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TAO ART/John Yuyi "Eye Sees No Lashes"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上週從Instagram追蹤的一位馬來西亞設計人的限動認識了John Yuyi,得知她近期在Tao Art Space有個展。
  是時候回去撿拾上次遺留的心緒了。
・・・
  去年11月首次造訪Tao Art Space印象很深刻,但不知怎地心裡忸怩不安。雖然花蠻長時間在藝廊裡與空間和作品相處,出來後還是有種不完整的感覺。隔幾日想再去好彌補,各種因素使然,延宕至近日才回訪。
內斂地融入辦公大樓中的Tao Art Space
  位於內湖科學園區內一棟辦公大樓的8樓,欲參觀需於一樓大廳登記,警衛幫你刷了電梯卡才可以上樓。藝廊外部很內斂地融入辦公大樓中,玻璃自動門後就是另一個世界了。即使取名為「Tao」的藝廊本就期許自己是都市中的桃花源,步入主展區又如置身另一種風景
  ——境外之地。
・・・
  不知為何John Yuyi打造的空間之於我很親切,雖然其中的物件——結合自然與人造產物的裝置——理應因為奇怪而給人uncanny[1]的感覺。印有眼睛的草葉自顧自地旋轉,理所當然地發出窸窣聲響。
  我感到賓至如歸。
內外反差極大的Tao Art Space
  出奇不意是兩次觀展經驗中都含括的元素。空氣中飄忽著透白色靈光——那是具象化的serendipity[2],走著、看著,不小心頭上便落了一絮。
・・・
  喜歡Tao Art Space不言而喻的空間特質。有時認知(cognition)上理解了,身體卻無法進入情境;或身體先行接受,認知的歷程卻阻滯。Tao Art Space傳遞的訊息是那樣賅備,以致身心俱能處於空間設計者所期待參與人會有的狀態。
・・・
  依然醉心於「鏡房」(我自己幫它取的名字)及進入鏡房前的過渡空間——小小小的展區,極富個性、功能性強。無法不意識到正身處其中,心境的轉換如此急驟、強勁,簡直是種衝擊——你知道前方有什麼事即將發生:
  「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3]
  然而,開朗後那相映的鏡牆幻化出往無盡深暗指引的綿延。充滿戲劇張力的矛盾。
  蟲洞,往返異域的我們當然會需要。
「鏡屋」/蟲洞
・・・
  去"Eye Sees No Lashes"之前看了《MilkX》就John Yuyi這次個展做的專訪[4],問及作品詮釋,她答:「我從來都不太會賦予作品過多解釋。我就是因為不太會說話,所以才讓作品代替我去表達、表現自己。」
  說到作品詮釋,觀眾有時候可能反應過度了。以John Yuyi「作品=語彙」而言,我們講的話也不是每句都有意義,憑什麼作品身為「藝術」就要有意義?
  不論是什麼,身為「藝術」就更優越嗎?
・・・
  我想這是疏遠大眾與藝術的主因之一。
  對以名畫解析為題材的讀物與影視作品很感興趣,總是邊讀邊嘆服那些專才眼光的深廣。也曾妄自菲薄,覺得自己懂得那麼少,面對作品時能看出些什麼?
