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三部曲之二:從《真理與方法》第二部分:真理問題擴大到精神科學理的理解問題談歷史的意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真理問題在詮釋學的脈絡中便是意義與否的理解問題,何謂歷史的意義?歷史是否如同經典般是跨時空、效應(影響)歷史的存在呢?詮釋學認為經典的跨時空性必須滿足兩項條件:1.經典為某時代最具代表與原創的東西。2.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反映到歷史便是歷史是某時代最具代表(如集體記憶的事件;改朝換代、社會制度等)與原創性的東西(如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經典),此原創性的東西進入跨時代,如同當歷史被書寫後,不管是透過文字、藝術或行動所留下的任何結果,此歷史的意義便如同擁有了生命ㄧ般的在不斷詮釋之中持續創新,並被大家所接受,進而改變、融入人們的前結構(文化、傳統、語言等結構)之中。


高達美(Gadamer)說:「經典向我對話(提問),而非我向經典對話。」經典藉由反映時代最熟悉、代表性的語言來表達真理,如同《論語》經由文言文翻譯為白話文。而熟悉的、代表性的語言如同我們理解的基礎(前結構),必然無法全面、如同站在神的視角檢視真理。因此,此理解也是一種對真理的遮蔽。我們常說要認識自我、成就自我的「自我」是什麼自我?為什麼我還需要被再認識呢?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即是小時候的我與現在的我除了生理差異外在心裡也有所不同,小時候覺得很重要的事情(準時看卡通),長大覺得一點也不重要;小時候覺得不重要事情,長大可能覺得很重要(賺錢)。現在的我不同於過去,如同未來的我也不同於現在的我,但未來的我卻必然是若隱若現的隱藏在現在的我之中。我們都有一個陌生的我,未來可能的我,此陌生性是不可排除、不可完全理解及掌握的,如同小時候的我無法理解現在的我,除非我們如同機器人般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行動,否則我們時時刻刻無不與自我、環境、社會、他人產生理解(詮釋)關係。


因此,人們的著作和講話都有某種不可理解的東西,人們所創造出來的東西也有不可理解的部分,如行為、藝術、文本、歷史、文化等。當我們說作品完成時作者已死,因為作品有了自己的生命,其意義遠大於作者所欲訴說(理解)的意義,因為讀者的詮釋,有著不同「偏好」而有不同詮釋的可能,有時作品的陌生性便在「歷史性」中被理解。讀著對作者的理解必然比作者對自己的理解更好,因為當作者塑造他的作品時,他就根本不「理解自己」。如同我們在創作時,不是我們先想好才創造,很多時候是邊做邊想,此不理解自己便是我們的陌生性在思考時與我們產生了理解的關係而有被實踐的可能。


對狄爾泰(Dilthey)來說:意義不是一個邏輯概念,而是被理解為生命的表現。歷史本身解釋自身,它自身就有詮釋學結構,理解歷史而獲得的東西的無限性去補充我們自身體驗的狹義性和偶然性。通過一次次對歷史理解的想像,創造、喚醒讀者的想像力和生命情感。理解陌生的我是否如同理解被遮蔽部分的真理呢?理解不是心靈之間的神祕交流,而是一種對共同意義的分有。真理的意義永遠無法被客觀地認識,因為真理是開放而非封閉的關係,只有對象化、封閉化的意義才有被客觀認識的可能,而這是多數歷史學家對歷史方法的潛在前提。如同關於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對活著的人是無從回答的,因為我們無法跳脫人生來評價人生。歷史的意義與價值,也不是我們能夠跳脫歷史去評價的,現在就是未來的歷史,創造歷史就是創造現在。


因此,歷史解釋的真正對象應該是事件的「意義」而非事件,歷史的應用便是在理解歷史中創造選擇的可能。開放的歷史意義本身是完整的、有生命的,它會向我們質疑文化以為是真的東西,而問題必然可在其意義中找到答案。理解歷史從對歷史提出問題開始,問題是陌生自我與理解自我的媒介,問題本身指向答案的方向、甚至包含對答案的理解,它具有否證經驗的創造性意義,如同波普(Popper)所提出的「可證偽性」;真不能被證明,只有偽可以被證明。歷史的意義便是在不斷的問答辯證中,在懷疑與理解的循環中追尋最終的自我理解。

