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三部曲之二:從《真理與方法》第二部分:真理問題擴大到精神科學理的理解問題談歷史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社會制度等)與原創性的東西(如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經典),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如同當歷史被書寫後,不管是透過文字、藝術或行動所留下的任何結果,此歷史的意義便如同擁有了生命ㄧ般的在不斷詮釋之中持續創新,並被大家所接受,進而改變、融入人們的前結構(文化、傳統、語言等結構)之中。


高達美(Gadamer)說:「經典向我對話(提問),而非我向經典對話。」經典藉由反映時代最熟悉、代表性的語言來表達真理,如同《論語》經由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而熟悉的、代表性的語言如同我們理解的基礎(前結構),必然無法全面、如同站在神的視角檢視真理。因此,此理解也是一種對真理的遮蔽。我們常說要認識自我、成就自我的「自我」是什麼自我?為什麼我還需要被再認識呢?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即是小時候的我與現在的我除了生理差異外在心裡也有所不同,小時候覺得很重要的事情(準時看卡通),長大覺得一點也不重要;小時候覺得不重要事情,長大可能覺得很重要(賺錢)。現在的我不同於過去,如同未來的我也不同於現在的我,但未來的我卻必然是若隱若現的隱藏在現在的我之中。我們都有一個陌生的我,未來可能的我,此陌生性是不可排除、不可完全理解及掌握的,如同小時候的我無法理解現在的我,除非我們如同機器人般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行動,否則我們時時刻刻無不與自我、環境、社會、他人產生理解(詮釋)關係。


因此,人們的著作和講話都有某種不可理解的東西,人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也有不可理解的部分,如行為、藝術、文本、歷史、文化等。當我們說作品完成時作者已死,因為作品有了自己的生命,其意義遠大於作者所欲訴說(理解)的意義,因為讀者的詮釋,有著不同「偏好」而有不同詮釋的可能,有時作品的陌生性便在「歷史性」中被理解。讀著對作者的理解必然比作者對自己的理解更好,因為當作者塑造他的作品時,他就根本不「理解自己」。如同我們在創作時,不是我們先想好才創造,很多時候是邊做邊想,此不理解自己便是我們的陌生性在思考時與我們產生了理解的關係而有被實踐的可能。


對狄爾泰(Dilthey)來說:意義不是一個邏輯概念,而是被理解為生命的表現。歷史本身解釋自身,它自身就有詮釋學結構,理解歷史而獲得的東西的無限性去補充我們自身體驗的狹義性和偶然性。通過一次次對歷史理解的想像,創造、喚醒讀者的想像力和生命情感。理解陌生的我是否如同理解被遮蔽部分的真理呢?理解不是心靈之間的神祕交流,而是一種對共同意義的分有。真理的意義永遠無法被客觀地認識,因為真理是開放而非封閉的關係,只有對象化、封閉化的意義才有被客觀認識的可能,而這是多數歷史學家對歷史方法的潛在前提。如同關於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對活著的人是無從回答的,因為我們無法跳脫人生來評價人生。歷史的意義與價值,也不是我們能夠跳脫歷史去評價的,現在就是未來的歷史,創造歷史就是創造現在。


因此,歷史解釋的真正對象應該是事件的「意義」而非事件,歷史的應用便是在理解歷史中創造選擇的可能。開放的歷史意義本身是完整的、有生命的,它會向我們質疑文化以為是真的東西,而問題必然可在其意義中找到答案。理解歷史從對歷史提出問題開始,問題是陌生自我與理解自我的媒介,問題本身指向答案的方向、甚至包含對答案的理解,它具有否證經驗的創造性意義,如同波普(Popper)所提出的「可證偽性」;真不能被證明,只有偽可以被證明。歷史的意義便是在不斷的問答辯證中,在懷疑與理解的循環中追尋最終的自我理解。

