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6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友情愛不清 Ch.1】從「可以碰碰的朋友」看見愛情與友誼的不同

你可曾想過,為何愛情有時候不需要友情作支撐,便來得突然,有時候又像是從友情中漸漸發展?兩者的關係又可能是甚麼呢?回想國高中時期,很多人對於情情愛愛,在經驗上都是一邊朦朧地前進,一邊清晰地疑惑。彷彿只要緣份到了,這就是友情,那就是愛情。
坊間有各種愛情的論述,但關於友情,關於兩者間的比較,卻少得或表淺得可憐!事實上,這複雜的現象可以用精神分析的情感理論來解析,了解背後類同卻又不同的潛意識情感邏輯。
先回憶一下在【似苦又甜間徘徊】系列的7篇文章裡,我們看到「孤情←→戀情」之間的種種現象:不滿自己、逃離自我、妒忌他人、讓他人妒忌我、愛了又突然不愛……簡言之,是一套「廢墟自我」與「完善自我」之間徘徊不定的心理學問題。我於【Ch.4】特別整理了逃離自己的兩個維度特性,【Ch.5】談及怎樣的傾慕之情才會發展為愛情,【Ch.6】處理男女間的妒忌差異,最後論及曖昧的心境,以臨床思考作結。
上述的元素都會延伸下來,成為往後重要的討論點(是的,就是要您入坑訂閱!)。今天開始,是時候看看友情與愛情的異同,不要再傻傻分不清了!

「愛」朋友或「喜歡」朋友?

語言是很貧乏的,這是我2020年5月在方格子寫第一篇文章時就強調的事。試想像,當有人問你:「你愛你朋友嗎?」你本能地想回答「愛」,但下一秒,你又發現好像不太恰當!改用「喜歡」好了!但「喜歡」好像又不夠表達那種「老朋友間的愛意」,所以要再拆分為「十分/蠻/中等/一般」喜歡的朋友階層嗎?
這個猶豫的片刻,至少說明了一個現象,即我們發現友情與愛情類似,但又有點不一樣。為了區分這份感情或關係,我們以對象來決定用詞:情人用「愛」,友人用「喜歡」。──在此清清楚楚與明明白白裡,我們遠離了潛意識的情感真相,反而會經驗到更多的混淆。
一個常見的現象是,女生有著至好的閨蜜,對方可能是十多年的姊妹淘,也可能是一位男同志,二人分享著最日常的無聊到最深入的秘密,那些她男朋友不可能知道、只會事後知道的事。有一天,男朋友吃醋了,他埋怨女生都只跟閨蜜說心裡話,他覺得自己的地位不及對方(如果女友的閨蜜是個未出櫃的男同志,那事情又變得更為複雜,有理說不清)。
女生可能會先否認,說她就只有他一個男朋友,但男士說:「那你愛我比較多,還是愛閨蜜比較多?」女生覺得問題不能這樣問,因為對她而言,兩人都很「重要」!但在嫉妒中的男朋友往往不會這樣看,他會想:「回答不出來,證明妳更愛閨蜜,那妳跟對方在一起好了!」這時候,女生也覺得很無奈,因為她自認她「愛」的只有男友,而閨蜜則屬於「極度喜歡一起相處」那個層次。
相反的故事亦不罕見,一位女士認為男友情願把時間都花在幾位男性死黨身上,隨傳隨到,但對自己則不見得如此熱情。雖然比例上比較少,但男士亦會有異性閨蜜,這也必定會引來女友的猜忌和不滿。面對質疑,男士也斬釘截鐵的說:「我愛的只有妳!我怎麼可能會『愛』我的兄弟?而那位異性閨蜜就真的只是很好很好的朋友,她本質上是個男人!」,然而,女士仍舊感覺,或男士心中亦知道,女朋友的「重要性」有時候比不上其他人。
因此,對情人的(愛)情及對友人的(友)情,差別就真的只在於「性關係」嗎?因為「性關係」不保證誰在誰的心中更重要,所以情感上,友人絕對可以比情人地位更高?

從「可以碰碰的朋友」切入,看友情的特性

也許剛剛的答案已經讓許多人滿意,所以人們可以大方承認「我心中對情感的排位是家人第一、友情第二、情人第三…」,因為「性關係」從來不保證情人在「情感世界」中的排序比友情更高。
然而,我們很快又會遇到「愛情中的友情」的問題。一些女士很樂於承認,她們要的不是一位情人,而是一位既是情人又是友人的對象。在偶爾的床上歡愉(或甚不一定帶來歡愉)之外,她需要情人同時是一位好朋友,她能告訴他各種生活事件,有著純純的相處滿足。如果「愛情中的友情」得到實現,那情人的排序大概會是「情感世界」中的首位。
那有反過來的「友情中的愛情」嗎?如果這當中不是指一種從友情轉為愛情的可能性,而是某人默默以朋友身份(潛意識地)愛慕著對方,那我們並不意外某個朋友會顯得「特別重要」。只是精神分析又會好奇,是友情以某種方式轉化至愛情,還是導使兩者的東西在本質上就是不同的呢?
時代轉變得很快,心理學家本以為還可以慢慢來區分兩者,但在性生活越來越開放的社會,愛情與友情的分野,好像又被「可以碰碰的朋友(friend with benefit)」給消磨掉?
還不至於!如果我們了解那些「可以碰碰的朋友」的想法,便有機會成為回應上述問題的切入點。他們跟一個人發生性關係,卻又不是一夜情的純炮友,而是在滿足了性慾以後,還希望有友情的交流分享,其中一大原因是:對方沒有達到他的「自我理想」(Ego-ideal)。
我在過去的文章說過,愛情的成立至少有三個前提:
  1. 二人心理的距離或獨立
  2. 愛情是一種對本能的教育與昇華結果;但更重要的我認為是
  3. 對自己的不滿,即對方是我的理想、模範、是我所缺之物。
因此,第一個愛情與友情的差異──不論兩者在日常相處的黏著程度,或關係破裂時受傷的主觀感受──便是得不到、在追求(在友情上,我們很少說「追求」朋友,而是「結交/認識」)、在等待時,愛情會教人朝思暮想的痛苦,但友情不太會有這種渴望的痛苦。
這個差異的原因在於,在愛情中,人們有著「強烈的自我不滿+對對方的理想化」,但在友情上,自我不滿不會這麼強烈,或即使有也不會如此明顯地投射到對方身上,所以對方不會如愛情般被理想化,好填補我們心中的空缺。但這背後又是怎樣的潛意識邏輯?(快來訂閱吧!)

-To Be Continued-


※ 支付季度/年度方案的讀者,有甚麼故事想要跟我分享的呢?「情感提問表單連結」在此喔~(此連結已同步在專題介紹頁下方放置)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