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雜談|起點:暴風雪與漢學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關於長篇歷史小說寫作
二〇〇三年冬天,新英格蘭被強烈的風暴襲擊,陷入一片白茫風雪,讓必須從住處步行二十分鐘才到達哈佛園的我苦不堪言。那天我一早就冒著大風雪去科學圖書館工作,中午過後則在地下書庫手忙腳亂的收拾,要趕往東亞所去見一個人。那時候我還不知道此人給自己取的漢名叫做歐立德,我只知道他的本名 Mark C. Elliott,是新清史的重要研究者,剛剛受聘到哈佛。
我趕在最後一秒抵達歐立德的研究室門口,不過他本人遲到了。約定的時間過了五六分鐘之後,一個穿著鐵灰色長大衣的修長身影出現在長廊彼端。當時的歐立德年輕得出乎我的意料,後來我才知道當時他確實年輕,才三十五歲。我們在他的研究室裡談了大約半個小時,若不是口音問題,我幾乎要興起跟一位英格蘭紳士交談的錯覺。
那次晤面其實沒什麼重點,但確實滿足了我對新清史的好奇。儘管那時候我有好幾篇論文在趕工,本來已經睡眠不足,但還是熱心的把歐立德的新書看完了。那是一本近六百頁的大書,即便扣掉書目註解索引,正文也將近四百頁,但書中世界引人入勝,或者至少對當時的我來說是如此。
那本書有個揭示重點的書名《滿洲之道》(The Manchu Way),是歐立德升等著作,也奠定了他在新清史領域的地位,我則透過這本書而大致理解了新清史的理念和研究方法。雖然當時的我沒有因為高度的興趣而放棄手邊的科學史研究,但多年以後,當我興起撰寫《納蘭成德》歷史小說的念頭,新清史主張的滿洲觀點很自然的成為我的第一個考量。
當然,小說不可能全然合乎史料記載,但我謹記從滿洲人的眼光和角度來思考清帝國的原則。《納蘭成德》的故事最困難的地方還不是多語文史料的閱讀或歷史考證,而在於故事發生的康熙朝初年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碰撞的時代,不僅皇權與宮廷政治的邏輯和熙朝中後期不盡相同,特權階級的生活文化也帶有鮮明的文化混雜色彩,是寫作過程中經常需要仔細拿捏之處。
雖然歷史小說不是歷史,不過還是能夠透過留心細節來打造歷史感與現實感。例如清初朝廷的多語現象就是我認為不可馬虎的細節之一。《納蘭成德》的故事中人至少使用了滿蒙藏漢四種語言,設法讓讀者可以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寫作過程中既頭痛又有趣的環節。最近《垂楊》剛好連載到恭親王常寧、保和殿大學士索額圖與兵部滿尚書明珠乾清宮御前奏對,初議三藩軍務,這個場景因為君臣都是滿人,必然滿語交談,因此身為漢軍旗人的張英奇就聽不懂,必須靠著自幼通曉滿語的曹寅才能粗知大概。有時候這類「語言隔閡」還成為情節重點,抽離了語言就無法展開情節。
語言以外,時間差距造成的觀念差距也是歷史小說不能隨意讓步之處。這類話題很多,留待日後閒時再敘。
Mark C. Elliott,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2001)
avatar-img
87會員
299內容數
我是一個識字不多的蕃人。出身東台灣,太巴塱部落阿美族人。定居荷蘭,從事翻譯、寫作、研究、原住民運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兩本出版啦!這兩個迷人的朝代既是諸多民間戲曲、小說、電影和戲劇的根源,也是學界和政治論爭的焦點,兩本書將讓大家對這些事情的好奇願望一次滿足,遍覽論爭眉角。
畢飛宇的書,之前只讀過推拿。   邏輯上大概承襲了中國作家傳統上寫作的人物鋪陳,像是莫言的諸多大作裡,人物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的循序出場,頗有規則,不會像西方文學會多線進行的方式。  帶點溫度但是感覺有點散。 這一本短篇小說集--大雨如注,就讓人驚艷了。 講的多是富起來的中國面臨到的隔代
Thumbnail
這部小說是我第一本「歷史小說」。 實際上很多討論者會認為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也是「哲學小說」。
Thumbnail
這本是我入坑「歐陽泰」(Tonio Andrade)這位學者的第一本著作。 (喜歡到我甚至曾發瘋立志要去耶魯大學找他)
Thumbnail
《毛澤東:真實的故事》 作者是亞歷山大.潘佐夫。 這是一本毛澤東的傳記,其實毛澤東的傳記不少見,最早一本是艾德加.史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史諾當年親自到延安跟毛澤東見面,毛澤東也抓緊能夠以好形象出現在歐美各國眼前的機會,史諾的書因此成為一個交相賊的產物。
