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文醫師談教養【文/新竹市建功國小家長會副會長黎敏如】
新竹市建功國小在109年12月12日假體育館2樓視聽教室,邀請李偉文醫師演講,講題為「教養無所不在:教出自主、自動、自在的孩子」。他具有多重身分,是一位牙醫師,也是一位暢銷作家,亦是一位熱愛大自然與生命的環保志工。 李醫師的生活過得忙碌而充實,光是今年7月到10月就有近百場的演講、專訪,還不包括電視和廣播節目主持,但他仍然非常熱心的答應家長會提出的親職講座邀約,在百忙之中抽空到建功國小演講。這場親職講座的報名狀況十分踴躍,在開放家長報名兩天後就額滿,講座當天幾乎座無虛席。感謝李偉文醫師精彩生動、幽默風趣的演講,帶領現場熱情參與的家長進入一場豐盛的親職之旅,他的演講內容獨到、深入而透徹,讓大家對於教養、親子溝通,或是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和省思。
李醫師提到,教養應該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當我們感覺到空氣存在,通常已經是空氣品質很差、空氣污染很嚴重的時候了。良好的教養方式應該讓孩子察覺不到教養的存在、感到非常自由自在,不管孩子如何選擇,父母都支持,但實際上孩子仍在父母的掌控之中。
我們要如何教出「自主、自動、自在的孩子」呢?首先,「自主」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讓孩子保有生活掌控權及選擇權,因為面對自己想要的,孩子才會有熱情。今天如果我們家長過度保護、過度幫孩子決定,孩子一直處於被父母安排的情況,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在學生時代可能還可以表現得不錯,因為家長見多識廣,安排的一定是比較有效率的學習方式,但是當孩子逐漸長大,一路被我們安排如何學習,沒有自我嘗試和練習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沒有自己的想法了,不知道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這樣的孩子未來進入變幻莫測的環境,也許有某些能力,卻沒有自己的熱情和渴望,眼睛不會發光,在這個典範沒有辦法轉移的時代是很危險的。因為職業和行業會隨著時代不同而改變,但是我們的核心能力和核心渴望是永遠存在的,當孩子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和渴望、熱情,才會願意去學習新的事物、面對新的挑戰。
關於「自動」,如何讓孩子自動?並不是靠我們嘴巴去講,孩子就能自動。李醫師提到一個發人省思的小故事,他的雙胞胎女兒在讀國小三年級時,學校有一堂綜合活動課,請每位學生寫下「父母在家中最常對自己說的一句話」,結果出現的都是「快一點」、「快去練琴」、「不要來煩我」、「怎麼這麼笨」…這類的話,讓人驚訝的是,看起來百分之百都是負面言語,沒有一句正面的言語。父母雖然理智上都知道要講正面鼓勵讚美的話,但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感受到的都是負面言語居多,充滿了批評與指責。父母每次都用責備命令的口吻對孩子說話,但孩子的行為並沒有改變,父母應該省思,猶如美國德州的一句諺語:「不要嘗試教豬唱歌」,因為豬會不高興,我們也會很生氣。父母每天都罵孩子一樣的話,但是孩子不見得會改變。我們每天都在同一個系統做同樣的動作,卻希望有不一樣的結果,這樣是系統的問題?還是我們有問題?父母陪伴孩子要注意,同樣一件事情講三次、五次就不要再講了,我們要設定出一個更好的方式,幫助孩子去自動自發的完成事情。
