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5/1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李商隱的少年時期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知人論世,除了透過他的文章作品來了解一個人外,更需要知道他所處了時代背景。李商隱(西元813-858年),字義山,號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詩人,祖籍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祖輩遷滎陽(今河南鄭州)。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自稱出自隴西李氏姑臧房,是北齊光州中從事李凝之的後代。李商隱數次在詩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但是當朝皇帝不認可你的身分,自稱再多也枉然。四十多歲的一生,卻經歷了六位皇帝,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與宣宗,以下簡述各皇帝在位大事,這也影響了當時文人的官運。
唐憲宗即位後,曾一度討平不服朝廷的藩鎮,短暫終結藩鎮割據,重新統一中國,史稱「元和中興」。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憲宗暴卒,據說是被宦官內常侍陳弘志和王守澄合謀毒死
穆宗好服金石之藥,一次他與宦官內臣打馬球時,穆宗突然中風(案情應該不單純 XD),長慶四年正月二十二日,崩於寢殿。
敬宗即位後,奢侈荒淫。沉迷擊鞠(古代馬球),喜歡半夜在宮中捉狐狸(即打夜狐,乞丐裝鬼演戲乞錢),史稱「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宦官王守澄把持朝政,勾結權臣李逢吉,排斥異己,敗壞綱紀。導致官府工匠突起暴動攻入宮廷的事件。寶曆二年十二月初八為宦官劉克明等人殺害
文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資遣宮女三千人,罷免官員一千二百餘人。朝臣朋黨相互傾軋,官員調動頻繁,牛李黨爭達到高潮後起用李訓、鄭注等人,意欲剷除宦官。太和五年(西元831年),唐文宗與宰相宋申錫暗中密謀除掉宦官,但是被宦官王守澄及其門客探聽出來,誣告宋申錫謀立漳王李湊。唐文宗中計,宋申錫被賜死。太和九年(西元835年),文宗終於殺死王守澄。王守澄死後僅一個月,李訓引誘仇士良等宦官往左金吾衛衙中取石榴樹上的「甘露」,企圖將其一舉消滅,但事情敗露,導致仇士良等宦官大肆屠殺朝臣一千餘人,史稱「甘露之變」。事後,文宗更被宦官鉗制,對當值學士周墀慨嘆自己受制於家奴,境遇不如周赧王、漢獻帝,不禁淒然淚下。周墀聽了也伏地流涕。唐文宗時期,藩鎮叛亂依舊頻繁。
唐武宗登基後,召李黨人物李德裕回朝,任為宰相,李德裕提倡「政歸中書」等政策。在李德裕執政下,國家漸漸回復元氣,被稱為「會昌中興」。而仇士良的權勢亦被壓抑,仇士良不得不退下政治舞台。唐武宗外攘回紇,內平澤潞,威震中外;更嚴肅整頓吏治,裁汰冗官,制馭宦官,使朝政為之一新。
唐武宗信奉道教,從西元845年開始他大規模下令打擊佛教,史稱會昌滅法。除少數在長安的寺院外,全國所有寺院被拆毀,僧尼被迫還俗,寺院所有的田地被沒收為國有。(佛教三武一宗法難: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
會昌六年(846年),唐武宗被道士上供的長壽丹毒死光王李怡被宦官擁立為帝,改名為李忱,是為唐宣宗,年號大中。擁立唐宣宗的宦官本以為他愚鈍容易控制,豈料他登基為帝後立即勵精圖治,並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眾宦官、朝臣及宗室才驚覺唐宣宗以往是故作愚鈍,實際是非常賢明,有如其父唐憲宗。
宣宗勤儉治國,體貼百姓,減少賦稅,注重人才選拔,唐朝國勢小有起色,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使晚唐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史稱大中之治。
結論:晚唐宦官掌握了廢立皇帝的大權!
