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共產中國在北京成立,直到現在為止,所有的戰略全部都是「守勢」,沒有規劃過進攻過,攻擊都是基於政治目的,或是順便而已。
上周提到,中國到了前二個階段,屬於培養自身實力時,在東部海面方向唯一有積極意義的戰果,大概就是確保台灣失去絕對的制海權,蔣介石反攻大陸的疑慮可以消退。除此以外,在印度與俄國的邊境衝突,或多或少漸漸擺脫蘇俄傀儡的陰影。而自信增加的直接結果,就是開始建置具有攻擊性的解放軍,不僅僅是純防守,還有對外出兵的考量。
這道理也很簡單,你越是可以確定威脅減少,入侵的可能降低,自然會把資源轉移到其他地方,尤其是陸軍的運用上。這是陸權國家改不掉的,反之則代表這壓力會落在周邊邊境接壤的國家,潛在性的增加他國敵意。與海洋不同,你有百萬大軍但沒運輸手段,人家一樣不會怕你,但軍靴可以踏上的陸地,就算部署的軍隊很少,鄰國都會防範。
筆者在專欄
提到過,有這個實力「能不能」做到,跟你「想不想」這樣做,以及究竟「會不會」如此做,狀況是不同的。台灣太多人把能否做到,當成必然想、絕對會,這是極為荒謬的。不然讀者請想想,你家附近的黑道有槍,絕對有能力殺進你家搶劫,所以你家被搶了嗎?
有想法,跟有能力與否,到會不會去做,是不同的,戰略牽涉更多面向,沒有那麼單純。
第三階段:科技化戰爭使中國積極軍改 回到主題,第三階段,是在波灣戰爭後,中國被科技化戰爭嚇到了,開始積極改造軍隊。若我們從中國歷年的大裁軍以及軍區改編看,會發現這套流程類似軍隊國家化,避免軍區將領擁兵自重,而在理論上將軍權收編至中央,改編到此時期成立了
七大軍區。
在第三階段初期,可以觀察到中國的自信心上升,七大軍區的對應方向,展現出中國對不同威脅的認知,主要面對蘇俄、印度、北韓、越南以及台灣、美國。但本質上仍然是以陸軍為主的積極防守,七大軍區的編制,概念上是各軍區可以獨立面對一個方向的作戰任務,再配合其他軍區的支援。這類似台灣北中南三個司令部以及近年聯兵單位的建置,代表的是對自身戰力具有信心。
結果,不出數年就赫然發現世界變了,以美軍為主的聯軍,陸海空聯合攻擊的強大,與中國幾乎沒有太多差異性的伊拉克軍隊,被如砍瓜切菜的處理掉。鄧小平等人驚訝之餘,也能理解到與強國之間的差距,就算是只剩下餘暉的英法帝國,都具有中國比擬不上的科技實力,這才是韜光養晦的真正含意,中國在軍事力量上無法對抗西方強權。
所以到了90年代,經濟開放求取外資進入,培養本土工業實力,積極外購俄製武器與逆向工程,全部的概念都是圍繞在軍事基礎上,這是共產中國立國以來的根基,不可能動搖。若我們觀察90年代後的建軍構想,直到2016年改制為
五大戰區為止,可以看出一個傾向。
這個傾向就是軍隊科技化,不再追求大軍團以及用人力填補防禦缺口的人民戰術,並且提高後勤管理的工業效率化,一旦發現某個武器的效能不若想像的大,就會再研發下一款,並降低已經量產化的產能。(這非常類似日本二戰前的各種小步快跑研發模式)
防守的對象減少,擴張的規畫增加
觀察這個戰略守勢的部署,不難看出其戰略核心,基本上只剩下三個防守方向,其他的都算開始規畫對外擴張。
這三個防守的對象,是俄國、印度與美國,俄國與印度面的防守,著重在內線優勢,讀者有空的可以把主要鐵路線,換算時間與運量,可以發現解放軍的思維,是希望鐵公路運輸能把精華區的武力,幾乎以等時間的方式投射到西藏與內蒙古方面,用來抵抗陸上的威脅。
唯一處理不了的還是來自東部海域,也就是美國的攻擊,以中國的軍隊部署模式,至少到2020年底的現在,還是看不出有改成攻勢防禦的可能,也就是開戰時直接攻擊日本的美軍基地,甚至對日本宣戰,力求短期擊潰美國盟友,逼退美軍遠離西太平洋。
在陸地上的飛彈防禦網,以及使用海空軍、導彈的區域拒止戰略,都表現出對美軍海空實力的忌憚,與其說這是為了建立一支可以攻打台灣的部隊,所以要逼美軍不敢介入,不如反過來說面向大海的整套戰略,都在防止美軍深入攻擊腹地,打台灣是如果可以的話順便。
這套攻勢的源頭上追到第一階段,中國害怕美國海空協助,讓台灣的陸軍可以反攻大陸成功,至少奪下長江以南的大片區域,這樣共產黨的統治基礎就崩潰了,失去南海北上的海運,共產中國的實力會急速萎縮,甚至快速分裂到亡國。
直到近年台灣民主化,確定不會執行反攻戰略,美國也沒有這個意思,才開始裁減陸地防衛,專職在海空防禦上。解放軍的目的在於,避免沿海精華區域被美日台的海空軍毀滅,並保有逆襲的實力,現代空軍與二砲部隊(導彈),是要遏止美軍太過靠近沿海。若解放軍海軍能的話,則保有打通南海航線的能力。
針對性的部署:中國已不能沒有海運
之所以敢這樣轉變,與其說是自信心爆棚,不如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畢竟現在中國已經不能沒有海運,不然工業能量以及軍隊後勤的生產會大幅下降,只要幾年就夠讓軍隊戰力退回20年前。這是中國強大的後遺症,需要保護的東西變多了,反倒一窮二白的年代,還可以玩誘敵深入、堅壁清野。
你怎樣確認中國的弱點?去看他們對內宣傳就好,凡是說自己超棒,例如近年的一帶一路跟內循環經濟,就可得知根本沒這回事。自好望角後陸權就沒有內陸經濟超越海洋的可能,除非發明某種反重力技術,不然物理之壁就在那。
什麼物理之壁?
陸地車輛的摩擦力,在相同重量下總是高於船艦之於大海,以及你不能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輸出超過輸入的能量。
至於中國要怎樣對抗這個物理之壁,讓自己面對各國還保有一定優勢?下周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