父母還時常說「我已經跟孩子講過很多遍了,可是孩子就是不聽啊!」,這句話其實背後的含義是撇清責任,意思就是「我已經跟孩子說了,有盡到父母的責任,孩子不聽是他的錯,不關我的事。」然而事實上,如果我們真的關心孩子、愛孩子,應該找到對的方法去幫助孩子,畢竟父母是最了解孩子個性的人,應該思考對孩子真正有用的方法。有些時候,孩子的負面行為是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雖然引來父母的責備,也總比父母漠不關心、都在忙自己的事情好。我們應該想想,是不是當孩子做對、表現好的時候,我們都沒有讚美他,只有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我們才以「責備」的方式和孩子溝通。
此外,大人要先找回自己的興趣和夢想,自己要活得興高采烈、有熱情。如果父母每天很緊張焦慮不快樂、每天都在抱怨,孩子只會覺得長大很可怕,對未來不會有憧憬。一個消極被動、沒有熱情、沒有興趣與夢想、不喜歡自己的父母,很難教出一個積極自動的孩子。如果父母每天都很開心、很有熱情、充滿夢想,孩子對未來就有期待,所以父母的典範很重要。
談到「自在」,「自在」就是自在快樂,現在的孩子普遍壓力都很大,除了之前有台大學生接連自殺的新聞,李醫師的女兒現在已經25歲在工作,發覺身邊有不少朋友在吃安眠藥,都是認真的年輕人,壓力卻很大。所以我們如何教出自在快樂的孩子,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李醫師觀察到,在台灣的教育現場,孩子幾乎都不快樂。成績好的,壓力很大不快樂,因為人生不可能每次考試都一百分,每次都第一名;成績不好的,也不快樂,當一個孩子自暴自棄,對自己而言也是很大的折磨,你以為孩子每天在玩很開心,其實孩子有時候是面臨很多難關過不去,所以才放棄,放棄本身對孩子來講,內心創傷也是很大,不會感到快樂。
父母應該讓孩子體驗到「努力的過程最美好」,而且「錯誤」是很珍貴的,每個「錯誤」都是可以學習的機會。在李醫師家中,都很小心注意,當孩子考一百分或是比賽得獎時,他們都以平常心看待,沒有流露出特別歡欣鼓舞的表情,如果要慰勞孩子努力過程的辛苦,都會在考前請孩子吃大餐,考試或比賽結果公布後,不會有特別的動作,要讓孩子體驗「努力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讓孩子知道,有許多複雜因素會影響到成績和比賽結果,李醫師時常受邀當評審,每個評審觀感不同,有時候他給某隊第一名,另一個評審卻給最後一名,比賽結果不能去否定一個孩子努力的過程。父母如果時常嘴巴說成績不重要,但遇到孩子考一百分時,表情特別開心,遇到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就流露出凝重的神情,孩子會體驗到父母說成績不重要是騙人的,其實結果最重要。如果孩子體會到的是「結果最重要」,會一輩子不快樂,甚至還會為了結果不擇手段。
更深入談論到教養與親子關係,李醫師提到,他看過許多心理學、演化學、社會學、大腦科學的相關論文,人是非常不理性、非常容易受環境影響的,我們以為自己是理性的,其實我們的理性只在自己關起門的書房裡。走入社會,我們人都是情境的動物、環境的產物,只有美好的環境才能陶冶出擁有美好素質的人。關於環境,在孩子12歲前,父母可以百分之百的掌控,包括實體空間和虛擬環境,我們應該利用這段時間形塑美好的環境,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包括自動自發、良好的價值觀。
李醫師說他習慣從時間的末端去往回看,他提出兩個終極的問題,請現場的家長去思考。第一個問題是,假如我們乘坐時光機,到了80、90歲,回顧這一生,覺得當初自己決定結婚生子還真不錯,而且對於親子關係感到很滿意,一輩子都覺得有這個孩子真好,那麼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事情,才能得到這樣的結果?第二個問題是,我們雖然知道,孩子現在活在一個100分失敗者的時代,環境改變太快了,不管我們再怎麼努力優秀,可能別人發明一個新產品,我們的公司就倒閉了,這是我們無法掌握的時代,但我們還是希望孩子活到了50、60歲,不管能力高或低,生命的際遇如何,他都覺得自己這一輩子過得非常有意義、非常有價值、非常幸福快樂,那現在的我們身為父母,應該怎麼協助他?如果沒有把這兩個問題想清楚,我們投入越多資源,只會離我們真正想要的目標越來越遙遠,當我們把終極問題想清楚,才能回過頭來在當下每個時間做出最好的選擇。如果沒有把後面想清楚,當下我們就會很徬徨;終極問題想清楚,我們就可以很篤定的前進。