李商隱的家世,有記載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擔任過最高的行政職位是美原縣令;曾祖李叔恆,曾任安陽縣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錄事參軍;父親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隱出生的時候,李嗣任獲嘉(今河南獲嘉縣)縣令,後隨父至浙江。李商隱10歲左右,他的父親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親、弟妹們回到了河南故鄉,生活貧困,要靠親戚接濟。因為是長子,所以也就擔起養家活口的責任。這段年少時期的生活,可用後來《祭裴氏姊文》略知一二,有興趣的人可參考全文,以下節錄部分
某年方就傅,家難旋臻。躬奉板輿,以引丹旐(ㄓㄠˋ),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 既祔故丘,便同逋駭。生人窮困,聞見所無。 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 乃佔數東甸,傭書販舂。日就月將,漸立門構。 清白之訓,幸無辱焉。
「年方就傅,家難旋臻」是準備開始讀書的年紀,父親就病逝了。身為長子,只好「躬奉板輿,以引丹旐」,扶著父親的靈柩回家鄉河南。可是李氏家族已經沒落了,回到河南之後,「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在封建的時代,守孝三年期間有許多禁忌,「凡喪三年(亦有25個月或27個月之說)者,百日剃髮,仕者解仕,士子輟考,在喪不飲酒,不食肉,不娶妻納妾」等等,對李商隱來說也不能工作,可是丁憂結束後,馬上就要面對生活溫飽的問題「及衣裳外除,旨甘是急」。只好「傭書販舂」,唐朝時印刷術還不流行,所以他就四處幫忙抄書跟搗米,賺錢養家。
早年的貧苦生活對他性格和觀念的形成影響很大,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因此他一路苦讀,而且真有才華,他的詩文都寫得非常好,但終生不遇。當時唐朝流行的是駢文,寫章奏、公文都要寫出對偶的句子。李商隱最初所學的是古文,「以古文出諸公間」。
李商隱大約在16歲時寫過《才論》和《聖論》。他所探究的是人生基本問題,所論的是稟賦和修養。探討怎麼樣才能夠真的成為一個聖者,使自己的品性達到一個聖的境界?這就不是一般讀書人所追求的,這是真正有思想、有理想的、要追求人生基本的價值,意義和目的的人所思索的問題
古文是相對駢文而言的。 「駢」,本義是兩匹馬並行,「駢偶」是對句,像王勃的《滕王閣序》,這篇文章寫得非常好,絕對值得大家一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對偶的句子。初唐四傑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王勃為初唐四傑之首。這一篇《滕王閣序》華麗的辭藻、整齊的對仗、繁雜的典故說明了一切!
此時,鎮守河陽的令狐楚(唐朝牛李黨爭的牛黨人士),影響了李商隱的一生。在朝廷做過大官的令狐楚,到河南做地方官。李商隱把他平常寫的詩文給令狐楚看。唐朝文人要出頭就要「行卷」,要讓你寫的文章作品(卷子)在權貴之間流傳。令狐楚一看非常高興,認為這年輕人太有才華了,就延聘李商隱到他的幕下,告訴李商隱,你要想出來做官,你要學流行的文體,就是駢文。
在唐代,缺乏門第背景的知識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發展,主要的出路有兩個:科舉和幕府(地方節度使)。前者被認為是進入官場的資格;後者是有勢力的將領或高官自己培養的政治幕僚團隊,如果表現出色,也往往可以通過這些將領或高官的舉薦,成為朝廷正式的官員。中晚唐時期,很多官員都既考取科舉,也有作為幕僚的經歷。
唐朝佛教與道教都很興盛,雖然後來出現唐武宗會昌滅佛的時期,許多王公貴族都曾經出家修道過,大家熟知的武則天也在唐太宗李世民駕崩後,依唐後宮之例,入感業寺剃髮出家。後來唐高宗李治在太宗週年忌日入感業寺進香之時,與身為比丘尼的武氏相遇。
李商隱也曾因科舉不順而出家修道,下面介紹的《送臻師二首》中的臻師,就是一位修道的法師,生平不祥,因為對方是佛教徒,所以詩中就用了佛教的典故。
送臻師二首其二
苦海迷途去未因,東方過此幾微塵。 何當百億蓮花上,一一蓮花見佛身。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與五蘊盛苦,因此說苦海, 「去」是過去,「未」是未來,過去、現在、未來的因果,讓我們都迷失在這苦海之中。
佛教從印度東傳到中國,因此說「東方」。而每一粒「微塵」裡面都有無量無邊際的法界,都有無數無盡的眾生。整句意思為佛教東傳來中國後,經過了多少的時間了。
「百億蓮花上」引用大般涅槃經典故,
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心無疑慮,如師子王,以三十二大人之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於其身上一切毛孔,一一毛孔出一蓮花,其花微妙各具千葉,純真金色,琉璃為莖,金剛為鬚,玫瑰為臺,形大團圓猶如車輪,是諸蓮花,各出種種雜色光明,青黃赤白紫頗梨色。是諸光明皆悉遍至阿鼻地獄、想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叫喚地獄...,遇斯光已,如是眾苦悉滅無餘,安隱清涼,快樂無極
「百億」,極言其多,人的身上有無數的毛孔,而釋迦牟尼佛的每一個毛孔都可以生出一朵蓮花。「何當」,等到什麼時候。「見」字在中國古代和「現」字是通假字。
等到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佛身上毛孔所生的百億蓮花上,都出現了佛身,解救我們這時代的迷途眾生。
回顧上篇的《瑤池》,也有同樣的感慨。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