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興蓮邦,消世罪愆。
懺雲老和尚:願將佛手雙垂下,摩得人心一樣平。
法師在終南山淨律寺,早期皆以建設為主,建「念佛堂」之時,曾感得佛示迹加被,在師殷勤禮拜供佛的聖像框上,三面皆烙上一個聖記:直徑約三十公分,外圍是由綫條烙成的圓圈,內則由二重十二道光圈形成一大一小兩道光圈,三個「聖記」,有兩個烙在單面玻璃上,一個則烙在兩片玻璃上合成一個聖記。 此十二道光正如《無量壽經》所云:「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無量壽佛,號無量光佛,無邊光佛…無稱光佛,超日月光佛…。」等十二光佛相應,斯亦不可思議。之後,師又在台北設立一念佛堂,沒想到,這個聖記竟又再度烙在念佛堂的書櫥玻璃上,大小形式,皆與前同,蓮友無不稱奇。
師為人木訥寡言,為道熱誠,却至為感人,且言出必行。
某日,於寒舍相敘,師有感於社會風氣敗壞,學佛環境今不如昔,菩提心難發易捨,遂面色凝重的說:「我智淺德薄,五十歲方悟出離,緣慳福少,去聖時遙,欲脫生死難上加難,希望你盡力幫忙,凡有益大眾學佛修行之事,務必盡力為之,我欲盡捨一切,成辦眾生求道因緣,了我生死大事。」 愚魯鈍昧如我,無能荷負,然每為師至誠動容,遂於七十五年七月在台北三峽淨業林,勉力興辦「現代大專青年佛學講座」,承辦期間,師曾數次於百忙中抽空來訪,除了攜帶一些法器用品外,並一再示意,務必竭盡心力照顧大眾。舉凡修道所需不可節省,經費所需,不必掛慮,其熱誠感人,每每如是。 師利益眾生之誠,顛沛必如是,造次必如是。 民國七十四年,師懇請性梵法師到寺,依律主持結夏安居,廣求佛界俊彥上山同修,師為護持僧眾實修方便,於結夏之前,日夜興工,搭建齋堂、僧寮;為大眾閱藏方便復建藏經樓。
一切建設,師莫不親自搬磚運瓦,不辭辛勞,見者聞者莫不歎服。住眾樂同修者,即為建「大眾寮」,方便切磋;樂自修者,即為建「文殊院」,一人一室,各不相擾,為利大眾供奉、承事;又為導師、長老建「普賢院」。 凡有興革,皆以大眾行持方便為前題。 由於師之為道真誠﹐所以雖地處窮鄉僻壤,首次參加安居僧眾,即有二十八人。七十五年道海法師來山主持安居,僧眾即增加為三十六人。此後,因來山結夏而成常住者,有三十人。 師為勉勵精進苦修之僧眾,又於念佛堂後方山腰興建「彌陀院」,內面設備至為莊嚴壯麗,於中設定專修「般舟三昧」,見者莫不歡喜讚歎,心生踴躍。師又恐學僧不諳教解,有礙行持,又各處禮聘長老大德來山示導,如達理、戒德、默如、守成、了一、文戒、妙廣、開證等耆宿,來山作獅子吼。師之於青年學僧,可謂呵護備至。 民國七十五年初,望重教界的廣欽老和尚圓寂了,留下一句「不來也不去,來去麼沒歹事」,其他一切盡在不言中,無人能解,無人能至。接著泰安法師、賢頓長老、慧三、煮雲諸公相繼圓寂,青年學僧頓失依怙。現時尚住世弘法之諸山長老,又多各居一方,年邁體衰,若長此以往,恐眾生慧命,如來家業斷送於斯,諸有心人士,莫不憂心如焚,欲積極綢繆作育僧才。 古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育僧才談何容易! 諸山長老如道源、懺雲、道海、廣化、性梵諸公,皆心同此感,却心有餘而力不足。師聞此訊息,憂愁悲慟不得安眠,眾生罪業殷重,佛法住世緣薄,若不於斯時叩請諸山長老,力挽狂瀾於未倒,今後佛教前途堪憂,眾生慧命堪慮。遂又奮臂而出承擔此艱鉅大任,提供「淨律」道場一切建設,及個人所有,願護持諸長老作育僧才,圖謀中興大業。 經多方奔馳,終得諸山長老首肯,興辦「淨律學佛院」,禮聘懺雲老法師為學佛院導師,道海長老為院長,性梵法師為副院長,廣化法師為教務主任,聞通法師為總務主任,並延請戒德、默如、會性、達理法師、果清、厚行、文戒、守成、道海、性梵、廣化諸法師為教授。願借諸山長老住世悲願,成此緜延佛法家業,弘化利生之「淨律世界」。
我見照因法師實具丐聖吳訓興學之至誠,至為感動,然淨律世界之成敗,實關係中國佛教之興亡,忖斯事非照因法師一人之力可成,當共邀天下善士,耕耘此十方福田,未經其首肯,勉力呼號,勤為前卒,願天下有心之佛徒,共成此淨律道場偉業,我隨喜之願足矣!
照因老和尚略傳終
由 宗昂法師著於民國七十六年三月一日(公元一九八七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