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怎麼辦? 佛法上和科學上說的不一樣啦!

    這應該是接受過國民教育的人,開始學佛時最常出現的幾個問題之一。這問題以佛法的目標:追求解脫來說,其實一點都不重要,因為知不知道都不影響修行和解脫。但的確是個困擾,特別是對自認理性的現代人而言。
    常被拿來出討論的,可粗分成空間觀:四大部洲vs八大行星,大中小世界vs銀河系;及時間觀:大中小「劫」和人類壽命的增減vs生物演化上人類壽命的變化,末法時代的各種現象vs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現象....等等的差異。
    這和科學革命之後,天主教、基督教面對的問題是相同的,也就是信仰和理智間的認知失調。我自己在不同的生命階段中,分別使用過四種不同的態度來處理這個問題,現在整理給大家參考和指教:
    第一種是不管科學說什麼,「只相信佛經」上說的。這是建立在對佛法有完全的信心下採用的態度,聽起來有點迷信。但倒不一定是壞事,一是對佛法深俱信心並且絲毫不懷疑的人,如果又認真修行,會是最容易成功的;二是就算最差的狀況,迷信佛法,也比去信多不勝數的各種邪教來得好。
    第二種是「相信科學」的說法,但並不是不相信佛經,而是考慮當時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在說到這類問題時,釋迦牟尼佛可能採用了當時當地大眾比較能接受的說法--所以這類內容有大量的印度神話在裡面。這就像是專業人士對一般人說明某個專業內容時,會有過度簡化和不精確的問題產生。與其要和3000年前的人說明現在的天文學,還不如直接改寫成神話故事比較快。
    第三種是「二者並存」的態度,就是覺得二個說法都可能是對的。理由是觀測的方式不同會導至觀測結果的差異。簡單說就是用紅外線或可見光去看同一顆星星,看到的圖像會不一樣。釋迦牟尼佛觀察世界的方式明顯和天文望遠鏡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個宇宙「看起來差很多」,講起來差更多是可以理解的。
    第四種是最符合學佛--可能也是最符合科學--的態度,就是「我要親自去驗證」的想法。這其實也是釋迦牟尼佛教學的態度:我提供方法,而你要親自來驗證我說的是否正確,不要只相信別人說的話。所以二邊說的不一樣其實無所謂,就算有無數種說法也都不重要,重點是「我要親自去看」。所以才會說,對追求解脫的人來說,這問題一點都不重要。等到修行程度到了,自然就有能力知道誰說對了,搞不好到時候你覺得二邊都錯呢。
    在這裡要特別提出一種我認為現在已經不太適合的方法,就是硬把佛教的說法套上「符合科學」的外衣,以三千大千世界為例:一日一月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等於一個佛的國土)有10億個太陽,而在過去某個時間,天文學家估計一個銀河系應該有10億個恆星,所以就有人主張一個佛的國土就是一個銀河系。也有人用舍利弗尊者以天眼看飲用水,結果發現裡面有小生命,所以就推論說佛教早就知道有微生物等等的說法。
    這種拿數字或文字硬把佛教的(部分)說法套上科學的解釋,雖然被使用過,但絕對是一個不理想的做法。科學家的理論常常修來改去,像現在一個銀河系的恆星估計值已經上修到4000億顆,你要怎麼去湊一個三千大千世界裡的太陽數字? 更別說四大部洲的描述早就和太陽系的結構完完全全不一樣。用硬套去處理「佛法和科學說的不一樣」是我認為最不恰當的方法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