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讀《易鄉人》—存在之間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異鄉人>、<憶鄉人>、<易鄉人>、<譯鄉人>分別是林蔚昀這本書的章名,而這與「故鄉」有關的書籍中涉及了三個地點:台北、英國以及波蘭(後兩章),正是在流離於三個地方的生命經驗中才使得這種旅行與離散的感覺更加的強烈,而這種旅人感又全然不同於胡晴舫筆下的描寫,而卻是作者所特有的輕快,但在文字之中卻也能切實地感受到曾經的苦惱,我想這就是她的魔法,而這樣的閱讀經驗曾在她著作的《我媽媽的寄生蟲》中體驗過,尤其讓我訝異的是照理說這兩本著作所呈現的自身在時間上應該是有所重疊的,但是在同樣的歷時中卻能轉譯出兩個不同面向的生命,這也會讓我在閱讀時反省自身,究竟在過往的歷史中,我遺漏了什麼呢?

從台北到英國到波蘭,是從一般人的時間與地點看作者的旅程時會看到的順序,但是在作者的個人經歷中,這三者以及三者所代表的生命階段,就像書中的文字一般交融,比如在一處想到他處的建築、在另一處想到另一處的食物,這些無以名狀的情感都能在此代上「鄉愁」的詞。而且,作者的先生是波蘭人,這又帶進了一個全然不同的身分,只不過有趣的是作者先生卻是全然隨遇而安的人,相反地作者卻是把東西都放在紙箱中,似乎是個永無安定之日的旅人,而這或許時長時期的搬遷(無論是從國到國還是地方到地方)使得無法產生歸屬感所肇致。

其中有趣的地方有如在台北時作者先生對變電箱上的彩繪很感興趣,而這是我們日常當作理所當然卻對異國眼光產生吸引的特殊景象,這讓我印象深刻正是前陣子閱讀的繪本《成千上萬 其他的小黑》中來自於不同於「人類」(或者我們可以說特定文化的居民)的眼光會看到我們以為不起眼的美好,對於小黑這隻流浪狗來說,駐足在每個變電箱前都是神遊在花草世界的美夢。而我們都會以特定的物件來記憶生命中的特定經驗,就像所有人小時候的那條臭毯子一般是我們與過去的連結,而對作者來說羊肉Kebab這款食物就是對英國的回憶。而關於英國作者提到她在前往波蘭後割捨掉與英國有關的一切,包括搖滾、電影、劇場、一郎,而她至今無法知悉原因,她在波蘭開始接觸東歐的各種文化,寫作、音樂等等,但是直到後來她才覺得英國不需要被丟棄,就像她的故鄉台灣一般。這也與我近期的體會有高度雷同之處,當我在年輕時不羈地貪玩,而在努力為人生準備時我斷離與我那時有關的所有人際與生活習慣,這造成了我人生的一個斷裂,是直到後來後來的現在,我才發現那些部分就如同我的耳洞一般存留在我的生命之中,而他們也不需要、不再需要被我漠視、遺忘或是捨棄。我們都必須接受所有的自己,無論好或壞、甚至沒有好壞,都會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片段,那些是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各種條件。

其餘的還有如同也在異鄉遇上的異鄉人,可能是留學生同學或者是到波蘭開書店的美國人,也可能是自己在外國工作的奇異經驗,可能是穿著旗袍泡茶或是上台演唱。而這諸種的故事在這裡轉述實屬多餘,所以我想更專注在所謂「異鄉」的情節(結)上。《異鄉人》是卡繆的存在主義文學,而其中的莫梭莫名地在海灘上殺了人,整部故事雖無卡夫卡式地詭譎,但卻共有著那股不和諧地荒謬感,而這荒謬正是卡繆所刻劃出的人類存在狀態,而他所描寫的是該人對於這個世界沒有歸屬感,不明存在的意義,這或許跟太宰治對自身描述《人間失格》對於這個世界格格不入最終投河而死有些相似。而《易》作者輾轉在各地之間徘徊,似乎總是不安著,因為自己也對於任何一地都沒有歸屬感,可能是在波蘭時工作卻因為東方的面孔被要求穿上符合東方印象的旗袍,但偏偏自己卻又不來自中國,甚至是想要融入當地文化,但卻因著不一而足的理由必須因循著這樣的期待。這或許會讓她直接地面臨了老套的哲學問題: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將去哪裡?

