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過,失敗過,沒關係;再嘗試,再失敗,失敗得漂亮一點。」
雖然說得沒錯,但聽起來就像一句庸俗的勵志格言,若太當真,反而會讓人覺得格調不高。但如果你知道說這句話的是一九六九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以《等待果陀》一劇震撼人心的愛爾蘭劇作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而且他這句話是用來安慰他的好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雕塑大師賈柯梅蒂(Alberto Giacometti)的,那你大概就不會認為它庸俗,更不敢說它沒品味了吧?
貝克特榮獲諾貝爾獎時,我讀大二,不久,他的代表作《等待果陀》有了中譯本,我立刻去買了一本來拜讀,那是一齣荒謬劇,描述兩個人在一棵光禿禿的樹下等待果陀,在等待過程中盡是些無聊、空虛、瑣碎的對話與動作,直到第二幕結束,果陀還是沒出現。這齣戲以沉悶的方式呈現了二戰後人們對某種理想(果陀)漫長、空幻、徒勞、無意義卻又無可奈何的等待。
戲劇演出的舞台上只有一棵光禿禿的樹,這棵樹就是賈柯梅蒂用石膏塑造而成的作品。它當然是一種象徵,象徵人類處境的荒涼,也許可能還暗示著遙遙無期的希望(在第二幕長出了幾片葉子),但也可能只是一種輪迴。重要的是在創造這棵樹的過程中,賈柯梅蒂和貝克特對這棵樹究竟該長成什麼樣子難以得到共識,賈柯梅蒂一改再改,但還是覺得不滿意,最後因為沒時間了,呈現在舞台上的只是一棵將就的、暫時性的、「依然屬於失敗」的樹。
這就是賈柯梅蒂創作的特色:永遠感到不滿,一直焦慮地想要創造出「較不失敗」的作品。
會想起賈柯梅蒂和《等待果陀》,是因為去光點電影院看了《寂寞大師》(原片名《最後的肖像畫》)這部電影。電影大致的情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