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事就是一個圈。貝克特《劇場速寫 I & II》小劇場上的濃縮人生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你聽說“荒誕/荒謬戲劇”(The Theatre of the Absurd)嗎?它是個始於1940年代的歐洲戲劇流派,於1961年出版的《荒誕劇場》(Absurd Drama, Martin Esslin著)一書給這個流派下了個強而有力的註解──『通過公開放棄話語思想和理性的手段,來表達其對人類狀況的無意義和理性方法的不足』,從此奠定下荒謬派劇作的基調,代表(劇)作家包括貝克特、哈洛德品特等人。


raw-image


由壹壹零製作(Hundred Ten Production)製作出品、改譯自愛爾蘭作家/劇作家貝克特(Samuel Beckett)於1950年代末創作出來的短篇劇作《劇場速寫 I & II》(Fragment de théâtre I & II/Rough for Theatre I & II),雖然被稱為貝克特的失敗劇作,但沿襲了他的成名作《等待果陀》(En attendant Godot/Waiting for Godot, 1953-1955)和《終局》(Fin de partie/Endgame, 1957)一貫表達的荒誕派劇作內核──人類處境描述為無意義和荒謬,起點與終點都是相同的,終究是徒勞以及沉默。


荒誕劇作核心是“存在主義”。我自己的理解是:終局如何不重要,主要是從中的體驗,曾經經歷、曾經體驗,我做過的事與說過的話,皆代表我存在過,即使終將是失敗的末路。當然,我這種想法是“樂觀”了的,對於貝克特來說可不是這樣。


raw-image


《劇場速寫 I》兩位有殘缺的、彷彿被社會拋棄的人,相遇時以為遇上了往後路上的扶持,可以當彼此的眼、彼此的腿,但終究難以磨合,兩人又回到了相遇前的樣子。

《劇場速寫 II》則是由兩位“超自然”職員 (我覺得很像保險員),在一個面向窗外準備跳樓自殺的人身後,支起相對的桌子,審視手中跟這位自殺者相關的“文件”──或者說,跟這位自殺者相關的人們的“口供描述”──來判斷是否就讓他這樣跳下去。經歷兩位職員相互討論說服、之中還發生了些互動小插曲,最後依舊決定,就讓他跳下去吧。

raw-image
raw-image


兩部短劇時長約在20-30分鐘之間,可能都還不足現在一集電視劇甚至動畫片的長度,卻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感受到兩方(A與B)各自代表著不同思想、不同身分的人們相互溝通說服、磨合著靠近的努力,最後卻又都回到最初溝通的初始狀態,像是相互拉扯拔河,中間始終有著一樣距離的橫溝。

raw-image


raw-image



演出場地在牯嶺街小劇場,在二樓的藝文空間,上圖上方的那個“陽台”,就是《劇場速寫 II》裡跳樓男子一直站著的地方。我是第一次去這個場地,真的是個非常“小劇場”的空間(約25-300人以下規模)。

《劇場速寫 I》演員出場擦著我身邊出來有點被嚇到......,小劇場通常實驗意味較多,或是近距離觀看更有體驗性的劇作。



雖然《劇場速寫 I & II》原本就是短劇作,但不表示這部作品就只能在小劇場現身:2019年倫敦西區The Old Vic(老維克劇院)上演貝特克的代表性劇作《終局》,導演Richard Jones選擇以《劇場速寫II》拉開帷幕,之後再銜接引入《終局》,由Daniel Radcliffe和Alan Cumming主演,兩位演員在《劇場速寫II》和《終局》中角色的性格隨著換幕也倒轉了過來,更顯得對比鮮明,人物賦予角色性格交錯的韻律感。

這次的《劇場速寫I & II》也有一樣的巧妙設計,演員賴棋城和邱子齊的角色的主被動性也隨著換幕調轉,中間間格十分鐘的空檔,兩位調整自己的角色性格,給觀眾帶來一場翻轉。

raw-image
raw-image


對貝克特的劇作了解不算多、看得也少(這次的劇場速寫我就是第一次看),但總給我有種從始端開始往前狂奔、到終點咫尺前忽然急煞──因為已經看到終點結局,之後跑得再猛也沒甚麼用了,之後步步闌珊的走往那個可預見的結束。 途中總是紛亂的、嘈雜的,但末段又是那麼的安靜,有種唏噓感,一如人的一生,宏亮的昭示著出生、最終回歸寧靜化為一抔土。

raw-image


台灣劇場作品有過幾部啟蒙或改編於貝克特的劇作,例如融合京劇和荒誕劇的《等待果陀》、改成台語演出的《終局》等,這次的《劇場速寫 I & II》改動幅度比起前述的較少,但其實我很想看改動沒這麼大的貝克特劇作,看更加原汁原味的《等待果陀》,想知道站在巨人的肩上,我們到底能看得多遠。

raw-image





◆ 別忘了在下方的Liker拍5下手,支持一下這篇文章吧!

