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根本是在感動人。此篇先簡述詩的發展過程。
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共三百零五篇,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周代的社會面貌。《詩經》中的詩歌,每句從二言到八言字數不等,但是以整體而言,它是以四言為主的。這是因為,四言詩句無論是在句法的結構,還是節奏的頓挫方面,都是最簡單的一種體式。
《詩經》之後,中國南方又產生了一種新興詩體《楚辭》。《楚辭》以屈原,宋玉的作品為主,也收集了後代一些文人模仿屈、宋的作品。《 楚辭》在形式方面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種形式,一個是「騒體」,一個是「楚歌體」。「騷體」詩得名於屈原的《離騷》。屈原一生志潔行廉,忠君愛國,卻「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所以,他在《離騷》中訴說自己遭遇憂患的悲哀,表現自己高潔的性情和理想,以及雖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離騷》在內容和感情上的特色對後代詩人有很大的影響。 這種特色主要表現為對理想的追尋,殉身無悔的志意,美人香草的喻託以及悲秋的搖落無成之慨。以下略舉幾句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花草樹木都會凋零,美人怕年老色衰。OS:說好的幸福呢!)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脩名之不立。(屈原表示自己都快老了,但是還是沒有成就功名。OS:難道我是魯蛇?)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多死幾次我也不後悔。OS:還沒得到前,怎麼嘴砲都可以!)
衆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大家都嫉妒我的美貌,所以毀謗我是個歡淫無度的女子。OS:天生麗質難自棄!)
《離騷》的句子較長,大致是「兮」字的前後各六個字。因為句法的擴展,篇幅也隨之延長,這就使得這種詩歌有了散文化的趨勢。於是《楚辭》中的騷體,就逐漸從詩歌中脫離出來,發展為賦的先聲。
《楚辭》的另一種形式是「楚歌體」。 「楚歌體」主要指的是《楚辭》中的《九歌》這一組詩。 它本是楚地祭祀鬼神時由男女巫師所唱的巫歌,多用愛情的口吻來敘寫一種期待和召喚的浪漫感情,因而能夠引起人們對理想、政治以及宗教等許多方面的聯想。在形式上,《九歌》的句子,篇幅都比《離騷》短,最常見的形式是「兮」字前後各三個字。 例如「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一句七個字,每一句的韻律節奏都是「四三」,這和後來七言詩的韻律節奏是一致的。
由於秦朝國祚較短(只有14年),也無法孵化新的體式。
之後漢朝樂府詩興起,有了新的開拓和成就。樂府詩的本義,原只是一種合樂的歌辭。樂府詩始於西漢武帝之世,史載漢武帝曾建立樂府的官署,並且派人到各地採集歌謠,然後配上音樂來歌唱。此外,文士們也寫了一些可以配樂歌唱的詩,這些歌詩後世通稱為「漢樂府」。 就歌詞的體式而言,漢樂府有繼承《詩經》的四言體,有繼承《楚辭》的楚歌體,有出自於歌謠,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的雜言體。 而最可注意的則是由新聲的影響,而逐漸形成一種五言的體式。當時,由於漢朝與西北外族的往來,使得西域胡樂傳入中國。中國傳統音樂受到外族音樂的影響,產生了一種叫做「新變聲」的音樂。當初配合這種「新變聲」的歌詩,就是最初的五言詩體。
我們以傾城傾國成語出處為例,武帝時的協律都尉李延年所作的《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全詩除了第五句加了三個襯字而變成八字一句之外,其他各句都是五言,但這只是樂府詩的五言化而已,因為它的形式還沒有完全固定。
而詩中所謂的佳人便是李延年的妹妹,是個公認的大美女,加上出自音樂世家,父兄都是當時名人,所以李夫人也精通歌舞,藝術氣質超群。李延年知漢武帝喜好美色,又見妹妹如此出眾,遂將她引薦給武帝,藉此邀寵。為此他費盡心思,創作了一首名曲《佳人歌》。武帝聽後,果然產生了興趣,想見見這位在歌中猶如仙女般的美人。待李延年將妹妹帶到宮廷,武帝一見鍾情,當即將其招至宮中侍寢,不久獲封夫人。
後來,五言體逐漸進步,就產生比較整齊的五言詩歌。再進一步發展,就有了《古詩十九首》的產生。到《古詩十九首》出現後,五言詩就有了一個完全固定的體式,稱之為「古詩」,而不稱「樂府」了,至於樂府詩對後世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對五言詩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
第二是使後代出現了很多模仿漢樂府的作品。比如李白等詩人曾用樂府詩的舊題來寫新詩,而白居易則模仿漢樂府的風格自命新題,自寫新詩,創作了「新樂府」詩。
到了建安時期,在曹氏父子的帶領下,不僅使得五言詩在形式上,達到了完全成熟的境界,而且內容上也因作家輩出而有了多方面的拓展,從而奠定了五言詩的地位,成為我國詩人沿用千餘年之久的一種詩體。
從魏晉到南北朝,是詩歌由古體轉變到律體的一個時期。這種律化分兩個層面:一是對偶,二是聲律。就對偶而言,早在一些很古老的書中就曾出現過,後來的《古詩十九首》中也有一些對偶的駢句,但這些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並非出自作者有意識的安排。到了建安時期,曹植開始有心使用駢偶之句,以增加其詩歌的氣勢。不過,曹植詩中的對偶只是大體上的相稱,並不十分嚴格。晉宋之間,謝靈運詩中的對偶數量進一步增加,形式上也更加嚴密了。可見,詩歌中對偶的運用是逐漸趨於工整的。
關於聲律發展方面,是四六文的形成與律詩的興起。所謂律詩,一方面要講求四聲的協調,另一方面要講求對偶的工整。其相對的二聯必須音節相等,頓挫相同,而且要平仄相反,詞性相稱。所以後來就逐漸形成了「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兩種基本的平仄格律。這兩種基本形式再加以變化,就形成了平起仄起,律詩絕句等各種形式。這些新興格式到了唐朝更臻精美,而且最終得以確立。
魏晉之際,政治鬥爭錯綜複雜,風雲變幻,社會道德價值觀念完全崩潰。很多士人不能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抱負,於是轉而清談玄理。 這種社會風氣影響了文人,就有了後來玄言詩的產生。玄言詩的作者崇尚老莊玄理,而崇尚老莊思想的人,一般都比較醉心於山林隱逸的生活。所以玄言詩中描寫山水風景的分量日漸增多。到謝靈運出現後這種情況發生了一個質的轉變,而謝靈運則成為了中國山水詩一派的開山作者,後來發展到唐朝,如王維,孟浩然等,又將山水田園詩拓展到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