第一個問題,李醫師的答案是,不管孩子有沒有成就,只要孩子跟我們很親密,我們一輩子都會覺得有這個孩子很貼心,當父母親真好。而如何跟孩子保持一輩子的親密?親密感的前提是,心靈要能夠交流。父母親每天跟孩子的生活對話是什麼樣的對話?如果仔細用錄音機錄下來,會發現通常都是生活照顧的對話,例如「吃飯沒有?功課寫完沒有?要不要請家教?天冷要不要穿毛衣?」我們少有機會去了解孩子心中的問題和恐懼。所以在忙碌生活中,李醫師過去的做法是,在孩子睡覺前躺在床上與她們聊天,因為那是個溫暖安全的場域,可以從生活瑣事聊到心事。還有在家碰到面時,他有個習慣,就是問孩子今天有遇到什麼好玩的事?而不是把白天工作的負面情緒帶回家。此外,不管再怎麼忙碌,周末總有一個晚上在家,李醫師認為,周末晚上和孩子一起看電影,之後一起討論電影內容,是一種很好的親子溝通方式。他有一點小心機,在家裡布置一個舒適放鬆的環境,挑一部好電影,通常孩子幾歲,就會選擇相關影片,讓孩子在電影中看到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孩子,並在電影結束後,跟孩子分享父母在那個年齡時所遇到的問題和挫折,適時讓孩子知道父母親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有脆弱和煩惱,這是很重要的,可以建立親密感,接著孩子也會打開自己的心房,開始聊起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分享自己的感受。
第二個問題,如何讓孩子覺得一輩子幸福快樂,自己生命過得很值得,李醫師的答案是,如果孩子生命中所有的快樂、價值、學習動機,是來自於幫助別人,我們就會很放心,他一輩子會過得很幸福快樂,很多相關研究都證實這一點,因為這樣的動機是最良善、最永不止息、最不容易受挫的,當孩子努力動機是為了別人,生命就會開展,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若孩子努力的動機只為利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就會很容易感到痛苦而想放棄。華人和猶太人都重視教育,但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在於,華人父母都教導孩子,讀書是為了自己,將來長大可以成功立業賺大錢;猶太人父母則是從小教導孩子,讀書是為了服務社會、幫助別人。在全世界中,人數非常少的猶太人,影響力很大,華人給世界的貢獻卻不大。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其實真正的成功不是賺了多少錢,真正的成功應該是「沒有遺憾」。讓孩子能夠深刻體會到幫助別人的快樂,是父母心中最自私的期待。
議題轉到108課綱重視的「素養」導向,李醫師強調,素養就是,我們不只要有知識、要有技能,還要有能夠在真實世界呈現出來的深層態度。換句話說,只有知識和技能不夠,還要有對社會人文的關懷,願意在社會上展現出來。至於如何提升孩子的素養,以前的教育是,你學了一堆東西,但是不曉得要怎麼用它。現在則是鼓勵學生可以先有一個計劃、一個有熱忱渴望想要去做的事情、一個可以解決真實生活問題的目標,再去學習相關的知識技能,如此一來,對於各領域的知識運用就可以統整並且融會貫通。
李醫師也提到「閱讀」的重要性,擁有各種頭銜身分,經歷眾多的他,有很多種工作,包括:當牙醫師看診、主持電視廣播節目、演講、每個月寫20幾篇文章(國內外報章雜誌邀稿)、參加荒野保護協會活動、擔任評審、閱讀。在他的斜槓人生中,閱讀是他的最核心,他平均每個月讀20幾本書、看20幾本雜誌,每一本書都從第一頁看到最後一頁,並且做書摘。我們要鼓勵孩子養成閱讀的習慣,讓孩子喜歡看書,透過閱讀充實自己,用各種方式學習,啟發自己也啟發別人。同時我們也要提升孩子的閱讀素養,教導孩子在閱讀時,去分辨哪些內容是客觀事實,哪些內容是作者主觀的評論。
