的軍事衝突的細節。 兵棋推演或「桌面演習」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試圖推算危機可能如何展開、需要做
Thumbnail
《怒火青春》的敘事節奏和配樂輕快,但劇情卻與之相反的沈重。三位主角分別是猶太裔的Vinz、阿拉伯裔的Said和非裔的Hubert。種族歧視、階級主義、警察濫權等議題,貫穿整部電影。他們怒火中的膽怯、無力和絕望,展現出青年在社會邊緣的處境。電影透過這些少年人的命運,反映出社會的墮落和自救。
Thumbnail
本文敘述在想在美國社會發動暴力革命失敗的激進左派 如何改發動對學院等機構的長征 利用看似中性的學術語言 以多元 平等 包容(DEI)的口號 將激進左派的意識形態 先占領了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科系 然後再把影響力延伸到大學的行政部門 讓整個大學變成激進左派 改變美國年輕一代意識形態工具的慘劇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Groupie一詞通常帶有貶意,專指與明星調情挑逗,希望與之發生性關係的追星女性,在中文圈裡通常被翻譯為「骨肉皮」,強調表淺的身體關係。看過電影《Almost Famous》的人應該都對女主角Penny不陌生,Penny是典型的Groupie。
Thumbnail
所谓“繁花”,并没有真的开过,都是人们在一片荒芜的时候想象出来的。如此,与今天的时代经历也有吻和的部分。大家都在过度的疲劳中,观看上个世纪的中国人如何笑、如何玩耍,如何谈恋爱。
Thumbnail
我們以小六女學生的視角參與了一場戰爭,故事內容包含海邊玩耍,坦克對峙,抗戰勝利慶祝等場景。然而,故事以揭露悲劇收場,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無辜受害者。夢境讓人快速切換角色,完整呈現出當時時代背景和人物心境。
照片由來 1973年的普卜立茲攝影獎作品攝於1972年6月8日。那是在越戰期間,當日美軍在距西貢西方約40公里的展鵬附近投擲燒夷彈以殲滅躲在戰壕中的越共部隊,卻誤炸附近村莊(但,真的是誤炸嗎?)燒夷彈是一種膠狀物,會黏在接觸到的所有物體上面,也許是茅草屋頂,樹木,稻草,或者人的衣服,皮膚上面,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三十五年前,北方廣場:示威、武力鎮壓、流亡。 三十五年後,南方小島:廿三條、惡法鎮壓,噤聲。 南方島國:改革法,然後呢? 公元一九二零至二一年,「新青年」思想分歧,代表人物: 陳獨秀,胡適。 百多年後,馬列和自由主義仍然在角力⋯⋯
Thumbnail
在美國國會的舒適圈裡,沒有什麼比玩戰爭更有趣更重要的了。 隨著華盛頓逐漸進一步陷入「大國競爭」時代,這類戰爭的遊戲-託管它們的不僅僅是智囊團。媒體和更多的專家階層也紛紛加入進來,大聲爭論中美之間不可避免的軍事衝突的細節。 兵棋推演或「桌面演習」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試圖推算危機可能如何展開、需要做
Thumbnail
《怒火青春》的敘事節奏和配樂輕快,但劇情卻與之相反的沈重。三位主角分別是猶太裔的Vinz、阿拉伯裔的Said和非裔的Hubert。種族歧視、階級主義、警察濫權等議題,貫穿整部電影。他們怒火中的膽怯、無力和絕望,展現出青年在社會邊緣的處境。電影透過這些少年人的命運,反映出社會的墮落和自救。
Thumbnail
本文敘述在想在美國社會發動暴力革命失敗的激進左派 如何改發動對學院等機構的長征 利用看似中性的學術語言 以多元 平等 包容(DEI)的口號 將激進左派的意識形態 先占領了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科系 然後再把影響力延伸到大學的行政部門 讓整個大學變成激進左派 改變美國年輕一代意識形態工具的慘劇
Thumbnail
今日美中關係處於新冷戰,美國仍拒絕"脫鉤",可以1990年代美國大眾文化的"與敵同眠"主題況之。女人與男人發生性關係,早上起來告“強姦”的案件集中在那個年代,卻非宗教保守主義的反性,乃是女權與"父權社會"的鬥爭。美國的偉大制度"異性戀羅曼史"因此淪為殺戮戰場。美國倡議"全球化"亦違反原意,成為戰場。
Thumbnail
  Groupie一詞通常帶有貶意,專指與明星調情挑逗,希望與之發生性關係的追星女性,在中文圈裡通常被翻譯為「骨肉皮」,強調表淺的身體關係。看過電影《Almost Famous》的人應該都對女主角Penny不陌生,Penny是典型的Groupie。
Thumbnail
所谓“繁花”,并没有真的开过,都是人们在一片荒芜的时候想象出来的。如此,与今天的时代经历也有吻和的部分。大家都在过度的疲劳中,观看上个世纪的中国人如何笑、如何玩耍,如何谈恋爱。
Thumbnail
我們以小六女學生的視角參與了一場戰爭,故事內容包含海邊玩耍,坦克對峙,抗戰勝利慶祝等場景。然而,故事以揭露悲劇收場,展現了戰爭的殘酷與無辜受害者。夢境讓人快速切換角色,完整呈現出當時時代背景和人物心境。
照片由來 1973年的普卜立茲攝影獎作品攝於1972年6月8日。那是在越戰期間,當日美軍在距西貢西方約40公里的展鵬附近投擲燒夷彈以殲滅躲在戰壕中的越共部隊,卻誤炸附近村莊(但,真的是誤炸嗎?)燒夷彈是一種膠狀物,會黏在接觸到的所有物體上面,也許是茅草屋頂,樹木,稻草,或者人的衣服,皮膚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