  有段時期,我會非常莽撞地將自己棄置於藝術前,依循作品帶來的直觀感受去探索。除了磨練自我觀察與反省的能力,也從中獲得意外的樂趣。
  看多了,不知不覺已慢慢培養出屬於自己的、觀看藝術的方式,進而了解到,每個人都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接近藝術,只要有足夠的興趣與耐心,都將從中獲得回饋。

[1] 形容詞,難以解釋的詭異甚或令人感到不適的
[2] 名詞,令人驚喜的意外發現;偶然力
[3] 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avatar-img
6會員
17內容數
一位藝術門外漢四處探訪畫廊的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Anne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來到Dopeness Art Lab之前,我對將要面臨的一切全然未知。   第一次遇到這種非得去到現場才知道自己要看什麼的展⋯⋯縱使那種理所當然的空無讓我感到些許氣餒,全然的神秘更誘發我一探究竟的慾望。
過程是漸進的。小幅作品如序曲,賦予一個觀畫情境。   畫布側邊暴露涇渭分明的色條,新穎的打底方式令我感到驚喜,我們甚至尚未面對面相遇。當我們正視彼此,與側邊色條相呼應的筆觸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浪沖擊我的視神經,對應之抗力擴及至其他感官。
  我是從裡面拍出來的。   先看作品再拍空間,算是(我)對藝術家表達尊重的一種方式,也有意將自己與那些一看到作品就拿起手機拍的人區隔開來。   那麼頻繁地穿梭於不同建築與空間,以致理所應當地忽略了身處位置的差異也會導致心理狀態的轉變。總覺得關鍵時刻就在踏入一扇有形或無形的門的那個瞬間,若是
  一件事持續做上一段時間,便會試圖回溯伊始。   開始思索這一切是為什麼,總是因為外界言語。做一件事不會估量投入程度的多寡,也就沒有自己正熱衷於某事的意識。   一直以為去年夏天不小心步入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是起點,翻查手機相片才發現最早的紀錄是去年一月底參觀
——來到Dopeness Art Lab之前,我對將要面臨的一切全然未知。   第一次遇到這種非得去到現場才知道自己要看什麼的展⋯⋯縱使那種理所當然的空無讓我感到些許氣餒,全然的神秘更誘發我一探究竟的慾望。
過程是漸進的。小幅作品如序曲,賦予一個觀畫情境。   畫布側邊暴露涇渭分明的色條,新穎的打底方式令我感到驚喜,我們甚至尚未面對面相遇。當我們正視彼此,與側邊色條相呼應的筆觸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浪沖擊我的視神經,對應之抗力擴及至其他感官。
  我是從裡面拍出來的。   先看作品再拍空間,算是(我)對藝術家表達尊重的一種方式,也有意將自己與那些一看到作品就拿起手機拍的人區隔開來。   那麼頻繁地穿梭於不同建築與空間,以致理所應當地忽略了身處位置的差異也會導致心理狀態的轉變。總覺得關鍵時刻就在踏入一扇有形或無形的門的那個瞬間,若是
  一件事持續做上一段時間,便會試圖回溯伊始。   開始思索這一切是為什麼,總是因為外界言語。做一件事不會估量投入程度的多寡,也就沒有自己正熱衷於某事的意識。   一直以為去年夏天不小心步入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是起點,翻查手機相片才發現最早的紀錄是去年一月底參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2024年11月,我再次造訪晶華軒,這次的用餐主題是蟹宴,菜單上充滿了各式蟹料理。特別推薦了幾道受歡迎的港點,如晶瑩蝦餃和蟹粉小籠包,每一道都令人滿足。雖然這次未能享用傳說中的蟹粉撈麵,但已經相當滿意。由於菜色精緻及服務優良,值得再次來訪。
Thumbnail
再訪不厭亭   自十月底康芮颱風來襲,台灣多處災害頻傳,接著長時間歇豪雨不斷,新北基宜地區更是未曾停過。 今天早上總算陽光露臉,趁著週一非假日,午餐後即興開車、順載我的〔親親〕小姐(倩影如照片),奔往瑞芳九份山上的《不厭亭》,想拜訪久未欣賞的芒花季節。   去年十一月間,聽人介紹,不厭亭山
Thumbnail
再走訪仙跡岩。 17:00從景興路仙跡巖牌樓,20分鐘後登上幸運點,只停留8分鐘,知道寒露後就提早天黑,回程走以爲是順順的路,卻全是階梯,在不佳的視野下竟然反而只花了19分鐘就來到山下。跟原先的入口也差不遠。 幸運點是指有三張幸運草的桌子所在的平台。 今天特別超過昨天的上樓點(牆上刻有一首詩)
Thumbnail
再訪女王陛下的深夜咖啡店 古內一繪  2019 皇冠出版社 分類:小說
Thumbnail
我已往產生圖片都會盡量避開手部(手指)的動作,這次,真的認真來刻意畫手。 (其實,我覺得 Bing 和 ChatGPT 的 DALL·E 3 模型畫手也勉強可以,但我絕對不會特別想去強調 "手" 的動作,來產生圖片。)
Thumbnail
