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鏡頭下的故事|拆散手足只為做實驗?-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講述了轟動美國一時的三胞胎,在被不同家庭收養19年後偶然重聚並發現背後實驗陰謀的故事。

這一切的開端始於三胞胎之一的Bobby, 他在開學的第一天就被其他同學誤認為Eddie。在朋友Michael的牽線下,Bobby當天便從學校一路飆車到Eddie家,與另一個自己見面。

Bobby 與 Eddie 的初相見(彷彿在照鏡子的兩個人)

Bobby 與 Eddie 的初相見(彷彿在照鏡子的兩個人)

如此溫馨又奇妙的消息自然上了報紙頭版,但誰也沒想到,會因此 “引出” 他們的第三位兄弟-David!

《紐約日報》編輯 Howard 驚呼「這個故事從不得了變成不可思議」

《紐約日報》編輯 Howard 驚呼「這個故事從不得了變成不可思議」

如此不可思議的故事,不只讓這三位年輕人上遍了各大媒體節目,還在瑪丹娜的電影中軋了一角,他們也趁著這股熱潮開了Triplets餐廳,成功吸引大批人潮來訪。

然而這看似奇妙與歡樂的故事情節,在小說家Laurance揭穿了背後的實驗目的後,一切都變了調。重逢畫面變得格外諷刺,媒體採訪時的手足相似性也顯得刻意渲染

Robber 得知自己是兒童心理分析實驗的一部分

Robber 得知自己是兒童心理分析實驗的一部分



為了瞭解人,所以就可以把人當成實驗品?

紀錄片指出,研究機構為了分析兒童心理而與特定領養中心合作,並對領養家庭隱瞞事實,硬生生的將三胞胎分別拆散到預設的高薪家庭、中階家庭藍領家庭中(儘管領養中心否認了這件事)。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並不是唯一的案例。

回顧過去,其實早已有許多針對「人類發展」或「人類反應」的心理學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兒童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但為什麼這些實驗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呢?三胞胎的觀察實驗究竟有哪些不恰當的部分呢?

參考台灣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我們可以從下列兩點來思考:

  • 實驗參與者的意願:
    準則中提到,“以個別兒童為實驗參與者時,研究者必須取得父母(或其監護人)之同意後,才能以兒童作為實驗參與者”,受試者除了有權決定是否參與實驗過程,也有資格申請退出實驗,而無行為能力的兒童則需由監護人代為決策。

    👉對照錄片中的實驗過程,三胞胎因權益受忽視而非自願地成為受試者,收養家庭也是在領養中心的謊言中意外成為實驗參與者,而這些都違反了參與者意願與實驗道德。
  • 實驗目標與實驗方法的合適性:
    準則內容提到,“心理學家研究一個議題之前,應該思考研究這個議題的各種方法,然後選擇最合適的研究設計” ,以及 “規畫研究時,研究者應先評估該計畫是否合乎「道德」,是否會危害參與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如果研究中含有任何危害實驗參與者的措施,則需評估:
    (1)不做包含有這種措施的研究,是否對社會可能造成更大風險
    (2)研究結果是否對社會產生極大的益處,而且實驗參與者是在知情與自願
    情況下參與實驗。

    👉影片中推測,該實驗目標是探討「先天基因與後天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發展的影響」,但三胞胎被拆散、被他人決定成長環境,以及成長過程長期受監控等侵犯人權的研究過程(彷彿《楚門的世界》真人版),既違反人權,也不符合實驗道德
    👉Robby和 Davind也分別指出,他們小時候都曾因為分離焦慮而引起撞牆行為,證明這個實驗確實危害了參與者的生理與心裡狀態。
📚延伸查詢:網路上可查到其他殘酷的兒童心理學實驗(例如:Little Albert Experiment),大家也可以試著分析!

🔗《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參考資料連結:https://reurl.cc/9Xmp5x



三胞胎 ,三個不同個體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民眾對於同卵手足,往往懷抱著「他們是一模一樣」的迷思。

的確,同一顆受精卵分裂而來的多胞胎,有著一模一樣的基因,造就了同卵手足有著極度相似的外表、體質甚至是一些天生的反射行為。從影片中不難發現,媒體與觀眾不斷地專注於三胞胎的相同之處,而三胞胎也因為重逢的喜悅,又或者為了符合大眾對三胞胎的角色設定,持續放大彼此的共通點

💡延伸思考:這些共同點,會不會可能是湊巧強加聯想而產生的呢?如果你有異卵兄弟姐妹,你們是否也有哪些共同點呢?

