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高二開學第一課:〈兩個孔明的文化玄機〉

接了新的高二班,開學第一週究竟要從哪一課開始上,才能讓學生走進自己的脈絡,有更好的學習效果。通常,我都會考慮找一篇白話文切入,透過閱讀策略的引導,讓學生掌握由淺入深閱讀的方式。
翻了翻課本,我選了「兩個孔明的文化玄機」。
老實說,我第一次看這篇文章時,是在隨意翻翻的情況下看的,可是我邊翻邊覺得,這篇文章不好讀,有一些概念對學生來說,其實很難釐清。
於是,我就在想,如果要把這篇文章當作是下一課上〈出師表〉的前導,又要透過這篇文章帶學生學習閱讀策略,再加上新課綱一週正課只有四節,時數實在有限,我該怎麼切入才能讓學生較快進入文章的脈絡,並且在短時間內掌握文章內涵?
首先,我從「文本類型」講起,先引導學生觀察這是一篇「文化評論」,屬於知性文章,因為是評論,當中作者觀點的釐清便是閱讀重點,因此可以試著用知性文章的閱讀策略來理解。
知性文章閱讀最基本、最容易入手的概念,就是透過基本的邏輯思考策略來觀察,因此一開始就替學生建構「(1)觀察現象→(2)提出問題/觀點→(3)推論(證據、論述)→(4)結論」的概念,此外,學習單的編制,也是以此為脈絡,目的就是輔助學生閱讀與理解。
(1)觀察現象→(2)提出問題/觀點→(3)推論(證據、論述)→(4)結論
本篇文章可以從小標題分成五大段落,分別為「一、為什麼會出現兩個孔明」、「二、本質先於存在的軍師原型」、「三、法與法統的迷戀者」、「四、謹慎的人格特質」、「五、文化奇想下的悲劇英雄」。
一、為什麼會出現兩個孔明:觀察現象
如果以上述「(1)觀察現象→(2)提出問題/觀點→(3)推論(證據、論述)→(4)結論」脈絡來試圖觀察這篇文章,第一大段「為什麼會出現兩個孔明」中,作者描述其所觀察到的文化現象,即「在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中,對歷史與人物似乎有一些共同的主觀意念,它們像文化的篩孔,特別易於過濾、吸納符合此一心靈模式的歷史枝節和人物特徵,然後以想像力填補其不足,再造歷史與人物。」
此段話因為比較難,因此,在進入整段閱讀分析前,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話重新詮釋,並帶著學生釐清。
根據文中的這段論述,學生要能掌握作者所觀察到的現象為:我們常會藉由想像力,主觀的賦予某些歷史人物一些額外的形象,使之更符合我們心裡樣子,進而再造歷史與人物。並將文章的討論重點聚焦在《三國志》中的「歷史孔明」與《三國演義》中的〈文化孔明〉。
掌握作者觀察到的現象後,接著就要帶學生來掌握作者提出什麼樣的觀點,並且以什麼樣的證據(例子)來做說明,並且得到什麼樣的結論。
二、本質先於存在的軍師原型:提出觀點(1)
從文中可知,作者在本段提出了「孔明的虛構性是為了彰顯漢族文化裡的一種特殊的軍師原型」的觀點。
其先以「歷代演義小說中都會有這種原型人物的週期性再現」來引入討論,這些人如姜子牙、劉伯溫等,都具有「神機妙算」的形象。
接著,作者分別從「羅貫中筆下的孔明」及「正史中的孔明」為例作對比,凸顯「文化孔明」被建構出的形象。
關於「羅貫中筆下的孔明(文化孔明)」,作者以「劉備三顧茅廬時,孔明出現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如神仙的形象」、「赤壁之戰時,孔明向周瑜說自己遇到異人傳授奇門遁甲天書,可呼風喚雨」以及「天下三分後,歷史發展完全按照孔明分析進行」三段事件為例,帶出小說中將孔明「神(仙)化」的特色。
然後,再用「孔明起初並未被重用,赤壁戰後才任命為軍師中郎將,到平定益州後才以他為軍師將軍」為例,說明正史裡的孔明形象。
兩相對比之下,呈現出文化孔明中的神機妙算形象是人們所賦予的,並得到「此反映了漢族文化『本質先於存在』的思維傾向」一結論。
最後,再提出作者個人對此現象的觀點,即「這種思維會造成一個文化對成長價值的低估,造成文化的停滯與閉塞。」
一步一步引導學生讀到這,或許才回頭帶學生思索,究竟作者的小標題「本質先於存在」的涵義為何?
