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個vocus嗎?」不同寫作平台的定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近期在想這件事。日後我要在這裡寫些甚麼?
前三篇文章其實是從Medium搬過來,試試水溫、感受各家平台的差異。
Z世代的社群媒體十分多元,每個SNS的性質與群眾也不盡相同,有些社群隨著時間被使用的方式也隨之改變,Facebook和Instagram就是最顯著的案例,因此我在使用這些平台的時候,也賦予它們各司其職的定位。
以下是我所使用過的SNS的觀察與其定位:
台灣兩大主流社群軟體
  1. Facebook
    原本是Y世代愛用的生活後台,在大量的新聞資訊、長輩注入,以及職場化之後,原本想分享生活瑣事、個人情操與各種抱怨的「年輕人」紛紛移走到Instagram。
    Facebook則變成繼續使用messanger聯繫朋友,甚至工作訊息也是使用messanger;檯上則是世界動態的主要資訊來源,不論是國外國內,或是朋友畢業升遷結婚生子的人生喜事公佈欄;或者是誰又和誰的交情很好,甚至反過來,則藉由FB之tag的公開化過程來「形成與展演」你們之間似有若無的好交情。

    FB和messanger真是某程度改變現代人際關係的模式啊。

    FB對我來說漸漸變成是以經營個人品牌、動態職場名片的平台,已成各個領域的趨勢,學術界、政治人物、藝人綜藝圈亦如是。雖然偶爾看心情會po些可以讓大眾觀看與檢視的照片或生活短文,不過頻率已很少。
  2. Instagarm
    Y世代交換社群的招呼語是:「加個FB吧?」,Z世代則是:「加個IG吧?」。

    在FB漸漸長輩化後,我能曾經也把生活的後臺搬家到IG,可能剛開始大家使用IG大都不開放、只給朋友追蹤,當時覺得IG相較FB才是朋友圈中相較「真」的世界。
    不過IG照片牆的特性,就在IG大幅網美化、個人品牌意識興起後,這個發文與定位的邏輯有了改變。
    我發現我的朋友一個一個、假裝沒有很刻意的,開始為自己拍網美照,附上的文字也越來越表層,每天我打開IG,都在看大家怎麼展演自己,這個公開化越發失去以往我喜歡的IG樣貌。於是,IG大帳我暫時關閉已約半年,只留下0追蹤者的私帳。

    也不是說IG個人品牌化的現象不好,或許日後我會以另一種姿態回到IG上。
其他社群:
  1. Line
    雖也有動態時報的功能,但大家普遍不怎麼使用。剛開始在FB好友爆棚後,「加Line嗎?」成為我跟你更加親密的象徵。
    不過現在這個象徵也漸漸沒那麼強烈了,不少職業、業務上的聯繫也是用Line。
  2. Twitter
    本人的推齡很年輕,大概是2019年1月才開公帳(0 follower的私帳更早就使用),起因於2018年11月選舉與公投的失望中尋求浮木同溫層之緣。
    台灣Twitter社群滿有趣,那是一個多數人都用虛擬帳號、同溫層非常厚的世界。因為是匿名,推特140字的限制,用戶能更沒有包袱地寫下各種生活的短小篇章。有趣的是,這好像是一個大家喜歡互相看大家抱怨、厭世,明明是負能量集結之處,卻又有一種集體療癒之感。
部落格(長篇文章)的平台:
  1. 痞客幫
    算是歷史相較悠久平台,和無名小站同時興盛,也養出很多寫痞客幫而紅的美食、美妝等部落客(例如老查?)。
    當初我會啟用痞客幫是因為無名小站關了,許多朋友也從無名搬舊文章過來當備份用,卻沒有沿用無名小站的使用方式,為什麼呢?大家轉去FB了,加上痞客幫的介面廣告實在太過繁雜,剛開始我只拿來私用,記一些厭世或田野筆記之類的碎詞,但使用頻率也不高。
    現在正式沒有用了,因為我忘記密碼。
  2. Wordpress
    本來想寫些認真、較接近文學之用的散文,後來比較像是生活的認真厭世散文,因此做為匿名私用,只有也有在寫wordpress的兩位友人觀看。
  3. Medium
    如同此社群的特性—放一些知識性的文章,2016年我於此發了第一篇文章,受地理眼GeogDaily的邀稿,關於在馬來西亞田野見聞與延伸的反思。後續也致力於知識型公共書寫,存了一些文章在Medium。
    我也曾經買過2個月的會員,為了看熱門的外語文章。
    隨著漸漸出社會的經濟壓力,以及與媒體、出版業界有了初試啼聲的合作經驗後,後續在進行知識型公共書寫時,總會面臨:「我花了時間和精力生產這篇,是不是可以投在哪個平台?」
    關於媒體平台的投稿與稿酬的部分,也許日後會另發一篇經驗文分享(?)
  4. 方格子(vocus)
    目前似乎是一個和medium易產生定位重疊的平台,以及許多看到格友也是從Medium搬過來(包括本人)。
    使用一個月後,加上參與第一次的線下活動後,好像可整理出一點心得。
    最明顯的是,方格子的社群感顯著,尤其可能是以台灣人為多數基底,在這可以看到一群素不相識、卻認真寫作的創作者(通常都是酷人類),真的是很開心。
    除此之外,也可以感受到方格子工作人員的野心,不斷優化寫作功能、提供新手指南,以及讓認真的創作者有看到未來成名和出書的希望(?),這時是不是就可以說:「加個vocus嗎?」。