三胞胎在節目上表示,他們都抽萬寶路,都喜歡相同的顏色,甚至喜歡同類型的女性

三胞胎在節目上表示,他們都抽萬寶路,都喜歡相同的顏色,甚至喜歡同類型的女性

但儘管擁有相同基因,同卵手足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會隨著後天的成長時空與情境(例如:父母不同的對待、不同上課班級、結交了不同朋友、接觸不同資訊等等),各自培養出不同的個性以及思維。(我們從訪談中其實就能明顯感受到Robby、Eddie與David的個性有著明顯差異。)

Eddie的妻子在影片中透露,她認為媒體所強調的內容十分膚淺,內心深處的三胞胎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人。他們錯過了一起成長的機會,分別在不同的環境長大,直到彼此都已經擁有相對成熟的認知結構時才相遇,因此對我來說,他們的關係反而比較像「長得很像的閨蜜」,或片名所説的「一模一樣的陌生人」。我們應該抱持著每個人都是獨特存在的觀點,來面對這些外表相似的個體。

💡延伸思考:雖然影片中沒有明確指出「忽略差異,並不斷強調相同之處」有為三胞胎造成任何影響,但你覺得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什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呢?

《紐約時報》編輯 Howard 回顧當年觀眾為三胞胎相同之處興奮,卻忽略他們的差異

《紐約時報》編輯 Howard 回顧當年觀眾為三胞胎相同之處興奮,卻忽略他們的差異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影片資訊:
👉 榮獲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敘事」
👉 影片來源:Netflix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里馬科博·茱蒂的沙龍
95會員
27內容數
【英文不再是投資美股的阻力】 弟兄們,我們不怕收割,因為我們是擁有源源不絕生命力的韭菜啊! 在這裡我們會定期分享個股資訊,讓我們一起互相取暖,互相交流,創造一片繁榮的美(股)田。
2021/06/15
沒有什麼事情,是吃一頓咖哩無法解決的呀! 快跟著陽一郎先生一起沈醉於咖哩的世界中,然後繼續用力的生活吧!
Thumbnail
2021/06/15
沒有什麼事情,是吃一頓咖哩無法解決的呀! 快跟著陽一郎先生一起沈醉於咖哩的世界中,然後繼續用力的生活吧!
Thumbnail
2020/12/29
皮克斯全新力作《靈魂急轉彎》,透過靈魂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互相穿梭,帶領大家一起思考人生意義,為2020尾聲帶來一抹溫暖,也為2021帶來更安心的力量。
Thumbnail
2020/12/29
皮克斯全新力作《靈魂急轉彎》,透過靈魂世界與現實世界的互相穿梭,帶領大家一起思考人生意義,為2020尾聲帶來一抹溫暖,也為2021帶來更安心的力量。
Thumbnail
2020/10/30
我對經典的定義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仍可持續挖掘出電影細節並感到驚喜」。而《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我而言正是一部充滿細節美學的經典電影。
Thumbnail
2020/10/30
我對經典的定義是「在時間的長河中,仍可持續挖掘出電影細節並感到驚喜」。而《大紅燈籠高高掛》對我而言正是一部充滿細節美學的經典電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第一次看「惡魔教室」這部電影,是雙胞胎女兒考完國中基本測驗的暑假,我們家裏沒有電視機,看影片都是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到戲院看電影一樣,全家人一起專注的看。   「惡魔教室」播完,我拉開窗簾,AB寶還是靜靜坐著,似乎還沒有從震驚中回過神來。   過了一會兒,A寶有點不可置信的問:「這是真的嗎?這
Thumbnail
第一次看「惡魔教室」這部電影,是雙胞胎女兒考完國中基本測驗的暑假,我們家裏沒有電視機,看影片都是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到戲院看電影一樣,全家人一起專注的看。   「惡魔教室」播完,我拉開窗簾,AB寶還是靜靜坐著,似乎還沒有從震驚中回過神來。   過了一會兒,A寶有點不可置信的問:「這是真的嗎?這
Thumbnail
這次要從『惡童日記』*小說*故事主軸解析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例如故事中為什麼要用『童稚的雙胞胎兄弟』當作主角,把故事背景設定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歐國家』,雙胞胎兄弟在故事中所遇到的人物、事件都極為殘酷、血腥和獵奇,為什麼他們能表現出『超齡』的反應以及做出『果斷』行動呢?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進來看看!
Thumbnail
