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0/08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創作和學習的初心

圖片來源:Pixabay
圖片來源:Pixabay
最近創作平台Matters出現了小號事件,有一位號稱擁有多年經歷的編輯,目前正準備投稿文學獎,並且人脈多、見識廣,認識許多大導演的男性在平台上同時創建許多角色,不僅能每日發文數篇,一人分飾多角,可男可女,還能自問自答,營造一種熱絡的社團氛圍,企圖拉攏讀者和創作者,而最終目的不過藉由互拍,將自己拱在熱門首頁,賺取更多的LikeCoin。
小號事件無疑在馬特市投下震撼彈,也讓我驚覺自己的單純遲鈍,怎別人都發現,我一點都沒察覺?也驚訝之前在對方版面留言討論和起鬨中回應我的,居然都是同一個人。雖我個人沒那麼玻璃心,也未產生被欺騙的失落感;畢竟都成年人了,出過社會,就算沒遇過,起碼也看過新聞,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人多、有利可圖,任何荒誕怪異和狗屁倒灶之事就有可能會發生。但藉由這次網友們的發文,反而進一步釐清和自省使用創作平台的目的。
看著部分創作者發文每月的Like多少、如何用likecoin賺錢、買東西,難免心生羨慕,不過若將金錢視為誘因,又顯得力道不足;隨著matters社群網絡功能逐漸強大,拍手換取likecoin的效益值早被稀釋,除非讀者群也迅速擴充,否則根本因應不了拍手數掉價的速度。再說,就算拍手純然只是一種鼓勵,為了換取拍手,消耗在社交上的時間未必符合效率,所以像本人文筆不好,要靠likecoin賺錢不如去便利商店打工快些,還是直接當伸手牌,敲詐傻蛋。
創作平台最大優勢在於欣賞非主流的文章,既然我想看的不是市場主流的觀點,也不是要賺錢,為什麼要執意拍手數和回應呢?讓我想起讀研究所的自己,滿腔學術、為病人服務的熱情,尋找優良適合的醫師合作,曾沒日沒夜整理數十篇國外文獻,並洽談美國醫療機構授權、翻譯、重新錄製照護影片,但從載入的瀏覽數得知,教授從沒認真看過影片和提供見解,每次討論只會改標點符號,並一直督促我之後要發表在好期刊、高SCI,我的熱情或她的熱情就這樣逐漸地被消滅,我們失了初心,只是誰敢勇於承認?
數月前讀到商周一篇很好的文章,要摧毀一個人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設定目標,給予獎勵,看似沒有問題,這是行為制約慣用的方式,但一旦外在動機大於內在動機時,行為目標導向被改變,變成為了獎勵而行動,這會徹底地扼殺藝術的創作性,甚至失去創作的樂趣。likecoin本意是好的,對創作者是一種鼓勵,但回歸當初加入創作平台初心,我將他視為一種寫作、表達訓練,一種生活紀錄,一種自我紀律,不管有沒人看,連食記我都當成餐廳的口袋名單,那,我又何需在乎那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