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2/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Elug》兒路概念音樂專輯─走回那條太魯閣的道路|用聲音留下道路痕跡|原住民當代音樂

圖1 兒路概念音樂專輯《Elug》專輯封面
圖1 兒路概念音樂專輯《Elug》專輯封面
如果問你「什麼是原住民音樂?」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是「喔嗨央」嗎?抑或是「那魯灣」?
如果是這樣,《Elug》這張由太魯閣青年協力錄製的專輯將會打破你對原住民音樂的固有印象。
兒路創作藝術工寮是由來自花蓮縣秀林鄉銅門部落的藝術家東冬・侯溫五年前創辦,帶領部落的孩子們回到家鄉,了解自身母體文化開始,用各種藝術的形式去表達已經內化的文化,展現給世人。

相見、初見、初音:那是山之音、靈之音、吾之音

當聽到第一首《相見·神話》,聽到的不是人的聲音,是自然的風聲,吹著我來到坐落於溪谷中間的銅門部落,再來才是一位婦女的聲音,之後是東冬・侯溫充滿空靈、強勁的嗓音。
Sndamat su balay wei.(懷念真實的你
Kana ita mnswayi.(我們所有的親族們
我第一個反應是:「這不是唱給我聽的。」
請別誤會,不是說這首歌不是為我而唱,是當我的靈魂、意識、感知來到了那個場域,先從聲音,東冬・侯溫的形象彷彿就在我眼前,在他唱前兩句時,浮現了銅門的景致,披著雲霧靜靜看著木瓜溪流淌的高山,而我,對,就站在唱歌者的面前,我隨著他的視線轉頭望去。
原來,我背後,他面前,站個一整群的族人。
我不曾參與那段日子,沒去了解,更無法深入,可是不妨礙我盤腿坐下,聽著風刮過樹枝的摩擦聲、溪水碰擊溪石的聲音,蟲鳴鳥叫聲,還有──人之聲。
圖2 坐落於木瓜溪旁的高山
我為何參加這場盛宴?
我甚至不知道要挑選什麼衣著參加,
啊、不用,不用,
我已經來了,
將雙手交疊捧成半月形放於胸口,
聽到了嗎?
口簧琴的聲音在那裡震動。

全母語與電子音的結合

2014年阿洛的《棒炸》電音與英文的結合就讓不少人驚豔,如今《Elug》把口簧琴、族語和電音做結合,不同於以往我對太魯閣歌謠的印象是如緩緩溪流,專輯使我看見好似煙花炸裂後的七彩炫目,耳目一新(雖然我覺得形容詞有點老套,但真的就是這樣)。
其實這幾年已經有不同的族語歌形式,舒米恩的《年輕人Kapah》到MATZKA樂團的《V-ao V-ao Ni 》使用全族語說唱方式,原住民歌曲已經不再停留過去的樣貌,越來越多的人,尤其年輕人勇於嘗試用當代各種音樂模式,用族語把屬於自己、族人的歌給唱出來。
我雖然不知道對於你們來講這種情況是不是很新鮮、很少見?畢竟我的環境很容易接收到新東西,個人看來母語歌早已不是「傳統音樂」,是融入生活中,有不同類型和表現手法的當代樂曲。
希望透過介紹《Elug》,能讓原本對原住民音樂沒有興趣又或覺得是「傳統」的人,能夠有新的了解,乃至願意去聽。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