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政治對你來說, 是「沒事不要碰」的話題嗎?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美國大選的轟轟烈烈一直以來都是全世界的新聞頭條;德國各州在「封城」後,對疫情規範手法有不同意見,民眾上街針對右派保守做法抗議的轟轟烈烈;同時,台灣各黨派對中天能不能取的換照資格也炒得轟轟烈烈。
在德國看美國大選,所有新聞台和外交政治人物幾乎一面倒的不希望川普當選,從記者問問題的方式就可以看得出來 。但是令我覺得耐人尋味的問題,是在選情明朗化之後,某主要新聞台記者問現任德國副總理,同時是明年總理選舉SPD黨候選人的Olaf Schulz:「我們可以從這次的選舉中學到些什麼?」他說「我們看到了美國人民兩極化的分裂,這是我們在德國要小心避免的。」
在選舉結果尚未明朗化前Olaf曾說:我們感謝美國在戰後幫助德國重新建立民主系統,美國的政經狀況會一直對德國有一定的影響,而我們也希望一直和美國保持兩好的夥伴關係。 而在選況漸漸明朗後,他也曾很有自信地對媒體(Die Welt)表示:「美國和德國的關係一定會慢慢好轉。」總是正面呼籲,積極維護德國利益的他,在回答「我們學到什麼」的話題時,我聽到的是對自己國家的反思。
在德國似乎沒有人想到這次大選競爭會如此激烈,兩派候選人皆創下歷史新高的得票數,在好幾個州兩黨得票數都呈現49%比49%的膠著狀態,再深一層看到參議院,也是呈現膠著(至11月8日止,共和黨得48席、民主黨46席。)這樣的選舉結果展現的是這個國家人民的分裂性,兩群人馬各自活在各自的同溫層,不但美國人自己覺得「無法理解對方黨派」的支持者,德國人也發現了。德國人講政治利益,也提到如果拜登可以讓美國重回NATO,重新和德國成為政經合作夥伴,是最好的;但是選舉的結果展現出來這樣嚴重的分裂,卻也讓德國勇敢地提出反思的必要性。
另一個故事:是在上周總理梅克爾和各州長宣布封城記者會後問答。
一名記者砲火連連,和我習慣的台灣的記者會也挺像,只是可能德國人無法手足舞蹈的表現出激動或憤怒。他問:新聞稿中第一句就提到,儘管過去各州做了許多措施,今天看到的是每日不斷新增的案例,所以得加強管理。這個意思是說之前的政策不好嗎?是說之前就應該執行「封城」這樣的措施嗎?
梅克爾的回答總是以社會共同體為原則,也沒看過有她無法處理的問題。讓我驚訝的是,她回答時也毫不避諱背後的政治考量,好似「政治」是一個在做決策時本來就應該被考慮的因素之一。
die politische Acceptanze war nicht da.
她說:首先我們共同的目的是讓幼兒園繼續開著,讓父母可以「正常」在家上班。其次,我們明白,政治上,不同團體在之前並沒有達到共識,並沒有認為有必要再次封城;這樣的政治接受度不到位(die polotosche Acceptanze war nicht da),當時誰也無法做這個決定。今天(記者發佈會當天),每個(政治)團體都覺得這個疫情的肆虐到了一個節點,一個「封城」對各州來說都是個正確決策的時間點,我們才有辦法一起對外宣布。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政治接受」這個說法,也是我第一次覺得,政治正確定沒有什麼好避諱。政治為管理眾人之事,政治正確表示用正確的方式管理眾人之事,顯而易見是必須存在的事實,為什麼要避諱?
政治成熟度如此令人服氣。
偷偷轉個鏡頭看台灣,雖然我看的還太淺,但我總覺得台灣政治的決策,若有一個不小心的疏漏,就會被反對團體詬病,雖然反對團體提不出更有建設的建言,也不一定能夠做的更好。什麼時候,台灣的社會和政治也可以走向一個高度,以「台灣共同體」來考量,以社會共同利益為前提,而不以黨派團體之爭為吸引鎂光燈的手法?
前陣子蔡英文在IG和臉書上徵求大家想說的話,我也就默默的把我的想法寫了下來,我不知道她會不會聽到、看到,但是這真的是我從觀察德國政壇到目前為止的心得。
以下:
【如果您還可以做些什麼的話,我期待您可以從你的團隊做起,想辦法整肅台灣政治的風氣。看到前總統們對現任總統在社交媒體上的批判,先不管內容,我想到的是為什麼這樣的對話不能發生在面對面的談話中?為什麼都已經是“前總統”的高度了,還淪落到這樣的行為,譁眾取寵?為什麼台灣的政治風氣是這樣子的?
