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閱讀推手柯華葳教授逝世一談我與障礙兒的閱讀教學
方格精選

台灣閱讀推手柯華葳教授逝世一談我與障礙兒的閱讀教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去年,第43屆金鼎獎特別貢獻奬幸佳慧,在2019年10月16日去世,留下了《蝴蝶朵朵》《掉進兔子洞》、《走進長襪皮皮的世界》、《用繪本跟孩子談重要的事》、《親子共熬一鍋故事湯》⋯⋯這些推動兒童文學重要的作品

今年,台灣重要的閱讀推手—柯華葳教授在前幾天逝世(2020年11月18日)

每當得知這樣的消息

難過的是台灣少了一個在閱讀教育的重要推動者

同時意識到生命如此無常,也更加確定自己要儘可能地書寫,紀錄下自己和閱讀的點點滴滴,通通收進這個專題裡面

雖然自己在閲讀教學上的經歷不及這些前輩,而教學的對象多為發展遲緩的兒童

  • 無口語的自閉症兒童,他們也能享受閱讀的快樂嗎?
  •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坐都坐不住,注意力時間偏短,能好好讀完一本書嗎?
  • 智能障礙的兒童,語言能力落後,這樣也能讀懂一本書嗎?

其實這些孩子上各種療育課程已經很忙碌了,因為必須不斷追趕常模下,正常兒童的標準

他們真的比一般孩子需要花上更多的時間,也需要家長更多的耐心引導,才能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這真的並非一般人所想像的容易,但我也會持續在我的領域裡努力推動閱讀

希望帶給一般人很少接觸到的這群特殊兒童,也能有機會徜徉在繪本的世界,開拓視野,享受閱讀的快樂



與障礙兒的閱讀教學

像是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其實比一般兒童在進行閱讀活動時,需要更多協助,才能讓他們在語言能力較弱的狀態下,也同樣享有一樣的閲讀樂趣

關於語言發展遲緩的孩子為什麼在閱讀上比一般孩子容易遇到困難呢?這邊可以用Gough和Tunmer於1986所提出的閲讀簡單模式( the Simple View of Reading)來做解釋

R=DxC

  • R(reading comprehension):閱讀理解
  • D(decoding):解碼
  • C(language comprehension):語言理解

從這個公式中可發現:

等號的左邊是閱讀理解,這代表閱讀的最終目的是通往閲讀理解
等號右邊的元素是解碼和語言理解,這表示這兩項能力的優劣,會大大影響到閱讀理解的程度

國小階段,學齡兒童正式開始學習閱讀(learn to read),在小三以前的目標是解碼(decoding)歷程要達到自動化,能夠辨識常用國字,注音拼讀流暢,而能夠邁向小四~小六,透過閱讀來學習(read to learn)的階段

學前兒童的閱讀目標則在於讀寫萌發(emergent literacy),什麼是讀寫萌發?歡迎參考這篇:親子共讀以外,學前幼兒還需要讀寫萌發!

所以對於學前兒童而言,還不需要獨立進行解碼(D,Decoding)這部分的任務,但透過共讀的方式,一樣能進行閱讀活動,而此時影響其閱讀理解最大的因子,就只剩下語言理解能力(C,language comprehension)這個因素了

所以語言障礙的孩子,比起一般孩童,對於閱讀理解能力受限於其語言能力,因為不懂丶不理解,較容易在閱讀時遇到挫折,而這時陪伴閱讀的大人,就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當能提供適當的鷹架,障礙的孩子一樣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歡迎參考這篇:【選繪本小指南】喜歡,是閱讀的動力

不過這過程不太容易,需要大人多費心安排一些策略咯!

參考Jeanne S.Chall(1996)閱讀發展階段

參考Jeanne S.Chall(1996)閱讀發展階段

結語

從選書丶閱讀進行的方式(不只是朗讀般的照著唸),都能成為提升孩子閲讀動機的切入點哦!想知道如何提升孩子的閱讀動機,歡迎多多訂閱此專欄哦!

希望透過書寫,用小小的力量,持續推動閱讀!

對於閱讀有興趣者,很歡迎訂閱此專題哦!(忙碌療育工作之餘,要能持續寫文章推廣閱讀,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支持鼓勵!)

avatar-img
Lîm Uí-thîng的沙龍
41會員
46內容數
你真的知道什麼是閱讀嗎?人類的閱讀行為怎麼出現、數位閱讀時代對人類之影響、如何成為閱讀精熟者進行深度閱、親子共讀、學前幼兒讀寫萌發、學齡兒童學習閱讀與書寫⋯⋯ 從古到今,從老到少,從認知神經科學到兒童文學,讓我這位熱愛閱讀的語言治療師,帶著對閱讀深深著迷的方格子讀者們,一起加入認識「閱讀」的行列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Lîm Uí-thî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上一篇談到今年有一位朋友打算把要送紅包的習俗,換成送繪本(我覺得非常值得鼓勵這樣的行為),且因為知道我在推廣全民閱讀丶親子共讀,朋友特別也詢問我有沒有選0~2歲繪本相關的建議。到底,從語言治療師的角度來看,會如何選書呢?
今年,一位朋友打算把要送晚輩紅包的習俗,換成送書丶送繪本,我聽了之後覺得非常興奮,很鼓勵這樣的行為,同時我也被問到如何挑選學齡前兒童的書籍,也順勢提供了一些親子共讀的建議。我在想,如果換成是我,有可能這麼做嗎?再來,親子共讀原來不只是父母的事,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實踐在生活中,一起創造閱讀風氣
挑選繪本時,有時會看到書上印有得獎標誌,常見的有「美國凱迪克大獎」、「英國凱特·格林威大獎」、「德國繪本大獎」、「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最佳選書」丶「國際安徒生大獎」。大家有好奇過凱迪克是誰?格林威又是誰呢?為什麼這兩個大獎要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這就要從圖畫書複製印刷的歷史說起,一起來了解吧⋯⋯
上一篇談到今年有一位朋友打算把要送紅包的習俗,換成送繪本(我覺得非常值得鼓勵這樣的行為),且因為知道我在推廣全民閱讀丶親子共讀,朋友特別也詢問我有沒有選0~2歲繪本相關的建議。到底,從語言治療師的角度來看,會如何選書呢?
今年,一位朋友打算把要送晚輩紅包的習俗,換成送書丶送繪本,我聽了之後覺得非常興奮,很鼓勵這樣的行為,同時我也被問到如何挑選學齡前兒童的書籍,也順勢提供了一些親子共讀的建議。我在想,如果換成是我,有可能這麼做嗎?再來,親子共讀原來不只是父母的事,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實踐在生活中,一起創造閱讀風氣
挑選繪本時,有時會看到書上印有得獎標誌,常見的有「美國凱迪克大獎」、「英國凱特·格林威大獎」、「德國繪本大獎」、「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最佳選書」丶「國際安徒生大獎」。大家有好奇過凱迪克是誰?格林威又是誰呢?為什麼這兩個大獎要以他們的名字命名?這就要從圖畫書複製印刷的歷史說起,一起來了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