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日前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宣布新課綱,以推廣雙語教學為目的推行漢語教育,將蒙古語授課的「語言和文學」、「政治學」以及「歷史」改為漢語授課,引起眾多蒙古人不滿,遂開始了大型的抗議及罷課罷工等活動。然而不只蒙古地區,無論是西藏獨立運動,抑或新疆地區的再教育營事件,我們都能見到中國嘗試以語言作為政治手段,改變當地的生活型態。對於中國而言,最終目的為何?又真的能如其所願嗎?
從中國近代歷史的民族主義說起
由於中國領土的幅員廣大、民族眾多,各朝各代都發展出不同的民族政策。某些朝代並不強調境內民族差異,如「胡漢融合、兼容並蓄」;也有部分朝代的當政者習慣以自身民族為國家的民族中心本位,例如元朝政府依照人種給予任官差別待遇的四等人制、清朝政府保留給滿族的官缺,在在隱含著「國家之中有民族高低之分」的意識形態。
如此執政的單一民族主義,在清末民初有了些微轉變。以梁啟超為主的立憲派成員提出了國族的概念,強調中國的民族應是多元民族融合一體的「中華民族」。此概念後來進一步成為了「五族共和」,也就是將當時人口比例較多的「漢、滿、蒙、回、藏」等五個民族視為「共和的一族」,民初政府作為國旗的五色旗即代表了這五個民族的顏色。然而孫中山的民族思想與梁啟超有別,認為漢族才是其中最重要的民族,也提及漢化其他民族為中華民族建構的一環。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劃分行政區的過程考量了不同民族的特性,設立了五個民族自治區。這些民族看似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實際上仍被由漢族領導的中國政府控制。換言之,中共政府承襲了清末民初的思想,認為境內所有民族都歸屬於「中華民族」之下的一部分,且以漢族為重。這個大前提下,近代中共的民族主義雖為強調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卻透過眾多政策使漢族文化滲入其他民族中,以傳輸統一民族的思想。對於強制劃入中華民族標籤的其他民族,此舉並不尊重其意願及獨立個體性,於是產生了許多衝突及爭議,其中一項便是語言政策。
不單單是語言改變,從根本改造身分認同
談論中國的語言政策前,我們可以先來看看語言帝國主義。
語言帝國主義(linguistic imperialism)一詞來自於1992年哥本哈根商學院英語系的研究教授Robert Phillipson的同名專書《語言帝國主義》,他指出:許多國家在政治手段上會利用語言當作統治的一部份,統治者使用的優勢語言通常在文化、教育、政治、媒體擁有較多資源,形成語言霸權,造成弱勢語言的不平等,並影響弱勢語言使用者。此外,弱勢語言也會因歧視而漸漸式微,或者失去地位。
歷史上許多國家在殖民地或政權轉移時都會採用類似的方式,台灣便是活生生的例子。台灣在日治時期曾施行「國語家庭」政策,也在戒嚴時期打壓方言發展,造成方言使用人口大幅度降低,華語人口增高。語言之所以能成為鞏固政權的強力工具,乃因人類文化生活無一不和語言習習相關。換言之,語言帝國主義想達到的不只是讓大眾溝通無礙,更想藉由語言徹底改變弱勢語言使用者的文化、思想、生活型態,甚或民族認同。
讓我們把焦點拉回中國,會發現中國的語言帝國主義相當明顯,且作風強硬。中國長期強力推廣普通話,雖然在幅員廣大的土地有效克服了各地方言造成的語言隔閡,卻也直接導致方言漸漸式微,含括了漢語方言及其他少數民族的方言。雖然表面上中國官方強調境內不同語言的多元性,卻仍以統一大業為前提施行語言政策,企圖從根本的語言改變人民的身分認同,不僅加強人民對國家的忠誠,也避免不同民族從中國獨立或叛逃的可能性。
自從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對弱勢語言的箝制卻愈趨明顯,西藏、新疆地區的大量課程被替換為漢語教學,保護母語甚至被當成反動思想。除了官方的強力推動,由於國內頂尖大學、一流公司等場合多使用普通話交談,方言的重要性便大幅度地降低,間接增大優勢語言的效力。
對於少數民族而言,中國的實際行動仍獨重漢族並忽略他們的語言及文化權,「國族認同」只是包裝後的口號,實則意在控制這些地區的自然資源,使他們成為順從的國民。因此無論新疆、西藏、蒙古甚至其他民族,皆對於中國的語言政策感到不滿。
中國少數民族的未來
權力及政治都集中在中國官方的手上,讓少數民族爭取權力的路途看來格外艱辛,難道聽命於中國是唯一的道路嗎?
2014年克里米亞共和國藉著獨立公投脫離烏克蘭並宣布加入俄羅斯聯邦,雖然沒有被烏克蘭及多數國家承認,卻撼動了東歐的國際關係。同樣的,我們無法預見中國是否會達成其目的,但倘若持續以同化之姿對待少數民族,原本意在統一的語言政策可能會造成反效果,導致地方民怨四起,分裂愈趨嚴重。一旦引起大規模的衝突,難保其他地區不會效法反抗,甚至引起外國的反彈聲浪,造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
屆時,或許中國該煩惱的不再是國內的民族問題,而是自行獨立的自治區,以及接踵而來的國際衝突。
資料來源
- 從那時起,我們成為了「中華民族」
- Linguistic imperialism: still a valid construct in relation to language policy for Irish Sign Language
- 关于举报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线索的通告
- 台灣的語言政策何去何從
- 被迫成為中國人:在學校消失的維吾爾語與矛盾的族群認同
責任編輯:吳昕愷 核稿編輯:陳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