而歸屬感的匱缺將會肇致我們的不安,例如Hoffer與Fromm都在著作中描寫狂熱份子、納粹支持者對於安全感的追尋而皈依在群眾之中。但或許是待在波蘭的緣故被當地的文化感染,波蘭人對於「未來」的認知是「還沒有來」,所以可以不用管,這看起來消極的態度卻是隨遇而安的處之泰然。而作者在序中已經說明了他對於「之間」的著重,所以不再需要歸屬於特定的、靜態的、固體的「地方」,而我們可能都存在於、歸屬於兩個(或以上)地方之間,畢竟動態的、流動的川流不息,不才是我們存在的狀態嗎?那這就是我們是誰,也是我們所來自,也將是我們將所去往。
avatar-img
82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 1932年《美麗新世界》出版,其中描寫的烏托邦—敵托邦成為上世紀初時人類對未來的恐懼想像,其中富含著生理學、心理學、人口論的知識,成為這經典的特色之一,而在1959年《再訪美麗新世界》則是經過了二十多年後赫胥黎
好友留宿寒舍贈送的這本書,留下了一張寫有對我自身作為知識份子的自詡與肯定,映襯到這本書作為90後港人的寫作,看似十分的相連,尤其內容上也以數十篇不同主題的短文串成,更讓即將出版著作的我感到共鳴。 然而,在內容上卻沒辦法感受到任何的核心,這也對比到先前在與編輯討論時提到著作即便由不同的短文組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paratext.hk/?p=2865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近人情。有點像是處在法治國家中—
所謂的惡俗,在作者的著作中是代表著BAD,而這是相對於糟糕的bad,這之間的差別何在?所謂的糟糕就只是糟糕,不堪入目、令人鄙嫌的那種糟糕,而惡俗就是糟糕卻要裝作不糟糕的那種矯揉造作。而「惡俗」這個詞翻譯得恰到好處,與日文的惡趣味的有近似的意義,同時與中文的庸俗(vulgar)以及習俗(custome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2837 波斯曼在《娛樂至死》中宣言20世紀烏托邦的捏塑是赫胥黎更勝一籌,在從電報開始的資訊媒介轉換中,進化成了電視機的娛樂文化,包籠了整個人類社會,而在媒介排斥訊息、甚至媒介就是訊息的情形中,一切的
有時會從書名看中一本書,《旅人》就是這樣被我發現的,在二手書店因為能以原先三分之一的價格獲得同樣的文本,有時候更有意料之外的收穫,例如前一位讀者的筆跡、劃痕,甚至有首購者在頁首的簽名、署期,似乎這本書從來不打算離開身邊的,但時間會變人也會變,不知怎的書就開始漂流,同時把自己過去的痕跡一併飄向遠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 1932年《美麗新世界》出版,其中描寫的烏托邦—敵托邦成為上世紀初時人類對未來的恐懼想像,其中富含著生理學、心理學、人口論的知識,成為這經典的特色之一,而在1959年《再訪美麗新世界》則是經過了二十多年後赫胥黎
好友留宿寒舍贈送的這本書,留下了一張寫有對我自身作為知識份子的自詡與肯定,映襯到這本書作為90後港人的寫作,看似十分的相連,尤其內容上也以數十篇不同主題的短文串成,更讓即將出版著作的我感到共鳴。 然而,在內容上卻沒辦法感受到任何的核心,這也對比到先前在與編輯討論時提到著作即便由不同的短文組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 https://paratext.hk/?p=2865 民粹的時代,民主的概念被極端推演成政治社會中的事物必須連庶民都具有可及性,專業被貶斥成賣弄筆墨、故作玄虛,象牙塔成為形容知識份子封閉系統的象徵,高聳入雲卻不近人情。有點像是處在法治國家中—
所謂的惡俗,在作者的著作中是代表著BAD,而這是相對於糟糕的bad,這之間的差別何在?所謂的糟糕就只是糟糕,不堪入目、令人鄙嫌的那種糟糕,而惡俗就是糟糕卻要裝作不糟糕的那種矯揉造作。而「惡俗」這個詞翻譯得恰到好處,與日文的惡趣味的有近似的意義,同時與中文的庸俗(vulgar)以及習俗(custome
