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碩士上篇介紹過根據自己的資歷與學歷有許多不同長度的學習途徑來取得碩士學位,但由於國際生大部分只會或只能選擇傳統兩年制,本篇只介紹傳統兩年制的大概課程內容。兩年制(四學期)的傳統社工碩士包含的是每學期大概四堂課外加在學兩年的實習。不需要畢業論文但是實習必須修滿學校要求的時數才能畢業。
包含社會政策與福利(兩堂)、社會工作實踐(四堂,主要在課上討論實習)、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兩堂)、人類與環境發展(約三堂,會有兒童發展以及家庭理論等等)、團體實踐(一堂)、多元/歧視/壓迫/特權(一堂)。
每個學校可能在不同課程堂數要求會有點出入。大部分課程應該看字面較好理解,多元與歧視這類課程強調對自身反省和了解到自己的偏見、身份、和系統性歧視的存在如何影響我們服務的對象以及我們互動的方式。
到了第二年就可以有選修課程。通常也是學生會依自己興趣或未來想工作的人群做選擇。以人群為主就可能有像是女性、黑人、同志族群、移民與難民、老年與長照、兒童與家庭等等。也有更臨床(微觀),像是家庭治療、團體治療、哀傷(喪親)輔導、難民與創傷呀。或是更宏觀,像是移民政策、領導與組織發展、社區建立與發展等等的課程。
一般兩年下來只有要求兩到三堂選修課,如果時間允許當然自己可以多繳學費多上課。但也能看出不管微觀或宏觀的社工在有限時間內真正能上到的相關課程其實很少。所以社工在臨床界其實滿被心理師、藝術治療、或是諮商這種更專精學位出身的人鄙視。
美國社會工作是在19世紀中末期因工業革命帶來貧富差距問題下逐漸發展出來的。以最為人知道的女性Jane Addams為例,當時成立安置中心(Settlement House)幫助貧困及無家者。Jane Addams出生非常富裕,所以許多人也反思建立在「富有白人施予救濟」社會脈絡下的社工,只反映白人角度的課程內容與理論造成社工實務工作上成效有限。一直到20世紀中末才有更多對多元討論,也比較在1990或2000年初才開始越來越多關於有色人種的研究加入,慢慢改變課程裡缺乏文獻多樣性的情況。也因此加入了關於多元/歧視/壓迫/特權這樣的課程(確切何時被加入課程的年份我就不清楚了)。另一個較大改變是與精神分析師和心理師類似的心態轉變。以往社工會認為自己不能表現任何情感,像個機器人一樣。現在則是會討論自我揭露能如何在實務上幫助與個案建立關係。
社工實習是在學期間就要完成的。學校會根據學生興趣去幫忙分配到不同機構,不是由學生自己去找。實習是無薪資的,也是學分的一部分。第一年與第二年會在不同地方實習,一週大概會花兩到三天時間在實習上。
首先學校會讓學生填寫興趣表,之後根據興趣分配實習機構(但很多時候就是看哪裡有位子就把你放到哪裡)。與機構確定以後便會聯絡學生去與分配到的機構做面試。一般面試都會過,除非你態度真的不好那機構是可以拒絕收你。被拒絕以後學校也會再幫你安排另一個機構去面試,如果被拒絕三次通常學校會跟你做面談。
因為實習就是學習,督導也必須要是社工師。一般督導不太會開除實習生,但仍然是可能被開除的(太多狀況無法達到實習要求等等)。每一學期末督導會和實習生做一次學習評估,並會由學校審核再給學生實習學分。比較上心的學校也會跟督導定期與學生來個三面會談,甚至來看環境。也有學校是完全不管然後從沒聯繫過督導或機構,也不知道該校負責人是誰。
再次強調很多都是個人與身邊人的觀察,也可能只有紐約市是這樣。對於多元課程的加入以及社工界的轉變有讚許也有批判,也都會在《社工觀察》文再做細節分享。至於實習,我也遇過非常願意嘗試不同挑戰與學習的學生,這些大多是想轉換跑道也有工作經驗的人。我在實習的時候的確親眼見到同事(社工實習生)被開除,而在做培訓時被教導的是「帶實習生的社工督導們是社工界的把關者」。但很不幸,等自己當上督導卻更常遇到被學校「提醒」不能開除不適任學生或是不能在評估上給低於幾分。也因此很多督導為了不想跟學校吵就都給過,也會讓我不確定究竟學校存在是為了學生的錢還是為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