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緣才相聚:我們總認為幸福是緊緊握住得來不易的緣分,但有時候放下無緣的感情,才是人生最難也最應該要學習的課題。電影中那段點唱《再會啦 心愛的無緣的人》,道盡了多少生命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一語概括了全片想要傳達的概念,那就是「道別」。
人死了,什麼都沒了嗎?人的一生,行走過的痕跡也絕對會和其他人有所牽連。有趣的是,我們在面對親人時常執著於「說」與「不說」之間的兩難,讓家人與家人之間的相處上更顯複雜。「說」出來,怕傷感情,只因為太在乎對方所以會怕;但「不說」,卻又可能留下遺憾,對方也沒辦法接收到在乎的心意。我特別喜歡那段全家人在客廳裡的對話,情緒一次爆發,每個人都一股腦地說出自己的心情:而那句短短的「要做化療嗎?」絕對不只是問問是否要做進一步的醫療行為,而是在乎、心疼、揪心、難過。縱使平淡地回覆,「我沒事」,那也是身為家人希望對方別操心的最佳作為。
《孤味》就像是充滿台灣味的小吃:不用豪華鋪張,反而是自然的人情味,感受真誠以對的善良,以及直接、毫無保留的奉獻付出。縱使只是簡單的綁紅線獻上祝福,或是向離別的家人揮揮手,那些一點點小小的可愛舉動,就能夠溫暖一輩子,難以忘懷。
而往往有情無意,或是無情有意的不對等關係,情感的重量在「給予」和「接受」之間,不同觀點上的感受也就有所不同。正如同「有一種餓叫做阿罵認為你很餓」,《孤味》的精彩之處,就在於將表面下的心意處理得宜,精準拿捏每一個橋段,製造出催淚的感動橋段,不至於變成煽情的局面。換句話說,《孤味》沒有太多哭得死去活來,沒有愛得濃情密意,也沒有猛打悲情牌,卻能夠製造出強大的戲劇張力和溫暖人心的氣氛,是我認為本片最成功的地方。
我認為,一部探討「愛」的電影,就絕不能用最直接的方式去描述「愛」的模樣;反而從反面、側邊,或是人與人的相處上琢磨,才能夠具體完整描述「愛」的存在。就像是《再會啦 心愛的無緣的人》歌詞:若無愛石頭嘛無採工;「愛」其實無所不在,也用不同型式存在,《孤味》所探討的「道別」與「放下」,事實上也是一種愛的表現,因為好好地和心愛的人說再見,有緣無緣,其實也都證明了「愛」存在心中的事實。
所以縱使鄉土劇裡的家庭糾紛,那種輕易把「斷絕關係」搬出來當武器的戲碼,家人間的打打鬧鬧,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斷絕關係」,反而越想斷就越不容易斷;因為情感與思念無法輕易被抹滅,更何況是面對照顧我們的長輩,疼愛有加的晚輩。
我想《孤味》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它乍看之下簡單庸俗,卻透過許多台灣庶民文化的元素,精準地講述了一則有關「親情」的故事:它的對白之中充滿接地氣的台灣俚語,流暢又巧妙地出現在任何一場戲之中,讓電影節奏和氣氛不致陷入嚴肅的僵局,反而輕鬆活潑又充滿智慧;它的人物設定,都分別代表著不同世代、不同個性、不同觀點,以及不同家庭定位的角色,貼近你我的生活,也散發著一股迷人又可愛的氣息;它的影像充滿質感,不用花俏或煽情的特效,或是誇大不真實的場景,就能夠透過簡單的舉動,交代了充滿人情味的台灣習俗。
電影片名《孤味》雖描述著人活著的孤獨感,縱使我們兒孫滿堂,但總是孤單地來到這個世界,也孤單地離去;但我們能夠留在這個世界的東西,是眾人的記憶,對他人的影響;而電影一方面呈現了陳淑芳所飾演的老母親堅強又善良的面相,另一方面也帶出了台灣人表達愛的典型方式。
不論是長輩幫晚輩綁上紅線,還是放下執念簽下名字,還是辛苦存著黃金幫出嫁的女兒保留原生家庭的印記;這些在劇情中的微小互動,透過劇中演員們對角色的詮釋,更顯溫暖,給予觀眾滿滿的勇氣,讓人認識到知足感恩的心。
整體而言,《孤味》中的五位主要女性角色,撐起了整部電影探討情感的主旋律,同時也帶出了「愛」同時存在著「施」「受」以及「離」等樣貌。陳淑芳、謝盈萱、徐若瑄、孫可芳所飾演的老母親和三姊妹,以及飾演孫女的陳妍霏,除了另類呈現了女權意識在台灣時代變遷下的改變,同時也藉由三個世代的價值觀,凸顯出時代變化並不會改變我們對情感付出的份量,而是改變我們對於愛的定義。
「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六月的茉莉遐呢仔香」
「祝福你親像春天的花蕊 遐呢仔紅」
我讚嘆《孤味》這部電影讓人咀嚼再三的醍醐味,也讚嘆這部電影將台灣最美好的風景呈現地如此有質感;台南的蝦捲真的好吃,可惡... 我想吃的不是蝦捲,是那個名為家的味道!
《孤味》Little Big Women 台灣上映日期:20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