或許,這裡的「本質」,指的就是本身存在的特質,可能不需要經過太多歷程就可以自然而然展現,「存在」指的是經歷過的歷程。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以「存在彰顯本質」,透過這個人的經歷,推論他有什麼樣的特質,但從「文化孔明」的身上,我們看見的是,人們已經賦予他「神機妙算」的形象了,後續他是否真正有所經歷,已經變得不很重要,如此才說這種「軍師形象」是「本質先於存在」。
三、法與法統的迷戀者:提出觀點(2)
上一階段從「文化孔明」的角度,帶出漢民族的觀看思維,此段則將重點聚焦在「歷史孔明」的特點加以討論。
因此,在提出觀點的部分,作者認為「歷史的孔明是一個賞罰嚴正、循名責實的法家信徒,且迷戀法統。」
文中提到,有別於《三國演義》中呈現的「道家軍師」形象,《三國志》中所展現的孔明是一個「法家」的信仰者,更以其「手抄法家經典給劉禪」及「揮淚斬馬謖」兩事例為證。接著,再透過「孔明無論如何都仍盡心盡力輔佐劉禪這昏君」為例,帶出其迷戀「法統」的特點。
上課時談到這,學生就問我:「法家的信仰者除了賞罰分明、循名責實外,不是都強調富國強兵、尊君嗎?那為什麼孔明有辦法接受輔佐昏君?」
學生問的這個問題,其實也就帶出了接下來作者的推論,或許,孔明雖是法家的信仰者,但其對於法統的認定,可能有別於一般正史認定的曹魏政治正統,反而是劉家的血緣正統,文中也提到「迷戀法的人不一定迷戀法統」,如此看似有些矛盾的狀態,作者就得到了一個小結論:歷史上的孔明何以是「法」與「法統」的迷戀者,主要是因為牽涉到「人格特質」的問題。
由此,再開啟下一段落關於孔明「人格特質」的討論。
四、謹慎的人格特質:提出觀點(3)
在此大段中,作者將討論重點聚焦在歷史孔明所展現的性格特點——謹慎,並以「〈出師表〉中其自述謹慎」、「《三國志》中陳壽對他的評價」以及「孔明當了丞相後仍關注記帳細節」三個事例為證,引導學生找出證據後,更發現作者舉證層面包含孔明自述、史書評論及事例,相當有層次條理。
最後再導出「這些都顯示孔明並非想要獨攬大權,而是出自於謹慎的人格,他也是一個保守主義者,體制內改革者,也是孔明基本的政治立場。」的小結論。
五、文化奇想下的悲劇英雄:結論
末段,作者總結「歷史孔明」及「文化孔明」展現的形象,再帶學生整理一下作者論述的脈絡:先從文化孔明切入,再回扣到歷史孔明的性格特質,最後藉兩者對比,反映出漢民族會透過集體意識,並加上想像,重新賦予歷史及歷史人物新形象的文化特點,並於文末提出建議,認為我們應該拉近歷史孔明跟文化孔明的距離,才不會帶來如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一個文化執拗地放縱它的奇想時,尷尬收場的困境。」
文化評論的閱讀最值得觀察的除了在於掌握作者的思路、舉證及論述脈絡外,學生讀完後的反思及想法,也是另一個有趣的討論。因此,上完這一課,我接著帶學生更進一步了解孔明與〈出師表〉,最後,再試圖結合這兩課來讓學生進行相關評論。
總共花了兩節半,帶學生把這篇文章讀完,也在上完課後,馬上把學習單收回來,幾乎都交了,完成度似乎也都還蠻高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