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雜談|歷史小說之爲一種技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爲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戲為六絕句》其二
曾經有人問我,《納蘭成德》小說在技巧上何以如此單薄,純以單一敘事直線展開?我的回答是,因為我對歷史小說的形式一致性抱有近乎偏執的堅持。我曾經以康熙和成德君臣寫作過一部十二萬字的小說,其中只有人物對白使用十七世紀的白話中文(京師官話),敘述文字和手法則更接近現代小說,但那是基於寫作合約而有的取捨,並不是我個人偏好。
我所謂的「歷史小說的形式一致性」大體上要點有二。首先是文體屬於或趨近民國以前的白話小說,這就使得多數現代西方文學技巧被排除到作者案頭之外,因此在《納蘭成德》當中見不到跳躍、回顧或拼貼之類的敘事手法,情節一律順流而下展開。其次,我認為不僅人物對白必須符合故事中的時代,敘事文字也必須符合故事中的時代(並儘可能避免比故事時代更晚才出現的用語,這一點經常為了易讀性必須有所牽就,但總是盡力而為)。
以上的堅持也意味,我必須在小說裡犧牲以當代語言和情感與讀者交流的可能。唐浩明的封筆之作《張之洞》是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與讀者同代的語言所具有的直接力量。這巨幅長篇如此開場:
深秋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它的最後一縷殘照仍留在人間,給大清帝國灰暗的京師罩上一圈淡黃色的光暈。從西山那邊刮過來的霜風一陣緊過一陣。它將沿途高大的白楊樹吹得颯颯作響,又將御道上的黃土漫天掀起,灰塵裹著敗葉毫無目的地在空中飄飄蕩蕩。淒涼的霜風也將沿途的塔寺和宮殿上的鐵馬,吹得左右搖晃,發出清脆悠長的金屬撞擊聲;又將各大城門上高高豎起的大清杏黃龍旗,吹得烈烈作響。這情景酷似這座八百年古都此時的境遇:既陳腐不堪,又帶有幾分神秘性;既處在衰敗破落之際,又似乎有一種厚重的底蘊在頑強地支撐著,絕不甘心就此沉淪下去!
故事的主角張之洞在這極其冷清的開場後現身,是京師「寂寞而寒冷的秋夜」一個病榻上滿心不甘的無名小官,透過寫實主義的文字摹寫,戲劇張力在兩三段話之間自然成就,此後步步為營,最終成就一個衰敗帝國力挽狂瀾的總督形象。相比之下,我既然已經就《納蘭成德》設下形式上的限制,不論描寫何等情節,都不能使用當代寫實主義的筆法了。綜觀《垂楊相思樹》全篇,最受到此等規則束縛的莫屬第四章〈金殿寒鴉〉當中曹寅和四英誤飲曼陀羅花茶的一段。這一段交待兩人的迷茶幻覺,必須似真似幻,雖夢猶醒,所求效果不少,但得力僅靠白描,寫來頗不輕鬆。
我因為《納蘭成德》的實驗而明白,一旦剝除現代小說技巧,作者失去一切取巧操作的可能,所有文學目的都必須倚靠文字老實展開、踏實達成,未見得吸引讀者,但絕對鍛鍊作者。這好比歌曲有了伴奏,加上歌聲,自然相得益彰,但純憑清唱而讓聽者感覺豐富,那就是歌手的能耐。我不敢說《納蘭成德》有何出色,但至少我做到了維持形式上的一致性,但願也還保有一定的可看性。
這又讓我聯想到我所涉足的另一個中文領域:相聲。我並非登台演出的相聲演員,但學藝過程讓我體會到功底的重要。每個相聲演員都得練基本功,百家姓、地理圖、報菜名、八扇屏、十八愁、玲瓏塔⋯⋯,各種繞口令、數來寶、長篇大貫口,主要為了練一個「嘴皮子利索」。這些貫口當中不乏大受歡迎者,實則演來並無多大意思,可是相聲演員不能不學,因為這是相聲表演的基礎。沒有堅實的基礎,再有創意也不足以登台演出。相聲跟獨角喜劇(stand-up comedy)的差別正在於這個既是形式也構成內容的特性。於是相聲在某個面向上類似聲樂,非透過專業訓練不能獲得正確的表達。我們可以想像聲樂歌手演唱流行歌曲,但一般的流行歌手不受聲樂訓練就唱不了聲樂。(其反面就是流行音樂的自由空間和流動性遠大於歌劇,獨角喜劇的變化性也高過相聲。)