    基本上,目前我使用medium和vocus的定位是相似的,只是觸及社群不同。不過,若日後性情轉變想寫個小說,可能就會另闢專題之類的(遠目)。


    PS: 本人自幼擁抱張愛玲與侯文詠筆下的「天才夢」,曾寫過兩個短篇小說,一為高中時期某次段考前,花了五小時一口氣完成由夢境改編的小小說;二為碩士班畢業前,寫了關於學術犯罪與螢光魚的虛構小小說,投校內文學獎所用。當然,現在我不敢回去看到底寫了甚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2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文字」成為社群平台的主流媒材,似乎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
Thumbnail
老實說FB越用越不快樂,IG也從去年沒用ㄌ 想減少一些看負面社群ㄉ地方 也沒想到自己會來用方格子 從蠻久之前就很喜歡看這邊ㄉ一些文章 讓我想到無名小站ㄉ感覺,像網誌一樣發文也不用理會有沒有人看 總之希望是一個讓我找回初心的地方 我4蘋果也4花,就是個分享繪圖和日常ㄉ地方 請多指教(,,・ω・,,)
Thumbnail
臺灣社群媒體平臺在日常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 Discord, Patreon, Uscreen, Buy Me a Coffee, ko-fi, Gumroad, Gotomax 和 Getmax 等社群平臺都在臺灣具有一定受眾。本文通過比較不同社群平臺的優缺點。
Thumbnail
像臉書、IG,或是Threads等,這些可以迅速獲得反饋的社群平台,為了快速輸出、交流,所以講重點;和所謂的部落格,像是痞客邦、方格子、UDN等平台,在閱讀或寫作時,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好好吸收、消化、整理內容,這類的平台非常適合長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兩者中間差距在「沉澱」。
Thumbnail
眾多網路工具下,部落格和FB粉專是常見的兩個選擇。本文釐清部落格與FB粉專的差異,以及它們的使用方式和特點,讓讀者可以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數位平台,進行個人或品牌推廣,以達到更好的獲利變現。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為什麼要談這個? 因為方格子平台的沙龍建立,方格子希望創作者能夠更加努力地經營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然後把這些社群媒體的粉絲引流到方格子平台,以創造鐵粉、提升銷售轉換率。聽起來是相當不錯的主意,因為很顯然地,如果你把各個社群媒體的粉絲引流到方格子平台,就能讓他們加入會員、喜愛你的文章、訂閱你的文章、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一般部落格銷售文章 說實在的,不太願意深入討論這個主題,因為這個主題其實很沉重。通常,一般部落格的定義很清晰,如痞客邦,它們主要提供一個創作的平台,讓所有人都能輕鬆發表文章和觀點。這種開放的文章發布方式讓所有人都能輕鬆閱讀,形成了一種自然的流向,既有人創作文章,也有人閱讀文章。 創作者是供應商,
Thumbnail