◆ 大多文章不會鎖付費,但要是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在各專題中、文章列表的右上角,選擇【贊助方案】給我些鼓勵喔!

圖片來源:壹壹零製作FB粉絲頁、國內外售票網介紹頁面

◇ 同步發表於 Matters 【衷零|觀劇觀影與原創】專欄

◇ 一些較短的觀影觀劇心得只會放在Instagram【@natvinger1989】,歡迎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衷零|觀劇觀影與原創的沙龍
20會員
28內容數
舞台劇、音樂劇、歌劇、舞台戲劇的觀後心得,主要目的是推劇推歌。
2022/12/30
改編自知名台灣漫畫家幾米的同名繪本作品,最早於2008年改編成音樂劇並登上小巨蛋的舞台演出。隨後每隔數年都會復排演出,今年2022年也再度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Thumbnail
2022/12/30
改編自知名台灣漫畫家幾米的同名繪本作品,最早於2008年改編成音樂劇並登上小巨蛋的舞台演出。隨後每隔數年都會復排演出,今年2022年也再度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Thumbnail
2022/10/10
台南人劇團的《第十二夜》,改編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著名喜劇劇作,得名於西方基督教傳統節日聖誕假期中的最後一夜,做為整假期中第十二夜的狂歡之夜,取其"歡樂嘉年華"的意味,有"美好快樂得不實際"的隱喻,所以《第十二夜》又名《隨心所欲》,故事中的情節也此得到了可以脫離現實、不合常理之下情境而成立的註解。
Thumbnail
2022/10/10
台南人劇團的《第十二夜》,改編自英國文豪莎士比亞的著名喜劇劇作,得名於西方基督教傳統節日聖誕假期中的最後一夜,做為整假期中第十二夜的狂歡之夜,取其"歡樂嘉年華"的意味,有"美好快樂得不實際"的隱喻,所以《第十二夜》又名《隨心所欲》,故事中的情節也此得到了可以脫離現實、不合常理之下情境而成立的註解。
Thumbnail
2022/09/29
繼上次介紹過外百老匯、原汁原味英文版的《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在經歷過長達半年的駐演後,台灣中文版的《LPC》從今年八月底開始,在台北市誠品信義店展開8週的定目劇演出。
Thumbnail
2022/09/29
繼上次介紹過外百老匯、原汁原味英文版的《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在經歷過長達半年的駐演後,台灣中文版的《LPC》從今年八月底開始,在台北市誠品信義店展開8週的定目劇演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傳記電影《作家不跳舞: 等待貝克特》是以愛爾蘭、法國諾貝爾文學獎者-山繆貝克特的一生為主。在獲獎當夜,劇作家貝克特試圖逃離原本典禮現場,與另一個自己對話,他們從過去談論到現在,兒時的母親、跳舞的女子、二戰的摯友、伴隨一生的妻子等。貝克特試圖找尋人生的汙點、戲謔與荒誕,跳上舞台韃靼的脫離現實主義。
Thumbnail
傳記電影《作家不跳舞: 等待貝克特》是以愛爾蘭、法國諾貝爾文學獎者-山繆貝克特的一生為主。在獲獎當夜,劇作家貝克特試圖逃離原本典禮現場,與另一個自己對話,他們從過去談論到現在,兒時的母親、跳舞的女子、二戰的摯友、伴隨一生的妻子等。貝克特試圖找尋人生的汙點、戲謔與荒誕,跳上舞台韃靼的脫離現實主義。
Thumbnail
莎士比亞(《馬克白》第五幕第五場)“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只是演員:他們有出口,也有入口;一個人在他的時代扮演許多角​​色。 明天、明天、明天, 日復一日地以這種小步子爬行, 直到記錄時間的最後一個音節, 我們所有的昨天都照亮了愚人通往塵土飛揚的死亡之路。
Thumbnail
莎士比亞(《馬克白》第五幕第五場)“世界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只是演員:他們有出口,也有入口;一個人在他的時代扮演許多角​​色。 明天、明天、明天, 日復一日地以這種小步子爬行, 直到記錄時間的最後一個音節, 我們所有的昨天都照亮了愚人通往塵土飛揚的死亡之路。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私心自作計畫|當孤獨成全了我們的所有 由Netflix 出品的作品:我想結束這一切,一如既往的Netflix 破題敘事道出劇目主旨,不過對於熟識的觀眾顯然不是好事,最好是新鮮、不一樣的故事概念;然而,電影的陳腔濫調:一語道破卻又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卻也為老舊事物添上新意。