想在台上油嘴滑舌逞能逗笑,得先一字一句下死功夫,想要以長篇故事摹寫歷史的波瀾壯闊,得從最瑣碎的文字計較起。自從領會了這些,我對於腳踏實地寫歷史小說又多增不少耐心。《納蘭成德》可能是我寫作生涯迄今為止困難度最高的計畫,但這難度不在於篇幅,而首先在於不畏難的心態,其次則是動手鍛造文字的苦工。我的相聲師父常說一句話:「我許你不演,不許你不會。」這在畏難而求捷徑的今天確實格外砥礪心智。
n21ce
avatar-img
87會員
299內容數
我是一個識字不多的蕃人。出身東台灣,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定居荷蘭,從事翻譯、寫作、研究、原住民運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那瓜書房|Nakao Eki 的其他內容
歷史小說必然有為敘事需要而杜撰或挪移歷史之處,本來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歷史小說最具可看性之處,因此不該以不符合史實來批評歷史小說​,而在另一方面,讀者​也不宜以小說為史實並大加傳播。​
成德顯然符合摩羯座的特徵,是個很有毅力的人,從小就能專注學習,有足夠的耐心治經讀史、科舉場中取功名,並不因為他的本性風花雪月,就無法達到明珠對他文武兼備、睥睨滿漢的期望。
對於傾向於傳統漢文審美的人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名字美學令人不敢恭維。戰後台灣人的命名曾有相當時間被所謂的「菜市場名」所佔據,如寶珠、秀蘭、怡君、淑芬之類。這些菜市場名看來通俗,但從傳統文人的審美觀來看,遠比現在滿街紫涵、雨軒自然大方得多。
大約自高陽以來,以帝國官場為題材的小說就免不了權謀算計,高陽之後則以二月河將這一點發揮得最是淋漓盡致,大開後來中國影視作品無止盡鬥爭主題之門,而後在以青少年為主的網路小說族群中掀起不是朝鬥就是宮鬥的寫作和閱讀熱潮,結果形成百花齊放但百花都是同一種花的單調場景。
我們的時代不知從何時起,有人自作聰明的替滿人一律冠上氏族名充當家姓,以至於現在維基百科上連明珠一條都變成納蘭明珠,電視劇中也可能出現索額圖中堂這樣累贅不符合漢人口語習慣的稱呼。實則滿人並沒有漢文化意義上的家姓,都以名字自稱或彼此稱呼,也不將氏族名充作姓氏使用。
二〇〇三年冬天,新英格蘭被強烈的東北颶風襲擊,陷入一片白茫風暴,讓必須從住處步行二十分鐘才到達哈佛園的我苦不堪言。那天我一早就冒著大風雪去科學圖書館工作,中午過後則在地下書庫手忙腳亂的收拾,要趕往東亞所去見一個人。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此人給自己取的漢名叫做歐立德。
歷史小說必然有為敘事需要而杜撰或挪移歷史之處,本來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歷史小說最具可看性之處,因此不該以不符合史實來批評歷史小說​,而在另一方面,讀者​也不宜以小說為史實並大加傳播。​
成德顯然符合摩羯座的特徵,是個很有毅力的人,從小就能專注學習,有足夠的耐心治經讀史、科舉場中取功名,並不因為他的本性風花雪月,就無法達到明珠對他文武兼備、睥睨滿漢的期望。