  最近分別加入三個Line的大群組,都是不同階段的童軍老伙伴,一個是崇善健士會(也就是一般我們習慣講的社區童軍團,登記為台北市22團),另外二個是學校團,有高中時的建中行義217團,也有大學時的中山羅浮群。     因為我是在疫情期間沒法聯網掃條碼而寸步難行之下,才開始買智慧型手機,之後有了Li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文字」成為社群平台的主流媒材,似乎成為不可抗拒的趨勢。
Thumbnail
老實說FB越用越不快樂,IG也從去年沒用ㄌ 想減少一些看負面社群ㄉ地方 也沒想到自己會來用方格子 從蠻久之前就很喜歡看這邊ㄉ一些文章 讓我想到無名小站ㄉ感覺,像網誌一樣發文也不用理會有沒有人看 總之希望是一個讓我找回初心的地方 我4蘋果也4花,就是個分享繪圖和日常ㄉ地方 請多指教(,,・ω・,,)
Thumbnail
臺灣社群媒體平臺在日常生活中顯得尤為重要, Discord, Patreon, Uscreen, Buy Me a Coffee, ko-fi, Gumroad, Gotomax 和 Getmax 等社群平臺都在臺灣具有一定受眾。本文通過比較不同社群平臺的優缺點。
Thumbnail
像臉書、IG,或是Threads等,這些可以迅速獲得反饋的社群平台,為了快速輸出、交流,所以講重點;和所謂的部落格,像是痞客邦、方格子、UDN等平台,在閱讀或寫作時,不論是作者還是讀者,都能夠好好吸收、消化、整理內容,這類的平台非常適合長文章。從寫作的角度上來看,我覺得兩者中間差距在「沉澱」。
Thumbnail
眾多網路工具下,部落格和FB粉專是常見的兩個選擇。本文釐清部落格與FB粉專的差異,以及它們的使用方式和特點,讓讀者可以更好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數位平台,進行個人或品牌推廣,以達到更好的獲利變現。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首先說明了社群媒體正在改變的趨勢,特別是短影音平臺對於社群媒體生態的影響;接著,我從社群媒體演算法的調整延伸至內容平臺的經營重心調整,最後提出寫作者應該如何看待社群媒體的建議。
Thumbnail
為什麼要談這個? 因為方格子平台的沙龍建立,方格子希望創作者能夠更加努力地經營各式各樣的社群媒體,然後把這些社群媒體的粉絲引流到方格子平台,以創造鐵粉、提升銷售轉換率。聽起來是相當不錯的主意,因為很顯然地,如果你把各個社群媒體的粉絲引流到方格子平台,就能讓他們加入會員、喜愛你的文章、訂閱你的文章、
許多人常說電腦手機發展,使人與人之間的彼此的感情變得冷漠,但事實上人們從網路千禧年爆發以來,就有不少熱門的社群軟體,主軸仍然是社交。例如:PTT、奇摩即時通、台灣論壇、無名小站等,直到現在大家熟知的FB、IG、推特,甚至最新的抖音和小紅書短影片為首的社群。這些經過好幾十年,仍然是3C發展不可或缺的一
Thumbnail
一般部落格銷售文章 說實在的,不太願意深入討論這個主題,因為這個主題其實很沉重。通常,一般部落格的定義很清晰,如痞客邦,它們主要提供一個創作的平台,讓所有人都能輕鬆發表文章和觀點。這種開放的文章發布方式讓所有人都能輕鬆閱讀,形成了一種自然的流向,既有人創作文章,也有人閱讀文章。 創作者是供應商,
Thumbnail
  最近分別加入三個Line的大群組,都是不同階段的童軍老伙伴,一個是崇善健士會(也就是一般我們習慣講的社區童軍團,登記為台北市22團),另外二個是學校團,有高中時的建中行義217團,也有大學時的中山羅浮群。     因為我是在疫情期間沒法聯網掃條碼而寸步難行之下,才開始買智慧型手機,之後有了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