在親職講座中,李醫師也數次提醒,人生最重要的資源就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生活忙碌的他,提醒我們,要時常意識到時間和時間的長度,否則時間很容易在輕忽中就過去了。在李醫師寫過的39本書中,常提到時間的運用,以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時間,其實我們如何使用我們的時間,也就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而在時間管理方面,李醫師的做法是鼓勵「做紀錄」更勝於「做計劃」,因為計畫時常不會被達成,很多人做計劃總是一開始很有熱情認真做,後來有些延遲或怠惰,最後放棄,如此反覆循環,而沒有達成計畫也會讓人產生愧疚感,若在計畫中列出限制自己的事項,例如減肥計畫中「限制自己不能再吃炸雞」,這時候按照人類的心理機制,限制就會變成一種誘惑,越限制自己不能吃炸雞,就會越覺得炸雞很香,人類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我們不要在每次做計劃後開始浪費、消磨自己的意志力去對抗那些因為限制而產生的誘惑,最好的狀態是不要給自己限制,開放無限可能,但是在每個時刻去做出選擇。我們可以鼓勵孩子多「做紀錄」,因為記錄是生活中的如實記載,人類的心理機制是,如果在紀錄中發現自己剛剛滑了一兩個小時的手機,好像滑太多手機了,下一刻就會覺得應該好好做一點正事。以減肥為例,最好的減肥方式不是限制自己吃炸雞,而是每天按時量體重做紀錄,看到體重數字就會自然知道要少吃一點。而如何善用時間,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碼錶做紀錄,知道自己過去時間是怎麼使用的,下一刻就可以做出比較好的選擇、比較好的利用。
演講的最後,李醫師也提到,以往他常到資源較少的偏鄉服務,這一兩年比較願意到都會區學校演講,因為時代變化,台灣面對國際的競爭,必須面對一個事實,是我們以前不太願意去面對的,過去我們大部分的資源用在把那些有問題的、破碎家庭的孩子帶上來,從下層拉到中間,但是面對未來,尤其在AI時代,這些孩子的未來,需要的是台灣頂尖、菁英的人才,只有真正的精英才能給台灣社會帶來希望,一個張忠謀可以給台灣社會帶來30%的產值。但是所謂的菁英不是指成績很好、家裡資源非常多的人,真正的菁英是,懷抱著關懷社會和這塊土地的熱情、願意參與社會,把自己擁有的知識和技能貢獻出來,具有服務奉獻的精神。如同之前講的,素養就是有知識有技能,又願意在社會上展現出來。所以他這一兩年也願意到都會區學校演講,讓這些已經有資源條件的孩子,再多一些人文關懷,這是台灣社會未來的希望。
李醫師這次準備的演講大綱很精彩、內容十分豐富,現場家長都可以感受到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熱情,演講近尾聲時,他還是竭盡所能地想要分享更多,有家長表示,兩小時的時間真的太短了,可能要一整天才夠。這場親職講座,最後就在說的人和聽的人都意猶未盡的情況下,圓滿順利地落幕了。
親職講座結束後,還有家長留下來與李醫師交流互動,表示感謝。家長會也收到許多來自家長和老師的正面回應,有家長表示李醫師演講內容精彩豐富,每一個點都帶出很棒的經驗分享;有家長提到自己獲益良多,知道回家以後可以如何跟孩子溝通;有家長感謝家長會的邀約,說她雖然已經聽過李醫師多次講課,今天還是獲益匪淺,也有家長和老師表達對於家長會和輔導室用心籌備策劃這場親職講座的誠摯謝意。家長會幹部也期許我們能繼續保持熱忱,成為李醫師口中「具有人文關懷的菁英」,持續做一些對於全校親師生有益處的事情。在校園環境中,除了硬體設備、校園安全很重要,親師生的共融、一同學習成長,也是非常重要、值得我們投入人生中最寶貴的資源「時間」去努力成就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