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巷中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街道在我過去的記憶裡,大多不是正面的形象。畢竟我錯過了能在路上遊戲的時代,成長的視線只有將土地切得細碎的樓房和汽機車,高速移動的,列隊停放的,還有巷弄裡停得七橫八豎的。好像看三歲孩子玩躲貓貓,翹著屁股把頭埋進抱枕裡,就宣布自己躲好了。又好像歷史劇裡的戰爭場面,亂箭飛馳,而公寓成了受圍困的士兵,來不及倒下就嚥氣了。
  爸爸講起小時候的趣事,說有一次坐在家門前,發呆還是想什麼出了神,小小一個人蹲坐著,不太起眼,對門鄰居一個不察,嘩啦一聲潑出整桶髒水,不偏不倚把他澆成落湯雞。爸爸印象太深,記到現在,他邊講邊笑,我則很歪樓的在想,家門前有地方可以坐著發呆,進出不用繞過摩托車和盆栽的感覺也是挺不錯。
  當然巷弄也有雅緻的,停了汽車還寬敞的,但我住在舊商圈裡的小弄,隔巷就是夜市,從建築外觀和密度,就明白這不是個講究的地方。巷弄裡沒有路樹成蔭,只有外推的鐵窗和鐵皮、波浪板,在晴空遮成另一種陰涼(在鐵皮裡頭的人則是很熱的),雨日則展演雷霆萬鈞的打擊樂音。轟隆轟隆地,像把正在放洗澡水的浴缸罩在頭頂,不出門探探虛實,會以為這地方總是下暴雨。
  看慣了路狹車壅,還要習慣胡亂停車,花招百出擋車的必然。置盆栽,廢腳踏車,也有人將洗衣機放在門外,屋簷下加條鏈,順便曬衣晾襪。巷弄裡還有一種尋常的景,銀閃閃的四輪車,在陽光下曬得發亮,沿著金屬向上看,是寫滿字的壓克力燈箱。喔,原來米粉湯老闆住這條巷,七里香阿姨住那條弄。營業用的雙門銀製大冰箱,還是色調一致的大鍋大桶,時常相伴左右。高高低低的佔據街巷一隅,像平時在馬路上移動的公車深夜回到總站,卸下滿身的重擔,也像動物園裡龐然的獸,厭倦了目光環伺,只想百無聊賴地窩在牆邊打一個盹。
  1980年代就有學者意識到工業化後傳統市街生活的消失,大量車輛和停車需求也佔用了孩子在街道上遊戲的空間。過去整條街的人擠上誰家看少棒,街坊都知道哪家住了什麼人姓啥名誰,隨處可見孩子們在路上追趕跑跳的時代終究是過去了。
  和我們家往來最「密切」的,是一家時常把鍋子燒糊的鄰居。像一板之隔坐著時常壞肚子的同事,隔三岔五就以厚重的氣息作招呼。差別是鍋底糊了不用掐著鼻子隱忍,這時我爸媽會精準找一扇味最濃的窗,豪氣朝外大喊一聲:「臭火焦啊啦!」(tshàu‑hué‑ta),權充警報器的功能。
  其實他們知道「始作俑者」是誰。那家夜裡在隔巷賣芋圓,一碗四種料,大概每個夜市都找得著的尋常小吃。但這類食材易沾黏,老人留屋顧火,時而打盹,鍋就這麼糊了。一般有人喊個聲,不一會兒味也就散去。若太重太久,就得去按門鈴,或上夜市找人去。彼此間並不打電話,因為其實並不熟稔。只是街道小,房舍近,如真有火災大家都遭殃。
  往來常因利害攸關,純粹的閒情逸致難有。大概就是現代版的敦親睦鄰。
  住在弄裡還有個困擾,是家裡每次有客人來訪,多半要先約在哪個路口再去帶人,或不時得當起郵差,把送錯的信物歸原主。
  「弄」字,也是衖,據說起源於宮中之路。落在我家附近倒是頗能詮釋那種不甚明媚的景象。那巷中之巷,如阡陌縱橫,拐彎之後總還有無數的彎可拐,走到看來應該只能稱為「防火間隔」的窄縫,就一人寬,並肩走不了,沒想到都還有門戶。看似連通的巷弄走著走著突然就改巷斷號,始終弄不清所以。
  我很想說自己從小是如何穿著拖鞋在這些小弄裡,和同伴穿梭追逐,提著街邊買的小吃,窩進誰的家門玩到深夜,譜寫一些尋常人家的面目,或充滿人情味的溫暖。但實情是,我穿行這些小弄的次數屈指可數,而且路線固定。偶而貪快,必定以健走姿態,一秒三步,埋頭而行,且真像小宮女行於深宮內院,是提著心在走。
  除了陰暗本身挾帶的未知恐懼,也因幼時聽了太多「那女孩就這樣不見了」的故事。在家門前玩著玩著,無人的路上走著走著,還是樓梯間,電梯裡,被什麼人尾隨於後。彷彿無數溢出社會邊緣的破碎靈魂,隨處飄盪著,已成為都市裡暗昧又鮮明的標記。
  一條較常走的路線,是自夜市而行,見了割包店招轉彎入弄,穿行到鄰巷,不一會兒就可到家。這條割包店旁的弄,極為窄仄,兩側延伸而出的鐵皮和波浪板幾乎相連,在當時連盞路燈都沒有。入了夜,僅靠家戶透出的光線,隱隱將腳下照得昏黃。行於其間,像置身隧道深處,只有催逼步伐,緊盯向盡頭的光,才能抑制幽閉的壓迫。