Thumbnail
私心自作計畫|當孤獨成全了我們的所有 由Netflix 出品的作品:我想結束這一切,一如既往的Netflix 破題敘事道出劇目主旨,不過對於熟識的觀眾顯然不是好事,最好是新鮮、不一樣的故事概念;然而,電影的陳腔濫調:一語道破卻又似是而非的文字遊戲,卻也為老舊事物添上新意。
Thumbnail
你聽說“荒誕/荒謬戲劇”嗎?它是個始於1940年代的歐洲戲劇流派──『通過公開放棄話語思想和理性的手段,來表達其對人類狀況的無意義和理性方法的不足』,代表(劇)作家包括貝克特、哈洛德品特等人。
Thumbnail
你聽說“荒誕/荒謬戲劇”嗎?它是個始於1940年代的歐洲戲劇流派──『通過公開放棄話語思想和理性的手段,來表達其對人類狀況的無意義和理性方法的不足』,代表(劇)作家包括貝克特、哈洛德品特等人。
Thumbnail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山謬貝克特的劇作《等待果陀》是劇場人必看也必讀的經典,劇中無意義的對白以及原地踏步的結局象徵了人類存在的荒謬與虛無。電影《抓狂演訓班》改編自瑞典真實事件,描述一名劇場演員訓練囚犯演出該劇並搬上舞台,卻意外造成轟動而進行全國巡演的故事。 這個計畫看似荒謬,卻和許多演員奉行的「方法演技
Thumbnail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山謬貝克特的劇作《等待果陀》是劇場人必看也必讀的經典,劇中無意義的對白以及原地踏步的結局象徵了人類存在的荒謬與虛無。電影《抓狂演訓班》改編自瑞典真實事件,描述一名劇場演員訓練囚犯演出該劇並搬上舞台,卻意外造成轟動而進行全國巡演的故事。 這個計畫看似荒謬,卻和許多演員奉行的「方法演技
Thumbnail
我們也許能說觀賞《抓狂演訓班》既是體驗了電影作品、真實事件,又是領悟到了《等待果陀》的中心思想。而這天造地設的戲裡戲外,早已超越了玩味和形式,是種渾然天成的另類奇觀。
Thumbnail
我們也許能說觀賞《抓狂演訓班》既是體驗了電影作品、真實事件,又是領悟到了《等待果陀》的中心思想。而這天造地設的戲裡戲外,早已超越了玩味和形式,是種渾然天成的另類奇觀。
Thumbnail
貝拉塔爾的片反抗的對象,其實是根植於基督教精神,延伸出來的因著有「救世主」觀念而來的線性敘事。因此在貝拉塔爾的片中,是期待的落空,是承諾的失信,是等待的枉然,而在這種取消「結局」的前提下人物擺脫掉「敘事框架」的純粹物質狀態。
Thumbnail
貝拉塔爾的片反抗的對象,其實是根植於基督教精神,延伸出來的因著有「救世主」觀念而來的線性敘事。因此在貝拉塔爾的片中,是期待的落空,是承諾的失信,是等待的枉然,而在這種取消「結局」的前提下人物擺脫掉「敘事框架」的純粹物質狀態。
Thumbnail
訂閱會員限定|《千日千夜》的形式是工整、超然、旁觀的結構,然而填滿其中的內容卻是令人不安、殘缺、不完整的,並以此對立的特質對抗了它所處於的理性結構,形式與內容相互衝突。於是,對應到我們先前所提出的問題──安德森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否讓我們對人物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弔詭之處。
Thumbnail
訂閱會員限定|《千日千夜》的形式是工整、超然、旁觀的結構,然而填滿其中的內容卻是令人不安、殘缺、不完整的,並以此對立的特質對抗了它所處於的理性結構,形式與內容相互衝突。於是,對應到我們先前所提出的問題──安德森所採用的敘事手法,是否讓我們對人物的處境感同身受?──,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的弔詭之處。
Thumbnail
真實只能通過欺瞞與虛構來碰觸、汲取。我不曾相信柏格曼電影中那些聲嘶力竭的眼淚與血,卻為那些幻影深淵的錘鍊,感到私密的慰藉。
Thumbnail
真實只能通過欺瞞與虛構來碰觸、汲取。我不曾相信柏格曼電影中那些聲嘶力竭的眼淚與血,卻為那些幻影深淵的錘鍊,感到私密的慰藉。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