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也很常在課程中引述和分享我們在報告中提出的某些想法讓他覺得很受啟發,甚至有老師在課程中的簡報加入學生提出的想法,然後標注 I steal this idea from one of you (我從你們當中偷來這個想法),我很喜歡這種平等、開放的心態,歡迎不同的想法並且鼓勵每個人都發揮創意,提出自己的觀點。
培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帶進各行各業中
我想,能夠做到不追求沒有標準答案、能以批判的眼光(critical thinking)來看待知識、理論,很重要的一點是意識到「知識也是被建構的」(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最能理解的大概就是歷史,有句話說History is written by the victors,勝利的那方決定歷史怎麼編寫、闡述,同樣的歷史事件,不同族群、群體可能接受到截然不同的觀點。即便自然科學方面的研究也一樣,每個研究都需要經費、人力,是誰決定進行哪些研究、不進行哪些研究?即使在發表的學術研究裡需要揭露有哪些機構贊助這些研究,但也可以選擇性的「不發表」對某個產品不利的研究。
最近看The Body Keeps the Score《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這本書也提到類似的概念,作者精神科醫生貝塞爾·範·德·科爾克 (Bessel Van Der Kolk) 提到在他最早接觸有創傷(trauma)症狀的病人時,當時還沒有「創傷」的概念,他觀察病人的時候,覺得跟傳統schizo不同,而他的老師建議他不要被診斷的標準所綁住,而是把每個病人當作個體看。
作者描述他在學時曾問他的老師:
“What would you call this patient- schizophrenic or schizoaffective?” He paused and stroked his chin, apparently in deep thought.“I think I’d call him Michael Mclntyre,” he repl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