致謝 微批 Paratext 刊登本文:https://paratext.hk/?p=2837 波斯曼在《娛樂至死》中宣言20世紀烏托邦的捏塑是赫胥黎更勝一籌,在從電報開始的資訊媒介轉換中,進化成了電視機的娛樂文化,包籠了整個人類社會,而在媒介排斥訊息、甚至媒介就是訊息的情形中,一切的
有時會從書名看中一本書,《旅人》就是這樣被我發現的,在二手書店因為能以原先三分之一的價格獲得同樣的文本,有時候更有意料之外的收穫,例如前一位讀者的筆跡、劃痕,甚至有首購者在頁首的簽名、署期,似乎這本書從來不打算離開身邊的,但時間會變人也會變,不知怎的書就開始漂流,同時把自己過去的痕跡一併飄向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失去的青春與尋找自我的時刻。尋覓心中的房間。在臺北的每個角落,找到安放情感的場所。無處安放的悲傷也許需要向外尋找才能明白。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永遠的尹雪艷〉出自白先勇經典著作《台北人》,故事主要發生於位處臺北的尹公館,講述傳奇人物尹雪艷行雲流水的社交手腕,及其神秘卻又令人著迷的個人魅力。在白先勇筆下的細緻刻畫,尹雪艷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字句間鑲上大時代色彩,閃爍著繁華落盡卻依舊在表面維繫的光鮮亮麗,如同尹雪艷永遠的不老、永遠的始終如一。
Thumbnail
讀畢查找大家關於《異鄉人》的心得時,也發現我對默索爾的疏離感之重,無法同多數人一樣因閱讀被輕易撼動。但以這個角度來說,我是否也能算是一種異鄉人呢?我的異鄉感或許體現在不同之處,在一些無法被歸類的地方。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臺灣人不說「北漂」,他們會用更多正向性的夢幻字眼,形容那些奔赴台北大都會的年輕人。 是啊,所以他們後來到底是怎麼走散的呢? 在只是個不紅的綜藝咖時,有回在捷運上,她習慣性戴著耳機,耳邊傳來懷舊女郎 的纏綿曲目,讓她一時鬼迷心竅地想起這個問題,忍不住摀著口罩染濕眼眶。
哪裡是家台灣是我的家,雲林是我的家,中國是我的家嗎?不是,可是我從小到大讀的是中國的歷史、台灣的歷史,英法聯軍的屈辱,日本殖民的痛我好像可以跟中國人民一樣共鳴、觸動我能理解他們為什麼想統一,但不能理解的是他們使用的方式,砲彈、飛機、在地震當中網路上粗鄙的語言,武力的統一我們能幸福嗎?
Thumbnail
台灣之旅回來後,還沒打算找工作的我住在阿姨家,偶爾把履歷表投到香港和新加坡。
失去的青春與尋找自我的時刻。尋覓心中的房間。在臺北的每個角落,找到安放情感的場所。無處安放的悲傷也許需要向外尋找才能明白。
Thumbnail
如果說,我剛回台的心情是想家,那翻開《小寧》便是另一種穿越時空的思鄉,詩中那些密碼勾動起許多靜靜沉澱伏貼至記憶底層的情感,是我畢業出了社會、離鄉背井在異國打工後所漸漸淡忘的——那些都是我特別能切身認知到自己身為台灣人的時刻。
Thumbnail
系刊主編出了一個題目,要求我以「故鄉」為主題書寫一篇小文,暢敘我對故鄉的感覺。我究竟是那裡人呢?想想,還真有些惘然。 按戶籍登記,我算臺北縣(現在是新北市)人,我的出生地是中和。當中和、永和的界域還不是那分明的時代,有時還得花費口舌說明我的故鄉是「臺北縣中和鄉」,而不是「臺北縣永和
〈永遠的尹雪艷〉出自白先勇經典著作《台北人》,故事主要發生於位處臺北的尹公館,講述傳奇人物尹雪艷行雲流水的社交手腕,及其神秘卻又令人著迷的個人魅力。在白先勇筆下的細緻刻畫,尹雪艷的形象躍然紙上,為字句間鑲上大時代色彩,閃爍著繁華落盡卻依舊在表面維繫的光鮮亮麗,如同尹雪艷永遠的不老、永遠的始終如一。
Thumbnail
讀畢查找大家關於《異鄉人》的心得時,也發現我對默索爾的疏離感之重,無法同多數人一樣因閱讀被輕易撼動。但以這個角度來說,我是否也能算是一種異鄉人呢?我的異鄉感或許體現在不同之處,在一些無法被歸類的地方。
Thumbnail
一開始閱讀洪愛珠的文字,便想起自己在研究所時為逃避學業,每日上菜市場和在人稱美食沙漠的新竹四處尋找好吃食物的日子,那陣子也很常在臉書上寫一些紀錄食物的短文。在作者的書寫下,更加強了我一直以來的理論。食物啊,味覺啊,嗅覺啊,是跟一個人的童年記憶、家庭背景、成長過程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