  當夜市的喧囂,突然變成靜寂,炫目的光線,瞬間晦暗。感官還不及適應,只有心跳能傳達最清晰的訊息,這是感受到危機之後真實的身體反映。那時兩旁住戶時常敞著門窗,我總幻想,門內會有一隻手,以極度的沉靜,倏忽而出,彷彿動物頻道裡的獵食畫面,爬蟲生物的舌,稍不戒慎,不留餘地的災難就會降臨。
  有幾次稍微放慢了腳步,我以餘光窺視兩側門戶。磨石子地客廳,木長椅,神明桌,落地堆置的雜物。像展示館裡給後人揣度的前人生活剖面。或許,與我的圖像恰恰相反。這些屋的主人,如鄉間在屋外忙農活的莊稼人,大多就在夜市裡做生意,幾步之遙,何有關門上鎖之必要。又或者,是以純樸的心思,留一盞燈,開一扇門,讓微光從屋內浸出,暈散落地,為得是行路之人的一點方便。彷彿給晚歸的家人留下夜燈,是一種暖心的顧念。這是現在再去回想,那些微光和未掩之門的可能意義。
*現在巷弄多已裝上路燈或感應式照明。
*過去學者曾提議以台北市永康街23巷為遊戲巷,在特定時段限制車輛通行和停放。最終未果。2019年10月開始,能合法申請兒童封街遊戲,和其他慶典、集會、遊行等同樣享有使用街道的權利。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61會員
5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林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在陽光之於屋宇還不是奢侈品的時候,小時候的窗,光線只能曲折於浮雕著朵朵相連,開滿了整面玻璃的四瓣小花,蜿蜒地,像走在崎嶇未完全開闢的山間小徑,射入內室時,已減去一半的亮。而窗外的景緻,無論一棵樹或一個人,原先分明俐落的流線,都會暈成不規則的朦朧色塊,愈遠愈渙散。
從我家步行十秒的巷裡,有一間小小的餃子店。比鄰而居三十多年,我卻從未吃過一次。父母和賣餃子阿嬤的互動,是微笑寒暄,有什麼用不著的東西就拿到店前「相送」,但面對餃子,他們心裡有那麼一面隱形屏障,不能揭去,也不能跨越。......
在陽光之於屋宇還不是奢侈品的時候,小時候的窗,光線只能曲折於浮雕著朵朵相連,開滿了整面玻璃的四瓣小花,蜿蜒地,像走在崎嶇未完全開闢的山間小徑,射入內室時,已減去一半的亮。而窗外的景緻,無論一棵樹或一個人,原先分明俐落的流線,都會暈成不規則的朦朧色塊,愈遠愈渙散。
從我家步行十秒的巷裡,有一間小小的餃子店。比鄰而居三十多年,我卻從未吃過一次。父母和賣餃子阿嬤的互動,是微笑寒暄,有什麼用不著的東西就拿到店前「相送」,但面對餃子,他們心裡有那麼一面隱形屏障,不能揭去,也不能跨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在宜蘭老巷弄中的溫暖時光。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宜蘭老巷弄中的一次感人回憶。文章以描述身歷其境的方式,表現出由食物帶來的情感共鳴,寫出了作者與鄉愁的故事和溫馨的交流。
Thumbnail
陽光透進窄窄的巷弄,從後門這條窄巷子裡走進來,算過來右邊第四家就是老家。去年十一月小三通我路過家鄉還特地繞過去看了一眼。老家在二十多年前已經賣掉,今天我在後巷裡看到的只是破敗的門窗,曾經母親忙活的牆邊洗衣槽如今堆置著蒙塵的雜物。   這條坑坑窪窪的後巷曾經左鄰右舍孩子們嘻鬧玩笑,曾經三姑六婆東家長
Thumbnail
保安宮附近的巷弄 在保安宮附近的巷弄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寧靜,彷彿時光停滯在某個年代。這裡的老房子沿著街道蜿蜒,散發出濃厚的民國初年風情,仿佛在述說著當年的故事。這些古老的建築物雖然已經歷過風霜雨雪,但依然堅韌屹立,見證著歲月的流逝。 一種靈感的迸發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熱鬧的大街上叫賣聲不絕,只剩下幾條比較陰暗的小巷弄內杳無人煙,卻仍然傳來陣陣笑聲、鬧聲;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小巷內和外面的鬧市相比相差不多,只是一邊是熱得發昏一邊是冷得發抖。   一縷幽魂緩慢地往裡面走去,透過一扇水霧遠看,大家的動作一開始會有點慢、有點灰色,穿過水霧以後看到的卻又是完全不同