2018/2/3

avatar-img
49會員
576內容數
「我以為别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後來才明白,别人尊重我,是因為别人很優秀。」——魯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辯證人生 的其他內容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相信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願意無償的準備一場驚喜;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似乎源源不絕的愛。在準備的過程中不覺得累、甚至還樂在其中,那是種很踏實的感覺,因為我們很確定我們應該、想要這麼做。為什麼為心愛的人準備這一切的「過程」會如此甜美呢?由愛做為行動的動力(機)來源與其他行動本質上有什麼差異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所有一切都始於假設,並以假設作結。」我們有可能不假設(預設)來獲得「認識」嗎?如同尋找百分之百無庸置疑的知識、或絕對的客觀。科學知識從觀察與經驗而得,感官經驗是否也是一種假設呢?我們永遠無法脫離感官的限制,亦如我們無法知道蝙蝠的感覺是什麼?(沒有視覺、僅靠聽覺且聽得見超音波)若無法超出感官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本書從談論為什麼人會思考、何謂思考所歷程及包含的要素、進而談論如何訓練思考能力。我們常說要訓練思考能力,但若不訓練,難道人就不會思考嗎?又,不會思考指得是什麼呢?是不懂、不理解、不會舉一反三、不會考試、不會解決問題、不知道問題、還是腦死呢?又為何要訓練思考呢?思考若是人的天性,不訓練難道就不
相信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願意無償的準備一場驚喜;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似乎源源不絕的愛。在準備的過程中不覺得累、甚至還樂在其中,那是種很踏實的感覺,因為我們很確定我們應該、想要這麼做。為什麼為心愛的人準備這一切的「過程」會如此甜美呢?由愛做為行動的動力(機)來源與其他行動本質上有什麼差異
政治哲學問的問題不是說明最初社會關係如何起源,而是試圖說明何謂政治權力的基礎。當我們攤開從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到文藝復興的馬基維利、近代的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等西洋政治思想史,其理論想像、假設了政治社群發展的過程。但如同找尋文化如何起源,推論政治社群發展過程的理論也必定是片面、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脈絡》這本書首次表露了吳軍的觀點和獨特見解,涵蓋歷史、現在和未來,並提出了對現實判斷的檢驗方式。本文分析了他對歷史觀的看法,以及對唐太宗立儲君事件的評論,強調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於通過過去的經驗檢驗現實的判斷,並強調用歷史作為理解現實的訓練數據。
Thumbnail
歷史小說強調自己內容有很多史實本身就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 要不是小說很難看,忽略小說的文學性,偷懶地用史料推砌作品; 要不就是真的搞不清楚歷史、敘事、史實的關係,這種史觀寫出來的「歷史小說」真的有人敢信?標榜真實的歷史小說要不是搞不清楚小說是什麼,要不就是商業噱頭。小說是作者的「創作」。
Thumbnail
在後現代史學影響下,史學作品免不了沾染到社會科學的味道。要求數據、要求圖表、要求嚴謹的史料堆砌、要求用社會科學方法分析…… 我們似乎很容易忘記,歷史的本質是敘事,是說好一個故事,如何在敘事和「科學」之間取得平衡,是現代史學家的難題之一。 《意外的國度》就是充分展現了史學家本質的作品。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作者歷史系背景以及創作科幻小說的文章,透過文筆,作者試圖用歷史來看到未來,並探討歷史專業在現今社會的角色和價值。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藉由歷史的往前推進,藝術不斷的在質疑舊的典範。 在西方的現代性觀念中,現代主義常被理解為持續挑戰舊有典範的一種態度。通常,我們對現代主義有這樣的認識,而在這種現代性中,時間性概念通常不被強調。曾經我閱讀過《歷史的天使》這本書,書中談到了現代哲學如何看待時間概念。基本上,有一個被稱為歷史主義的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