人們不得不面對彼此的面龐、不得不去珍視耀眼的陽光,從第一會場的幽暗空間,到第二會場的挑高展場上方的窗戶,最終到第三會場的落地窗,整個觀展順序讓觀眾漸漸由室內走向戶外,由人造到自然。我想,這個展覽的終點就在窗外 - - 人造的庭園之外、里山的光輝中。
Thumbnail
畫家葉俊毅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在這次的展覽當中,與過去的方式不同,開始將人物心境的轉變應用於抽象練習中。
Thumbnail
珍醒來時,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邊緣模糊的世界,就像掛在她床頭上的那幅畫——畫布上濺滿了互相融合的顏色,無視形態或結構,只留下神秘的紋理,似是動態亦或是故意讓細節變得朦朧。這幅畫是她已故祖母的禮物,一位相信模糊之美、在混亂中尋找清晰的藝術家。
Thumbnail
已經舉辦多年的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來到第五屆,這次總算是趁著即將結束展覽之前,找個時間趕緊到國立臺灣美術館觀賞。 本屆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主題名稱為目光之外,以英國藝術家John Berger著作-觀看的方式作為主概念,特別邀請包含臺灣、韓國、馬來西亞與法國共九組藝術家進行創作。
Thumbnail
在繁忙城市的中心,鵝卵石藝術畫廊猶如創意和好奇心的燈塔。它最新的展覽「展示天才」是城中熱門話題,承諾將揭示一位隱居藝術家的未見作品,她僅以珍的名字為人所知。珍,一個身份仍然是謎的藝術家,以她對顏色的驚人使用和革命性技術捕捉了藝術愛好者的注意。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在2024年11月,我再次造訪晶華軒,這次的用餐主題是蟹宴,菜單上充滿了各式蟹料理。特別推薦了幾道受歡迎的港點,如晶瑩蝦餃和蟹粉小籠包,每一道都令人滿足。雖然這次未能享用傳說中的蟹粉撈麵,但已經相當滿意。由於菜色精緻及服務優良,值得再次來訪。
Thumbnail
再訪不厭亭   自十月底康芮颱風來襲,台灣多處災害頻傳,接著長時間歇豪雨不斷,新北基宜地區更是未曾停過。 今天早上總算陽光露臉,趁著週一非假日,午餐後即興開車、順載我的〔親親〕小姐(倩影如照片),奔往瑞芳九份山上的《不厭亭》,想拜訪久未欣賞的芒花季節。   去年十一月間,聽人介紹,不厭亭山
Thumbnail
再走訪仙跡岩。 17:00從景興路仙跡巖牌樓,20分鐘後登上幸運點,只停留8分鐘,知道寒露後就提早天黑,回程走以爲是順順的路,卻全是階梯,在不佳的視野下竟然反而只花了19分鐘就來到山下。跟原先的入口也差不遠。 幸運點是指有三張幸運草的桌子所在的平台。 今天特別超過昨天的上樓點(牆上刻有一首詩)
Thumbnail
再訪女王陛下的深夜咖啡店 古內一繪  2019 皇冠出版社 分類:小說
Thumbnail
我已往產生圖片都會盡量避開手部(手指)的動作,這次,真的認真來刻意畫手。 (其實,我覺得 Bing 和 ChatGPT 的 DALL·E 3 模型畫手也勉強可以,但我絕對不會特別想去強調 "手" 的動作,來產生圖片。)
Thumbnail
人們不得不面對彼此的面龐、不得不去珍視耀眼的陽光,從第一會場的幽暗空間,到第二會場的挑高展場上方的窗戶,最終到第三會場的落地窗,整個觀展順序讓觀眾漸漸由室內走向戶外,由人造到自然。我想,這個展覽的終點就在窗外 - - 人造的庭園之外、里山的光輝中。
Thumbnail
畫家葉俊毅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在這次的展覽當中,與過去的方式不同,開始將人物心境的轉變應用於抽象練習中。
Thumbnail
珍醒來時,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邊緣模糊的世界,就像掛在她床頭上的那幅畫——畫布上濺滿了互相融合的顏色,無視形態或結構,只留下神秘的紋理,似是動態亦或是故意讓細節變得朦朧。這幅畫是她已故祖母的禮物,一位相信模糊之美、在混亂中尋找清晰的藝術家。
Thumbnail
已經舉辦多年的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來到第五屆,這次總算是趁著即將結束展覽之前,找個時間趕緊到國立臺灣美術館觀賞。 本屆2024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主題名稱為目光之外,以英國藝術家John Berger著作-觀看的方式作為主概念,特別邀請包含臺灣、韓國、馬來西亞與法國共九組藝術家進行創作。
Thumbnail
在繁忙城市的中心,鵝卵石藝術畫廊猶如創意和好奇心的燈塔。它最新的展覽「展示天才」是城中熱門話題,承諾將揭示一位隱居藝術家的未見作品,她僅以珍的名字為人所知。珍,一個身份仍然是謎的藝術家,以她對顏色的驚人使用和革命性技術捕捉了藝術愛好者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