這次要從『惡童日記』*小說*故事主軸解析作者想要表達的含義,例如故事中為什麼要用『童稚的雙胞胎兄弟』當作主角,把故事背景設定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歐國家』,雙胞胎兄弟在故事中所遇到的人物、事件都極為殘酷、血腥和獵奇,為什麼他們能表現出『超齡』的反應以及做出『果斷』行動呢?有興趣的朋友不妨進來看看!
Thumbnail
人類大腦隨時都在尋找跟自己「同類」的人,藉由同類來定義自己在這社會的位置。即使這個「同類」只是臨時編組,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還是會因此產生好感,甚至,在聽到跟這群人有關的一連串故事(例如一堆八卦)時,我們對正面的故事會記得比較多。 有個二〇一一年發表的研究就這麼說。
Thumbnail
人類大腦隨時都在尋找跟自己「同類」的人,藉由同類來定義自己在這社會的位置。即使這個「同類」只是臨時編組,沒有任何意義,我們還是會因此產生好感,甚至,在聽到跟這群人有關的一連串故事(例如一堆八卦)時,我們對正面的故事會記得比較多。 有個二〇一一年發表的研究就這麼說。
Thumbnail
要用一句話總結這章節就是,童年,很重要! 童年不會直接影響成年的行為,但是,一切都會有影響。 看完這章我只感覺,我很幸運,光是能夠順利成長,就得來不易了。
Thumbnail
要用一句話總結這章節就是,童年,很重要! 童年不會直接影響成年的行為,但是,一切都會有影響。 看完這章我只感覺,我很幸運,光是能夠順利成長,就得來不易了。
Thumbnail
生活裡與各類人的相處當中,是否時不時會出現這種感覺:「對方亂說!他騙人!」 尤其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與孩子之間,家長常常氣急敗壞,大聲說:『你再黑白講我就#%$^!』 你知道嗎?孩子有可能並沒有黑白講唷! 研究證實,即使在同一個空間的兩個人,都有可能對於發生在眼前的事件,說出不一樣的劇情、人物描述
Thumbnail
生活裡與各類人的相處當中,是否時不時會出現這種感覺:「對方亂說!他騙人!」 尤其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與孩子之間,家長常常氣急敗壞,大聲說:『你再黑白講我就#%$^!』 你知道嗎?孩子有可能並沒有黑白講唷! 研究證實,即使在同一個空間的兩個人,都有可能對於發生在眼前的事件,說出不一樣的劇情、人物描述
Thumbnail
圖片取自網路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講述一位單親媽媽生下三胞胎兄弟艾迪、大衛和巴比,然而,領養機構與兒童精神學家彼得‧紐鮑爾策劃了一項實驗;將三胞胎分別置於三個不同經濟階層的家庭,想了解基因遺傳與後天環境對性格造成的影響。
Thumbnail
圖片取自網路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Three Identical Strangers),講述一位單親媽媽生下三胞胎兄弟艾迪、大衛和巴比,然而,領養機構與兒童精神學家彼得‧紐鮑爾策劃了一項實驗;將三胞胎分別置於三個不同經濟階層的家庭,想了解基因遺傳與後天環境對性格造成的影響。
Thumbnail
紀錄片《三個一樣的陌生人》是一個8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新鮮人羅伯特偶然在大學中找到一位跟自己一模一樣的學長艾迪,並且當兩人相認後又出現第三個跟他們長的一樣的親兄弟,三兄弟對於這樣的巧合又驚又喜,才發現他們是三胞胎,而當年他們為何被分開收養?為何現在才相遇,真相的謎底究竟是什麼呢?
Thumbnail
紀錄片《三個一樣的陌生人》是一個80年代發生在美國的真實故事,新鮮人羅伯特偶然在大學中找到一位跟自己一模一樣的學長艾迪,並且當兩人相認後又出現第三個跟他們長的一樣的親兄弟,三兄弟對於這樣的巧合又驚又喜,才發現他們是三胞胎,而當年他們為何被分開收養?為何現在才相遇,真相的謎底究竟是什麼呢?
Thumbnail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講述了轟動美國一時的三胞胎,在被不同家庭收養19年後,偶然重聚並發現背後實驗陰謀的故事。
Thumbnail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講述了轟動美國一時的三胞胎,在被不同家庭收養19年後,偶然重聚並發現背後實驗陰謀的故事。
Thumbnail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實驗故事:你發現了嗎?一般人V.S.成功人士的關鍵差別】 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不曉得你有聽過嗎🙋‍♀🙋‍♂ 聽過的,你可以再複習一遍📝 沒聽過的,請讓我透過故事娓娓道來✌✌ 歡迎點入連結進行閱讀👇👇👇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7/1(三)早上7:30發佈
Thumbnail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實驗故事:你發現了嗎?一般人V.S.成功人士的關鍵差別】 有一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不曉得你有聽過嗎🙋‍♀🙋‍♂ 聽過的,你可以再複習一遍📝 沒聽過的,請讓我透過故事娓娓道來✌✌ 歡迎點入連結進行閱讀👇👇👇 下篇文章預告:將於7/1(三)早上7:30發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