Thumbnail
小時侯...看了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馬可波羅歷險記」。故事講述到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的故事寫成了遊記、讓歐洲、亞洲人得以了解中亞、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差異,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從前我跟一位北部的教授上課,他專研版本目錄學⋯⋯
Thumbnail
赫伯特·吉爾斯(Herbert A. Giles)的小冊子《中國和中國人》,記錄了滿清末的中國社會,角度特殊,記錄豐富。本篇內容包括中國清末時的稅收政策,官員制度和對外來賓的審核方式,展示出中國社會的自治和審美性。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東晉史學家「常璩」所編撰的地方志。 隋唐之前其實沒這個稱呼。 原本就是「方志」,方就是方國,算了用大家比較熟的詞方便些。 方志即是我們常常在人物傳記之後看到的,匈奴傳啊西域傳啊這一類。隋唐之前其實也都是傳或記,比方讀三國很常看到的江表傳。 華陽國志的本名則是華陽國記。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華夏文化與多元轉型:明史》和《首崇滿洲的多民族帝國:清史》兩本出版啦!這兩個迷人的朝代既是諸多民間戲曲、小說、電影和戲劇的根源,也是學界和政治論爭的焦點,兩本書將讓大家對這些事情的好奇願望一次滿足,遍覽論爭眉角。
畢飛宇的書,之前只讀過推拿。   邏輯上大概承襲了中國作家傳統上寫作的人物鋪陳,像是莫言的諸多大作裡,人物一個章節一個章節的循序出場,頗有規則,不會像西方文學會多線進行的方式。  帶點溫度但是感覺有點散。 這一本短篇小說集--大雨如注,就讓人驚艷了。 講的多是富起來的中國面臨到的隔代
Thumbnail
這部小說是我第一本「歷史小說」。 實際上很多討論者會認為這是一本「推理小說」,也是「哲學小說」。
Thumbnail
這本是我入坑「歐陽泰」(Tonio Andrade)這位學者的第一本著作。 (喜歡到我甚至曾發瘋立志要去耶魯大學找他)
Thumbnail
《毛澤東:真實的故事》 作者是亞歷山大.潘佐夫。 這是一本毛澤東的傳記,其實毛澤東的傳記不少見,最早一本是艾德加.史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史諾當年親自到延安跟毛澤東見面,毛澤東也抓緊能夠以好形象出現在歐美各國眼前的機會,史諾的書因此成為一個交相賊的產物。
Thumbnail
小時侯...看了改變我一生的一本書「馬可波羅歷險記」。故事講述到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大元、擔任大蒙古國的揚州地方長官三年。回到威尼斯後,馬可·波羅的故事寫成了遊記、讓歐洲、亞洲人得以了解中亞、中國以及歐洲的文化差異,對東西方的交流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Thumbnail
本書作者蔣勳,一九四七年生於西安,成長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一九七二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聯合文學》社長。多年來以文、以畫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寫作小說、散文、詩、藝術史。   書中分為七個篇章: 第一講 大唐盛世
Thumbnail
從前我跟一位北部的教授上課,他專研版本目錄學⋯⋯
Thumbnail
赫伯特·吉爾斯(Herbert A. Giles)的小冊子《中國和中國人》,記錄了滿清末的中國社會,角度特殊,記錄豐富。本篇內容包括中國清末時的稅收政策,官員制度和對外來賓的審核方式,展示出中國社會的自治和審美性。
Thumbnail
這是一部由東晉史學家「常璩」所編撰的地方志。 隋唐之前其實沒這個稱呼。 原本就是「方志」,方就是方國,算了用大家比較熟的詞方便些。 方志即是我們常常在人物傳記之後看到的,匈奴傳啊西域傳啊這一類。隋唐之前其實也都是傳或記,比方讀三國很常看到的江表傳。 華陽國志的本名則是華陽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