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舊金山。在某個陽光明媚的夏日,年輕男男女女們混雜的躺在海灘邊,相互依偎在彼此懷中,哼唱著〈San Francisco〉。思緒與髮中的鮮花被迷幻藥帶往遠方。那個夏日是他們口中的「愛之夏」(Summer of Love),他們厭惡戰爭,他們渴望和平,他們頭別鮮花向對準他們的槍口微笑。硝煙與威權並沒有擊垮他們,是迷幻藥、是鈔票、是那雙曾手握鮮花的雙手親手掩埋了自己,激情叛逆最終讓他們自取滅亡。「嬉皮」是人們對他們的稱呼,當然,他們更樂意被喚作「花之子」。
1963年,最先的一批戰後嬰兒潮如今已成長茁壯、年滿十八。青年們的叛逆開始了。他們隨手打包了一袋子行囊便隻身前往陌生的城市,一開始他們毫無目標,他們只是想逃離父母還有要被送上戰場的恐懼,後來青年們開始聚集到舊金山,舊金山漸漸成為大多數青年嚮往的遠方,之後的青年幾乎都是懷抱著夢想來到舊金山的。此時,後來的嬉皮年代的靈魂人物之一Janis Joplin自德州搬至舊金山、著名反戰民謠歌手巴布狄倫發布了反戰時期最經典的一曲〈Blow in the Wind〉。
1965年,一位記者在《舊金山紀事報》將這群青年們喚作「嬉皮」。自此嬉皮的時代開啟了。他們留了一頭及肩甚至及腰長髮,偶爾用頭巾固定髮型又或者放任他們在風中飄逸,他們穿著鮮豔走在大街上,彷彿硝煙中的一朵鮮花,他們不畏懼政府的鎮壓,他們在還發燙的槍口上插上鮮花。有時在路邊的一隅或是公園的綠地上發現他們的身影。一開始他們只是躺在那裏,後來他們發現了一個將完全改變嬉皮年代的東西:迷幻藥。他們熱愛迷幻藥帶來的虛無感。此時適逢搖滾樂崛起,迷幻藥為強烈的搖滾增添了一分飄飄然的迷幻感,還有後來被加入的藍調與鄉村等風格,嬉皮的搖滾開闢了一條前所未有的音樂領域:迷幻搖滾。迷幻搖滾與嬉皮的高潮是在1967年,一個被稱為愛之夏的時期。當披頭四發布了最新專輯「Sgt. Pepper Lonely Heart Club’s Band」(派伯中士的寂寞芳心俱樂部樂隊),裏頭的一些歌曲被形容為像是剛服用完迷幻藥後的感受。披頭四的熱門單曲〈All You Need is Love〉更被譽為嬉皮青年的國歌。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that can't be done.
Nothing you can sing that can't be sung.
Nothing you can say but you can learn how to play the game.
It's easy.
All you need is love.
All you need is love.
All you need is love, love.
Love is all you need.
The Beatles〈All You Need is Love〉
也是在1967年嬉皮與迷幻搖滾開始「分家」,原因是當年度在舊金山舉行的蒙特利流行音樂節(Monterey Pop Festival)過度商業化,讓嬉皮開始脫離越發商業化的搖滾明星們。結果是:分家後的嬉皮開始衰弱,而後甚至牽涉了暴力與毒品交易等醜聞,搖滾歌手們離開了舊金山搬往大城市、飛黃騰達。1967年,是愛之夏、迷幻搖滾的元年,卻也是嬉皮開始殞落的一年。
正式宣告「嬉皮已死」的是1969年舉辦的伍茲塔克音樂藝術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三天三夜的音樂會是嬉皮最後的一聲哀鳴,響亮卻又哀戚。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許多嬉皮年代的代表人物前後上台表演,一同最初在舊金山的各個角落,伍茲塔克音樂藝術節中的男男女女們躺在草地上,高喊愛與和平,與此同時在現場卻也發生了海洛因過量的致死案件甚至牽涉幾起兇殺案,和平與死亡共存的藝術節,更像是嬉皮時代預示離去的一場告別式。1970年, Janis Joplin死於海洛因過量,令他無法親眼見證他最受好評的專輯「Pearl」發行,嬉皮,終究是充滿了遺憾;嬉皮時代另一標誌性人物Jimi Hendrix在旅館中死於藥物窒息。嬉皮終究迎來了自己的葬禮,而墓碑卻是嬉皮親手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