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透明社會

難得讀起純哲學的作品,這本小書不到一百頁,討論的概念也不難,網路上總介紹他是歐陸哲學的新星,講述著現今社會面臨的挑戰與難題。他的評價其實兩極,許多支那人吹捧,對儒家文化也有一定的推崇,但我自己讀來,他並沒有這麼喜歡控制,至少在這本書中應該是沒有。
討論起透明社會,區分成肯定、展示、明證、色情、加速、親密、資訊、揭露和監控等九個子題闡釋,而這些概念的梳理,圍繞著透明這個概念所包含的各項要求,當秘密不再可欲,會造成什麼樣嚴重的後果。
他所說的透明正好不是柯先生那種透明,而是真的自上而下的透明治理。柯先生的透明逐漸蒙上一個白目的皮,但遮不住他的政治野心以及無能。
以前年輕時候,不懂得什麼水至清則無魚這種話,總覺得清澈不是很好嗎?當遮蔽不再,很多溝通的阻礙就應該一併的被清除,進入了一種理想的情境。但實際上這種想像中的烏托邦帶來的恐怕是大家根本承受不起的一覽無遺。 所謂的透明隱含了一種暴力,強迫所有的事物都必須同質化。然而溝通的限制就是不存在這種所謂完全同一的理解,更極端的例子就是很多專業領域的書僅管透過母語表達,也仍像有字天書。
透明的限制使得強制的揭露成為一種必然,並且透過打擊腐敗、資訊通透等口號來強化這些強制揭露,但沒有告訴所有人這些揭露帶來的困境。當每個人都彷彿透明,所有訊息攤在陽光下,也就是隱私的全面崩解,而這個崩解可能帶來的是信任的崩解。換句話說,這種所謂的透明帶來的可能是一旦訊息不對等,就開始互相懷疑的困境。
推崇透明使得個人不再重要,但也沒能帶來集體感,每個人像是偶然的聚合,而這個聚合卻像是一盤散沙,而且隨時要打翻。
另外一個重要的觀點是社群網路的盛行讓每個人都加入這種揭露。打卡、照片人臉辨識、許多的科技入侵,讓隱私權好像是一種上個世紀的遺跡。近來的防疫足跡紀錄、數位身分證等等,都顯得社會朝向一個我們不容易控制的方向前進,而我們要自問的可能是,這是我們想要的社會嗎?方便但是恐怖。
推薦給想要接觸哲學,又不敢一下挑戰太厚書籍的朋友,雖然他的資訊量也不小,但算是容易讀。也推薦給透明有理想想像的朋友,透明可能不如你想像的那麼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就是碎念一般的讀書心得。同時具備教育、法律專業,支持討論,歡迎留言。立場上支持臺獨、多元成家、廢死以及每個人都應該用不影響別人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喜歡喝酒、看書、運動,對電影、繪畫及音樂沒有研究。其他的想法、電影、活動之類的另外發表在臉書粉專「專業的粉絲專頁」。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