對於傾向於傳統漢文審美的人來說,我們這個時代的名字美學令人不敢恭維。戰後台灣人的命名曾有相當時間被所謂的「菜市場名」所佔據,如寶珠、秀蘭、怡君、淑芬之類。這些菜市場名看來通俗,但從傳統文人的審美觀來看,遠比現在滿街紫涵、雨軒自然大方得多。
大約自高陽以來,以帝國官場為題材的小說就免不了權謀算計,高陽之後則以二月河將這一點發揮得最是淋漓盡致,大開後來中國影視作品無止盡鬥爭主題之門,而後在以青少年為主的網路小說族群中掀起不是朝鬥就是宮鬥的寫作和閱讀熱潮,結果形成百花齊放但百花都是同一種花的單調場景。
我們的時代不知從何時起,有人自作聰明的替滿人一律冠上氏族名充當家姓,以至於現在維基百科上連明珠一條都變成納蘭明珠,電視劇中也可能出現索額圖中堂這樣累贅不符合漢人口語習慣的稱呼。實則滿人並沒有漢文化意義上的家姓,都以名字自稱或彼此稱呼,也不將氏族名充作姓氏使用。
二〇〇三年冬天,新英格蘭被強烈的東北颶風襲擊,陷入一片白茫風暴,讓必須從住處步行二十分鐘才到達哈佛園的我苦不堪言。那天我一早就冒著大風雪去科學圖書館工作,中午過後則在地下書庫手忙腳亂的收拾,要趕往東亞所去見一個人。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此人給自己取的漢名叫做歐立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今年年初時開始書寫遊戲劇本,途中也寫過幾則短劇,對於劇本的感想「正濃」。   歷經幾次廢案後,最近重新執筆,對於寫劇本的感悟雖不至於「醍醐灌頂」,但也有幾分心得。     ▲同為描述故事的小說與劇本中,它們的異同之處     一、相同之處     同樣都是由文字塑造出來的
    各位在寫作上有沒有常常運用到形容詞?例如:     ∥「凜冽的」:他的身上帶著凜冽的氣息。   ∥「橘子」:她的身上帶著橘子香氣。   ∥「老舊的」:老舊的水泥建築外牆磁磚剝落,周圍雜草叢生。   ∥「孤零零」:他看向遠方,有一艘船孤零零地漂泊在海面上。     這樣的句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問張居正可有悔? 一陣風過,吹得庭院裡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映進窗內的樹影婆娑,搖曳生姿。窗外蟬鳴,高亢急促,一聲勝似一聲。催得張居正一縷魂魄,飄飄忽忽欲斷魂。歸去!歸去!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兩行殘淚。               
Thumbnail
張國立在專訪中提到幾個原則,像是: ・最好在故事開始一千字讓主角出場 ・第一幕很重要 ・反覆修稿,挑選最有趣的素材 ・每天都寫 ・對白要有多重意義
Thumbnail
文人寫文、寫詩,難免會用點想像力,未必全部是事實。   唐憲宗元和元年(西元806年),白居易寫“長恨歌”。 這首長篇敘事詩問題不少。過去已經有學者指出,“峨嵋山下少人行”是錯的,玄宗入蜀,不會經過峨嵋山。   另外“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Thumbnail
雜談|小說作者:壁井ユカコ(壁井有可子) 關於壁井ユカコ/壁井有可子 作家,以《琦莉》(キーリ,台灣角川)於第9屆電擊大賞(2003)出道。 另著有《鳥籠裝的房客今日也慵懶》(鳥籠荘の今日も眠たい住人たち,台灣角川)、《2.43 清陰高中男子排球社》(2.43 清陰高校男子バレー部,蓋亞)等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這是短篇小說《書之旅》中「場景」設定的補充,還有作者後續的雜談與碎念。