反觀德國,每個黨派都有各自的論點和立場,有對立,有互相不能理解,但是總是做到尊重。再看看美國,在川普之前的幾任總統,不管是哪個黨派,若有整體站在國家立場不同的論調,也總可以私下會面討論,而不是為了什麼黨派或個人知名互相『廝殺』,對人的基本尊重是政治生態的基本。
什麼時候,台灣政治人物的普遍水準也可以做到這樣的高度,可能要靠有氣度的領導人領頭開始。我理解這和選舉制度,和一般民眾的公民教育養成也有關係,改變不會一蹴即成,但是我期望,從您和您的團隊身上看到往這個方向前進的第一步。】
最後這個問題給每一個人:這些話題對你來說,是政治事件還是社會問題?還是其實你沒什麼太大興趣?遵守著「沒事不要碰政治」的古訓?(笑)
avatar-img
12會員
19內容數
觀察德國人和環境展現出來的表徵,邏輯猜測背後同,或著不同,的原因。 可能是歷史背景,可能是政治社會背景,可能是其他原因,也可能是巧合。 目的不是在於探討原因的對錯; 目的在於希望透過行為觀察,進行假設,然後做開放討論,建立起我們對事件有獨立觀點的能力。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Thumbnail
2020/11/20 臺灣擁抱各種「進步多元」價值、以防「武肺」卓越而自豪者,卻熱烈擁護曾經全島嘲笑的出言不遜、輕蔑婦女、堅持「撐警」、支持「法律與秩序」的美國保守派。而主張防疫優先、限制警權、多元教育、種族平權、健保的美方友人,竟成為勾結中國與做票「白左」。在民主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例外。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2024美國總統大選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對臺灣的晶片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數。臺灣政府在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揭曉後迅速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加大投資新興科技領域等產業,降低了對於單一產業的過度依賴。在全球化的時代,分散風險、不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同一個產業上,是確保經濟穩健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從關心國際情勢的視角,川普相較賀錦麗,前者相對具有領導人特色與魅力。況且以現今全球政經角力而言,美國總統是誰的確會影響未來世界的發展。
剛選舉完,這件事讓我很混亂,那就是----「政治」是個禁忌話題! 某友可以和我天南地北的聊,任何傳統禁忌話題都可以聊,真的是上達宇宙、內通子宮內臟五腑。 可是那天和他想談談投票時,被訓了一頓:「這是很隱私的問題,幹嘛一直問?」 我只是想討論,為何他會支持某,而我和他這麼投契,卻會有
Thumbnail
許多移民到美國的臺灣選民都特別關心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因為候選人的對外政策會影響臺灣與美國、中國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全球事務上的立場。移民希望透過投票,為臺灣的未來發聲。
Thumbnail
政治即是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手中握有的選票帶來的意義,選擇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選人,而不是選擇顏色和盲目跟從。在今年以前,我對政治無感,但總統大選後,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手中的選票真的不是玩笑。
Thumbnail
每次選舉都是對於社會的一場割裂,逼迫我們走出同溫層,面對這個多面向、多層次的世界,體認原來自己的「陣營」如此的狹隘又脆弱。直面結果的撕裂,也讓我對於民主制度有一些思考。
Thumbnail
你有你的選哲  我有我的美德  我們之間還是有友誼!! 投完票 大家還是一樣要在一起生活的!!  投完票後,我們還是要和平共處,保持友誼。 我覺得這是一種成熟和寬容的態度。 台灣的選舉制度是一種半總統制,這意味著總統和立法院是分開選舉的。 這樣可以保證權力的分立和制衡,也可以讓不同的政黨和
Thumbnail
2020/11/6 舊的紅線是單一指標:臺灣法理地位改變,這雙方都容易把握與規避。新的「紅線區間」定義權恐將在對岸:從台美關係升級、攻擊性軍售、駐軍建制化到社會脫鉤措施等等,都可能是指標。兩岸若在區間中繼續累積誤解,也將更硬化北京拉掉三角、單邊解決的決心。
Thumbnail
2020/11/20 臺灣擁抱各種「進步多元」價值、以防「武肺」卓越而自豪者,卻熱烈擁護曾經全島嘲笑的出言不遜、輕蔑婦女、堅持「撐警」、支持「法律與秩序」的美國保守派。而主張防疫優先、限制警權、多元教育、種族平權、健保的美方友人,竟成為勾結中國與做票「白左」。在民主國家中是絕無僅有的例外。  
Thumbnail
也談選舉——憂民仁愛政治之民主素質的可能
Thumbnail
2024美國總統大選對全球產業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對臺灣的晶片產業帶來了巨大的變數。臺灣政府在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揭曉後迅速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加大投資新興科技領域等產業,降低了對於單一產業的過度依賴。在全球化的時代,分散風險、不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同一個產業上,是確保經濟穩健發展的關鍵。
Thumbnail
從關心國際情勢的視角,川普相較賀錦麗,前者相對具有領導人特色與魅力。況且以現今全球政經角力而言,美國總統是誰的確會影響未來世界的發展。
剛選舉完,這件事讓我很混亂,那就是----「政治」是個禁忌話題! 某友可以和我天南地北的聊,任何傳統禁忌話題都可以聊,真的是上達宇宙、內通子宮內臟五腑。 可是那天和他想談談投票時,被訓了一頓:「這是很隱私的問題,幹嘛一直問?」 我只是想討論,為何他會支持某,而我和他這麼投契,卻會有
Thumbnail
許多移民到美國的臺灣選民都特別關心2024年臺灣總統大選,因為候選人的對外政策會影響臺灣與美國、中國之間的關係,以及在全球事務上的立場。移民希望透過投票,為臺灣的未來發聲。
Thumbnail
政治即是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手中握有的選票帶來的意義,選擇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選人,而不是選擇顏色和盲目跟從。在今年以前,我對政治無感,但總統大選後,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手中的選票真的不是玩笑。
Thumbnail
每次選舉都是對於社會的一場割裂,逼迫我們走出同溫層,面對這個多面向、多層次的世界,體認原來自己的「陣營」如此的狹隘又脆弱。直面結果的撕裂,也讓我對於民主制度有一些思考。
Thumbnail
你有你的選哲  我有我的美德  我們之間還是有友誼!! 投完票 大家還是一樣要在一起生活的!!  投完票後,我們還是要和平共處,保持友誼。 我覺得這是一種成熟和寬容的態度。 台灣的選舉制度是一種半總統制,這意味著總統和立法院是分開選舉的。 這樣可以保證權力的分立和制衡,也可以讓不同的政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