夾在兩棟四層樓的公寓中間的巷子裡,還存在著舊時代的紅磚屋,而那裡頭總是燈火通明。 那是一家老字號的私娼寮,裡頭的鶯鶯燕燕,總坐在門口閒聊,等著皮條客帶客人進來消費。 剛下海的,才滿十八歲的晏如,提著茶壺走進廚房倒掉了茶渣,然後又裝了滿滿一壺煮好的廉價茶水,有些吃力的提到門口放著。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小學一年級以前,住在北投的稻香市場附近。 住家位於一條小巷內,巷子的盡頭是個鐵門深鎖的社區,小巷的兩旁則是老舊矮房。右側那排,裡面數過來的第二棟二樓,有一位獨居老先生,當時我家就是那間屋內,一家四口,住在一間小小的房裡。 印象中,鄰居的大哥待我家裡的哥哥好……
  用山清水秀來形容安邦新村是可以的,因為哪邊有山、有湖、有稻田、有菜園、有水果樹。有百多戶人家,有七、八排屋子,都是木屋,一排有十至二十家木屋。   我記得我最熟悉哪些小巷,因為我跑捷徑要走小巷,每條小巷都有它的特色,有些乾淨,有些潮色,有些地凹凸不平,有些雜草叢生。   為什麽要走捷徑?因為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在宜蘭老巷弄中的溫暖時光。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宜蘭老巷弄中的一次感人回憶。文章以描述身歷其境的方式,表現出由食物帶來的情感共鳴,寫出了作者與鄉愁的故事和溫馨的交流。
Thumbnail
陽光透進窄窄的巷弄,從後門這條窄巷子裡走進來,算過來右邊第四家就是老家。去年十一月小三通我路過家鄉還特地繞過去看了一眼。老家在二十多年前已經賣掉,今天我在後巷裡看到的只是破敗的門窗,曾經母親忙活的牆邊洗衣槽如今堆置著蒙塵的雜物。   這條坑坑窪窪的後巷曾經左鄰右舍孩子們嘻鬧玩笑,曾經三姑六婆東家長
Thumbnail
保安宮附近的巷弄 在保安宮附近的巷弄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特殊的寧靜,彷彿時光停滯在某個年代。這裡的老房子沿著街道蜿蜒,散發出濃厚的民國初年風情,仿佛在述說著當年的故事。這些古老的建築物雖然已經歷過風霜雨雪,但依然堅韌屹立,見證著歲月的流逝。 一種靈感的迸發 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熱鬧的大街上叫賣聲不絕,只剩下幾條比較陰暗的小巷弄內杳無人煙,卻仍然傳來陣陣笑聲、鬧聲;用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小巷內和外面的鬧市相比相差不多,只是一邊是熱得發昏一邊是冷得發抖。   一縷幽魂緩慢地往裡面走去,透過一扇水霧遠看,大家的動作一開始會有點慢、有點灰色,穿過水霧以後看到的卻又是完全不同
夾在兩棟四層樓的公寓中間的巷子裡,還存在著舊時代的紅磚屋,而那裡頭總是燈火通明。 那是一家老字號的私娼寮,裡頭的鶯鶯燕燕,總坐在門口閒聊,等著皮條客帶客人進來消費。 剛下海的,才滿十八歲的晏如,提著茶壺走進廚房倒掉了茶渣,然後又裝了滿滿一壺煮好的廉價茶水,有些吃力的提到門口放著。
Thumbnail
在台北市的巷弄裡,我常常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情懷,一種懷念與感嘆交織而成的情緒。那些熟悉的巷弄,曾經是我們成長的場景,是我們無數次的往來穿梭之地。然而,漸漸地,我們發現這些巷弄正在消失,被高樓大廈所取代,被冰冷的水泥所掩蓋。這樣的變遷讓我感到驚訝。 回想起過去,這些巷弄是那樣的熱鬧,那樣的生動。每一
Thumbnail
小學一年級以前,住在北投的稻香市場附近。 住家位於一條小巷內,巷子的盡頭是個鐵門深鎖的社區,小巷的兩旁則是老舊矮房。右側那排,裡面數過來的第二棟二樓,有一位獨居老先生,當時我家就是那間屋內,一家四口,住在一間小小的房裡。 印象中,鄰居的大哥待我家裡的哥哥好……
  用山清水秀來形容安邦新村是可以的,因為哪邊有山、有湖、有稻田、有菜園、有水果樹。有百多戶人家,有七、八排屋子,都是木屋,一排有十至二十家木屋。   我記得我最熟悉哪些小巷,因為我跑捷徑要走小巷,每條小巷都有它的特色,有些乾淨,有些潮色,有些地凹凸不平,有些雜草叢生。   為什麽要走捷徑?因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