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個電影愛好者的角度來說,如果在 2020 年桃園電影節只能選擇觀賞一部電影,我認為日本導演市川崑在 1968 年拍攝的運動紀錄片《青春:第 50 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下稱《青春》),會是非常值得考慮的選擇。
要介紹《青春》,先要快速簡介市川崑。市川崑是日本電影代表人物之一,與黑澤明、溝口健二等名導同在 1950 年代享譽國際,作品多為文學改編電影,代表作有《炎上》(1958)、《犬神家一族》(1976)等片,並曾以改編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同名小說而成的《鍵》(1959),在 1960 年坎城影展與安東尼奧尼經典作品《情事》(L'Avventura )並列評審團大獎。然而,若要提到市川崑最廣為觀眾所知的作品,則可能是獲得 1965 年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大獎的運動紀錄片《東京奧運 1964》(東京オリンピック)。
《東京奧運 1964》是紀錄 1964 年東京奧運的官方紀錄片,直覺上應以紀實價值為主,卻獲得電影藝術界的高度肯定,不僅在坎城影展進行國際首映,並於英國影藝學院獎斬獲獎項,2020 年 6 月下旬,標準收藏(CC)還將其從 53 部奧運紀錄片中獨立選出,重新發行數位修復影碟。比對影史上另一套知名的奧運紀錄片,由納粹德國導演 Leni Riefenstahl 拍攝之上下兩集的《奧林匹亞》(Olympia ,1938),市川崑在美學上更著重呈現失敗者的身影。當 Riefenstahl 以兩部《奧林匹亞》淋漓盡致地展現力與美,崇拜如古希臘英雄人物一般的完美肉體姿態,市川崑卻不時用詼諧手法打破劍拔弩張的氛圍,更帶觀眾望向那些痛苦的、掙扎的失敗者們。
汗水與淚水在他的鏡頭下被重視,打破莊嚴的競賽氣氛,市川崑觀看賽事的角度帶有人文主義對和諧的思考,也為戰後重建的日本社會留下註腳。
《青春:第 50 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劇照/桃園電影節
這般敏銳的人文思維,被市川崑帶向他較鮮為人知的另一部運動紀錄片作品:《青春:第 50 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青春》於 1968 年首映,是為明治百年藝術祭紀念作品,以第 50 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甲子園)為背景拍攝。有別於當代觀眾熟悉的紀錄片敘事,慣以明確的角色(有時是導演自己)去觀察背景議題,《青春》不將焦點鎖在特定人物,而是盡力將光環分散在當年參加大賽的兩千多所學校之所有選手群像,他們遍布日本國內各地,從訓練、賽場廝殺,到結果成敗,市川崑分散拍攝不同學校的片段剪影,蒐集一個整體印象,並予以感性書寫,讓觀眾同時能理解每個參賽者背後的故事是各自獨一無二的。
電影也理所當然地梳理夏季甲子園簡史。第一屆全國中學棒球錦標賽在 1915 年由朝日新聞舉辦,當時場地選擇在大阪的豐中棒球場,僅有十所學校參賽。一直到 1924 年的第十屆比賽,才更換至如今廣為人知的甲子園球場舉辦。1942 年,因二次世界大戰之故,比賽連續四年取消,直到 1946 年復辦,眾多曾在甲子園綻放青春光芒的明星選手,當時相繼在戰場上去世。電影拍攝第 50 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市川崑亦在紀錄過程中帶觀眾看到些許戰後痕跡,將之視為歷史之一部分銘記。
賽事過程已經提供強健的戲劇張力,紀錄片在此時可以不需要完整的故事,如同真實人生亦不必然擁有起承轉合或強制昇華的英雄旅程。《青春》一部分動人之處在於,每個真實片段的集錦都像是碎片,而在敘事過程中,這些碎片就直指甲子園的母題:時間。對於競賽選手而言的,無可逃避的時間,淚水與笑聲,甲子園的土壤,高強度競賽的意義向來不只是對個人、對技藝本身的極限探索,而是對於時間即將結束的恐懼感。
年輕選手攬起太多不見得重要的情感標的:學校的榮譽、教練的期待、對自己的期勉、對隊友的承諾,這些情感標的都只能發生在一份特定的時間段,剝開所有被搭建的情感幻境之後,殘留下來的本質,就是對無法停止時間流動的焦慮。青春極美,但亦是如此纖細易逝,轉眼間,少年都已經成為在開賽前發表無趣致詞的長官。競賽過後,「這一年的青春已然結束」,透過定格畫面,市川崑的攝影機在結尾封存時間一瞬,也為這部作品的人文面向找到絕佳的切點。
可以與《青春》參照觀看的,是本屆桃園電影節的開幕片,紀念夏季甲子園競賽 100 週年的《甲子園:夢想競技場》(Koshien: Japan’s Field of Dreams ,2019)。該片由 NHK 出品,正巧是《青春》拍攝五十年後的另一部紀念作品。NHK 是日本紀錄片重鎮,除了自製節目外,也常在國際各地的紀錄片提案大會尋找理想作品,《甲子園:夢想競技場》由美日混血導演山崎艾瑪執導,敘事描繪明確的人物故事,直接挑選橫濱隼人高中的明星教練水谷哲也做為主要人物,以他帶隊訓練、前進甲子園,甚至是他的家庭、職涯與棒球的羈絆,來做甲子園百年的註腳。
《甲子園:夢想競技場》的敘事特色是當代觀眾更熟悉的人物主導,配合長期跟拍、大量訪談,再擺放人物字卡、說明字卡,以更接近專題報導的形式呈現出高中棒球選手的喜怒哀樂,而水谷哲也教練的故事則是貫穿整部電影。當然,深度訪談可以帶來更多知性內容,對於棒球題材有興趣的觀眾,自然可以從《甲子園:夢想競技場》當中獲取樂趣,不管是最基本的角色故事,或是日本甲子園文化當中,從訓練到競賽的諸多細節。
然而,兩相對照之下,卻也更顯現出市川崑五十年前在《東京奧運 1964》與《青春》兩片中捕捉到的時代側寫之可貴。一個發生在所有參與者之上的共同印象,透過市川崑的觀點,被以敏銳的攝影機筆觸記錄下來,每一張臉孔的樣貌與故事都是模糊的,但縈繞在他們之中的氛圍卻清晰可見。這種敏感的作者風格如何正面記錄一個時代、一個重要事件的內涵,也正是與觀看人物故事大相逕庭的美學表現。
跨越五十來年,賽場少年如今都已白頭。紀錄片影像個別記下何種視野,在兩片並陳的機緣下,留待觀眾再入戲院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