《Puzzle》是一本推理小說電子雜誌,第一期由四個短篇所組成,三篇華文創作,一篇翻譯美國魔術師兼推理小說家克雷頓.勞森的作品。 四篇作品中,我喜歡前兩篇,即陳浩基的〈耶夢加得〉以及理想很遠的〈結刊通知〉,後兩篇翻譯作品〈來自另一個世界〉和〈與犬共舞〉 ,我嫌一篇太古典一篇太日常。 先由我喜歡的
    今年年初時開始書寫遊戲劇本,途中也寫過幾則短劇,對於劇本的感想「正濃」。   歷經幾次廢案後,最近重新執筆,對於寫劇本的感悟雖不至於「醍醐灌頂」,但也有幾分心得。     ▲同為描述故事的小說與劇本中,它們的異同之處     一、相同之處     同樣都是由文字塑造出來的
    各位在寫作上有沒有常常運用到形容詞?例如:     ∥「凜冽的」:他的身上帶著凜冽的氣息。   ∥「橘子」:她的身上帶著橘子香氣。   ∥「老舊的」:老舊的水泥建築外牆磁磚剝落,周圍雜草叢生。   ∥「孤零零」:他看向遠方,有一艘船孤零零地漂泊在海面上。     這樣的句
Thumbnail
關一位研究員搜索山洞多年始終遍尋不著,直到有天黃昏,他扶著石壁慢慢往前,摸著摸著發覺不對勁,這凹凸不平滑的手感,是個「四」字。「有字啊!」......因為有字便有記錄,有紀錄就有歷史與故事,在漫長的一生中,當你終於摸到了先祖的證明、歷史的證明,那會是多麼的感動,就像摸到甲骨文而興奮的沈愷一樣。
Thumbnail
問張居正可有悔? 一陣風過,吹得庭院裡的梧桐樹,沙沙作響。映進窗內的樹影婆娑,搖曳生姿。窗外蟬鳴,高亢急促,一聲勝似一聲。催得張居正一縷魂魄,飄飄忽忽欲斷魂。歸去!歸去!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兩行殘淚。               
Thumbnail
張國立在專訪中提到幾個原則,像是: ・最好在故事開始一千字讓主角出場 ・第一幕很重要 ・反覆修稿,挑選最有趣的素材 ・每天都寫 ・對白要有多重意義
Thumbnail
文人寫文、寫詩,難免會用點想像力,未必全部是事實。   唐憲宗元和元年(西元806年),白居易寫“長恨歌”。 這首長篇敘事詩問題不少。過去已經有學者指出,“峨嵋山下少人行”是錯的,玄宗入蜀,不會經過峨嵋山。   另外“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
Thumbnail
雜談|小說作者:壁井ユカコ(壁井有可子) 關於壁井ユカコ/壁井有可子 作家,以《琦莉》(キーリ,台灣角川)於第9屆電擊大賞(2003)出道。 另著有《鳥籠裝的房客今日也慵懶》(鳥籠荘の今日も眠たい住人たち,台灣角川)、《2.43 清陰高中男子排球社》(2.43 清陰高校男子バレー部,蓋亞)等
Thumbnail
明明是千年前的書家、明明是難懂的外文,但只要仔細觀察,就好像能與千年前的那個人同步。
Thumbnail
這是短篇小說《書之旅》中「場景」設定的補充,還有作者後續的雜談與碎念。
《Puzzle》是一本推理小說電子雜誌,第一期由四個短篇所組成,三篇華文創作,一篇翻譯美國魔術師兼推理小說家克雷頓.勞森的作品。 四篇作品中,我喜歡前兩篇,即陳浩基的〈耶夢加得〉以及理想很遠的〈結刊通知〉,後兩篇翻譯作品〈來自另一個世界〉和〈與犬共舞〉 ,我嫌一篇太古典一篇太日常。 先由我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