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鏡頭下的故事|拆散手足只為做實驗?-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

紀錄片《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講述了轟動美國一時的三胞胎,在被不同家庭收養19年後偶然重聚並發現背後實驗陰謀的故事。 這一切的開端始於三胞胎之一的Bobby, 他在開學的第一天就被其他同學誤認為Eddie。在朋友Michael的牽線下,Bobby當天便從學校一路飆車到Eddie家,與另一個自己見面。
Bobby 與 Eddie 的初相見(彷彿在照鏡子的兩個人)
Bobby 與 Eddie 的初相見(彷彿在照鏡子的兩個人)
如此溫馨又奇妙的消息自然上了報紙頭版,但誰也沒想到,會因此 “引出” 他們的第三位兄弟-David!
《紐約日報》編輯 Howard 驚呼「這個故事從不得了變成不可思議」
如此不可思議的故事,不只讓這三位年輕人上遍了各大媒體節目,還在瑪丹娜的電影中軋了一角,他們也趁著這股熱潮開了Triplets餐廳,成功吸引大批人潮來訪。
然而這看似奇妙與歡樂的故事情節,在小說家Laurance揭穿了背後的實驗目的後,一切都變了調。重逢畫面變得格外諷刺,媒體採訪時的手足相似性也顯得刻意渲染
Robber 得知自己是兒童心理分析實驗的一部分

為了瞭解人,所以就可以把人當成實驗品?

紀錄片指出,研究機構為了分析兒童心理而與特定領養中心合作,並對領養家庭隱瞞事實,硬生生的將三胞胎分別拆散到預設的高薪家庭、中階家庭藍領家庭中(儘管領養中心否認了這件事)。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並不是唯一的案例。
回顧過去,其實早已有許多針對「人類發展」或「人類反應」的心理學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兒童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但為什麼這些實驗沒有引起太大的爭議呢?三胞胎的觀察實驗究竟有哪些不恰當的部分呢?
參考台灣心理學會的《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我們可以從下列兩點來思考:
  • 實驗參與者的意願: 準則中提到,“以個別兒童為實驗參與者時,研究者必須取得父母(或其監護人)之同意後,才能以兒童作為實驗參與者”,受試者除了有權決定是否參與實驗過程,也有資格申請退出實驗,而無行為能力的兒童則需由監護人代為決策。 👉對照錄片中的實驗過程,三胞胎因權益受忽視而非自願地成為受試者,收養家庭也是在領養中心的謊言中意外成為實驗參與者,而這些都違反了參與者意願與實驗道德。
  • 實驗目標與實驗方法的合適性: 準則內容提到,“心理學家研究一個議題之前,應該思考研究這個議題的各種方法,然後選擇最合適的研究設計” ,以及 “規畫研究時,研究者應先評估該計畫是否合乎「道德」,是否會危害參與者的生理和心理狀態” ,如果研究中含有任何危害實驗參與者的措施,則需評估: (1)不做包含有這種措施的研究,是否對社會可能造成更大風險。 (2)研究結果是否對社會產生極大的益處,而且實驗參與者是在知情與自願的 情況下參與實驗。 👉影片中推測,該實驗目標是探討「先天基因與後天父母教養方式對孩子發展的影響」,但三胞胎被拆散、被他人決定成長環境,以及成長過程長期受監控等侵犯人權的研究過程(彷彿《楚門的世界》真人版),既違反人權,也不符合實驗道德。 👉Robby和 Davind也分別指出,他們小時候都曾因為分離焦慮而引起撞牆行為,證明這個實驗確實危害了參與者的生理與心裡狀態。
📚延伸查詢:網路上可查到其他殘酷的兒童心理學實驗(例如:Little Albert Experiment),大家也可以試著分析! 🔗《心理學專業人員倫理準則》參考資料連結:https://reurl.cc/9Xmp5x

三胞胎 ,三個不同個體

在影片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那就是大部分民眾對於同卵手足,往往懷抱著「他們是一模一樣」的迷思。
的確,同一顆受精卵分裂而來的多胞胎,有著一模一樣的基因,造就了同卵手足有著極度相似的外表、體質甚至是一些天生的反射行為。從影片中不難發現,媒體與觀眾不斷地專注於三胞胎的相同之處,而三胞胎也因為重逢的喜悅,又或者為了符合大眾對三胞胎的角色設定,持續放大彼此的共通點。 💡延伸思考:這些共同點,會不會可能是湊巧強加聯想而產生的呢?如果你有異卵兄弟姐妹,你們是否也有哪些共同點呢?
三胞胎在節目上表示,他們都抽萬寶路,都喜歡相同的顏色,甚至喜歡同類型的女性
但儘管擁有相同基因,同卵手足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會隨著後天的成長時空與情境(例如:父母不同的對待、不同上課班級、結交了不同朋友、接觸不同資訊等等),各自培養出不同的個性以及思維。(我們從訪談中其實就能明顯感受到Robby、Eddie與David的個性有著明顯差異。)
Eddie的妻子在影片中透露,她認為媒體所強調的內容十分膚淺,內心深處的三胞胎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人。他們錯過了一起成長的機會,分別在不同的環境長大,直到彼此都已經擁有相對成熟的認知結構時才相遇,因此對我來說,他們的關係反而比較像「長得很像的閨蜜」,或片名所説的「一模一樣的陌生人」。我們應該抱持著每個人都是獨特存在的觀點,來面對這些外表相似的個體。
💡延伸思考:雖然影片中沒有明確指出「忽略差異,並不斷強調相同之處」有為三胞胎造成任何影響,但你覺得這樣的行為可能會產生什麼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呢?
《紐約時報》編輯 Howard 回顧當年觀眾為三胞胎相同之處興奮,卻忽略他們的差異
《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影片資訊: 👉 榮獲日舞影展評審團特別獎「最佳敘事」 👉 影片來源:Netflix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里馬科博·茱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