2018/2/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辯證人生
61會員
644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辯證人生的其他內容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5/02/09
  隨著「世界末日時鐘」在2025年逼近史上最危險的89秒,國際局勢動盪加劇,各國軍備競賽不斷。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必須重新思考,真正的永久和平究竟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   近日,美國新任國防部長赫塞斯矢言推動「以實力謀和平」的政策,凸顯出大國仍未擺脫以武力維持和平的思維。然而,德國哲學家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20
  什麼是無限?《無限旅程》(A TRIP TO INFINITY)為Netflix於2022年上檔的紀錄片,內容訪問物理、數學、哲學等領域專家,對於「無限」的看法。   首先,如何想像無限?先試著在心中想像一個最大、最大、最大的數,然而,該數相較於無限,如同想像一個最小、最小、最小的數一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2024/12/09
  感謝實踐建築系分享郭孟芙的演講,演講中點到許多建築設計根深蒂固的問題,本文的批評並非針對孟芙(雖然同為淡江畢業但我也不認識),而是藉由演講點出建築設計東西方理論與實務的普遍問題——沒有時間。   在理解何謂真正的時間之前,我們必須先釐清何謂建築設計的時間?以演講中提到設計手法為例,至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看到身心靈或魔法界在吵正統、剽竊與否(這次看到的是馬雅曆)就覺得有點微妙,以下是有點政治不正確的發言,僅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當在吵正統與否,其實就可能落入了線性時間的思維,而且同時把從無形界採集到的靈知變成自己個人或民族的財產。另外,在這種探索無形界、科學無法驗證的身心靈領域
Thumbnail
每次看到身心靈或魔法界在吵正統、剽竊與否(這次看到的是馬雅曆)就覺得有點微妙,以下是有點政治不正確的發言,僅只是我個人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當在吵正統與否,其實就可能落入了線性時間的思維,而且同時把從無形界採集到的靈知變成自己個人或民族的財產。另外,在這種探索無形界、科學無法驗證的身心靈領域
Thumbnail
當像古人一樣以靈魂存在為前提,而用古人的思維活著時,既使科學證明無靈魂存在,此刻活著的生命就會像古人還活著一樣。 在這一刻用古人思維活著的我,就像是用活著的生命證明靈魂存在,但目的地卻不是證明,而是古人的理想與夢想終於得以被實現,若還不行,那麼就讓我的詮釋,用生命留下靈魂在時代中活過的註解。
Thumbnail
當像古人一樣以靈魂存在為前提,而用古人的思維活著時,既使科學證明無靈魂存在,此刻活著的生命就會像古人還活著一樣。 在這一刻用古人思維活著的我,就像是用活著的生命證明靈魂存在,但目的地卻不是證明,而是古人的理想與夢想終於得以被實現,若還不行,那麼就讓我的詮釋,用生命留下靈魂在時代中活過的註解。
Thumbnail
二、文化資產的存在模式   在「不幸的存在」下茫然、精神匱乏的現代人,文資是否同樣具有某種神聖性的功能?文資是否可作為一種信仰?是否有屬於文資的存在模式?   筆者欲談論的文資非狹義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的法定文資,而是廣義的,任何具體存在,經歷過一段生活史,並具有反映某文化面向
Thumbnail
二、文化資產的存在模式   在「不幸的存在」下茫然、精神匱乏的現代人,文資是否同樣具有某種神聖性的功能?文資是否可作為一種信仰?是否有屬於文資的存在模式?   筆者欲談論的文資非狹義的《文化資產保存法》下的法定文資,而是廣義的,任何具體存在,經歷過一段生活史,並具有反映某文化面向
Thumbnail
邏輯學如何作為一種科學(知識論)?   何謂科學?黑格爾認為「認識自身作為精神的精神,即是科學。」「科學在其自身之內包含了概念之形式該外在化的必然性,並且它包含了從概念成為意識的過度。」「邏輯即是對於純粹觀念-亦即對於思維之抽象要素中之觀念-的科學。」「邏輯是最困難的科學,因為它必須,
Thumbnail
邏輯學如何作為一種科學(知識論)?   何謂科學?黑格爾認為「認識自身作為精神的精神,即是科學。」「科學在其自身之內包含了概念之形式該外在化的必然性,並且它包含了從概念成為意識的過度。」「邏輯即是對於純粹觀念-亦即對於思維之抽象要素中之觀念-的科學。」「邏輯是最困難的科學,因為它必須,
Thumbnail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Thumbnail
14.〈政治的弔詭〉   政治在人類存在扮演何種角色?權力之於歷史是何種關係?呂格爾認為,權力可以說沒有歷史,權力的歷史重複其自身、標誌時代;權力的歷史即是政權不斷更迭的歷史。國家由人組成,同樣有善有惡,善的部分即國家政治的理想與目的,其目的應連結於哲學本身的根本意圖、連結於善與幸福,
Thumbnail
6.〈社會分子與鄰居〉   何謂人?呂格爾欲從人與人最直接的關係找出人的圖像。聖經說:「愛鄰如己」,人與人的關心先於社會角色,呂格爾提出社會人(歷史人)與鄰人(遺憾的人)辯證關係,兩者為歷史的兩個層面。從上一篇談論歷史意義是隱蔽的,轉向歷史神學,本篇再轉向慈善神學。如果歷史有意義的話,
Thumbnail
6.〈社會分子與鄰居〉   何謂人?呂格爾欲從人與人最直接的關係找出人的圖像。聖經說:「愛鄰如己」,人與人的關心先於社會角色,呂格爾提出社會人(歷史人)與鄰人(遺憾的人)辯證關係,兩者為歷史的兩個層面。從上一篇談論歷史意義是隱蔽的,轉向歷史神學,本篇再轉向慈善神學。如果歷史有意義的話,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Thumbnail
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描述了世界觀之所以改變,在於科學典範paradigms)間的移轉。科學隨著典範移轉,產生了新的信念、新的理論、新的方法與新的標準。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系統、牛頓物理學、愛因斯坦物理學及量子力學,世界觀便是隨著這些典範移轉而改變。但是,世界觀難道全權由科學典範所主宰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