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病毒COVID-19》第一本新冠疫情專書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書名就很明確的說明這是一本有關本世紀最多人討論和關注的世紀病毒COVID-19專書,作者Debora MacKenziea是一個三十幾年的科學記者,這是一本調查文學,也為COVID-19這個世紀病毒留下紀錄。
新冠疫情會把人類的歷史帶往那個方向仍充滿未知,作者在第一章就提到新冠疫情為何會在全球爆發?中國在2019年12月31日向世衛通報,但在2019年11月就出現第一個病例。那時本書作者相信中國向世衛傳遞的消息,新冠病毒不會人傳人,心想不是SARS也不會人傳人應該不嚴重。直到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後來中國公布封城之前已有五百萬人離開武漢,很多人都帶著病毒離開,演變成全球大流行。
作者接著探討各種病毒(包含近日新聞上提到的立百病毒),面對傳染病,人類有多麼脆弱。全世界(尤具富裕的西方國家)都無法相信風暴將會降臨自己身上,並且不知如何因應而癱瘓。
世衛面對傳染病的全球大流行處理方式,作者有點輕描淡寫,認為該組織只是一個容易攻擊的目標,也在書中明確指出經過研究,COVID-19不是在實驗室製造出來的。(跟台灣目前的主流言論明顯不同XD)
這是一本作者在二個月內完成的關於COVID-19的專書,作者也承認無法告訴讀者病毒捲土重來時將會如何,但想傳達面臨的風險全貌,以及我們現在應該做什麼才能阻止全球大流行或可能更糟的情況發生。
作者列出給未來的多項借鑑,試著提出把危害降到最低的建議,除了可作為防疫決策者的參考,也可使一般讀者建立對新興傳染病的知識與預防概念。生活在這個世紀大病毒流行的時代,COVID-19帶來災害,但也讓人類得到寶貴經驗。藉由本書深入淺出的介紹新冠病毒專書,或許可以思考不知還要持續多久的病毒對抗戰,若真不能回到以前的一切,要怎麼面對,又要如何進行後疫情時代的重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61內容數
112/12/12離開公職,開始了第三人生,對於這一刻,我做了大量的準備。 然而,當真正開始時,發現自己仍在探索人生的方向。 在第三人生所經歷的事情比25年公職遇到的事還精彩(更多的挑戰與機會) 希望這個實驗紀錄能成為想轉職或退休的人參考。 每個人都的第三人生都是獨一無二,你想要怎樣的第三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三人生實驗室 的其他內容
作者在前言就先重點提示「每天吃進肚子裏的東西,決定人們的健康」,日常飲食遠比想像地更大幅左右了健康、更嚴重地影響工作表現。 身體狀況不佳,有九成都源自於「血糖值」,本書介紹如何控制血糖值和健康長壽的準則。
作者剽悍一隻貓使用過樊登讀書APP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是樊登讀書的首席社群顧問,這本是他2020年出的書,2021年采實文化出版繁體書。因為我對剽悍一隻貓從中學英文補習班老師在短短幾年就成為網路社群的名人挺有興趣,所以就買了電子書來看。作者所言這本書是他近幾年「學習、實踐、教學」的精華筆記。
這本書剛好跟我前幾天參與的雪瑞線上活動「自學實戰力中」提到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焦慮是因為認為自己不夠好。焦慮和恐懼其實同一類型的情緒,每個人都在為自身有限的技能和認知而焦慮,覺得本書說的很好,我們得先學會如何正確看待與他人的比較,從比較的焦慮中走出來。
作者花田菜菜子長期在書店業工作,目前為東京HMV&BOOKS HIBIYA COTTAGE書店的店長,用幽默的文筆和選書專業寫出這本真實與虛構的小說,書中主角也叫菜菜子,利用交友軟體和以書會友,描述她推薦書給陌生人遭遇的各種狀況和樂趣,沒想到交友軟體還可以這麼用,想來試試(咦?
不知道為何中文書名用小資女?可能是書名有小資女的書都賣的不錯,而且作者是小資女,英文書名是《The Financial Diet: A Total Beginner's Guide to Getting Good with Money 》,TFD是一個2014年開始的跨平台的媒體公司。
我很喜歡喝茶,不管是紅茶、綠茶、還是手搖飲的各種茶都很喜歡,有次發現了這本書《茶味的隱知識》,是有關台灣茶的專書,作者是七三茶堂創辦人,致力於推擴台灣茶文化,書裏的插畫也很吸引人,插畫是由廖增翰所畫(IG:tzenhan),台灣茶的知識配合插畫讓人讀來讓人更加有趣味。
作者在前言就先重點提示「每天吃進肚子裏的東西,決定人們的健康」,日常飲食遠比想像地更大幅左右了健康、更嚴重地影響工作表現。 身體狀況不佳,有九成都源自於「血糖值」,本書介紹如何控制血糖值和健康長壽的準則。
作者剽悍一隻貓使用過樊登讀書APP的人應該都知道,他是樊登讀書的首席社群顧問,這本是他2020年出的書,2021年采實文化出版繁體書。因為我對剽悍一隻貓從中學英文補習班老師在短短幾年就成為網路社群的名人挺有興趣,所以就買了電子書來看。作者所言這本書是他近幾年「學習、實踐、教學」的精華筆記。
這本書剛好跟我前幾天參與的雪瑞線上活動「自學實戰力中」提到的內容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焦慮是因為認為自己不夠好。焦慮和恐懼其實同一類型的情緒,每個人都在為自身有限的技能和認知而焦慮,覺得本書說的很好,我們得先學會如何正確看待與他人的比較,從比較的焦慮中走出來。
作者花田菜菜子長期在書店業工作,目前為東京HMV&BOOKS HIBIYA COTTAGE書店的店長,用幽默的文筆和選書專業寫出這本真實與虛構的小說,書中主角也叫菜菜子,利用交友軟體和以書會友,描述她推薦書給陌生人遭遇的各種狀況和樂趣,沒想到交友軟體還可以這麼用,想來試試(咦?
不知道為何中文書名用小資女?可能是書名有小資女的書都賣的不錯,而且作者是小資女,英文書名是《The Financial Diet: A Total Beginner's Guide to Getting Good with Money 》,TFD是一個2014年開始的跨平台的媒體公司。
我很喜歡喝茶,不管是紅茶、綠茶、還是手搖飲的各種茶都很喜歡,有次發現了這本書《茶味的隱知識》,是有關台灣茶的專書,作者是七三茶堂創辦人,致力於推擴台灣茶文化,書裏的插畫也很吸引人,插畫是由廖增翰所畫(IG:tzenhan),台灣茶的知識配合插畫讓人讀來讓人更加有趣味。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根據《華盛頓郵報》6月6日的報導: 「新冠大流行後出現了“不尋常”的癌症。醫生問新冠病毒是否是罪魁禍首?」先說結論,2024年新冠第五年,科學家和醫生說: 「希望我們錯了!」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侵襲性、晚期和罕見癌症的增加,是否和感染新冠有關? 美國國家數據和大型癌症機構證實了這一趨勢
Thumbnail
你還記得嗎? 還有多少人記得武漢肺炎COVID-19封控幾年下來的悲慘日子?這個問題不禁讓人陷入沉思。這些大大小小的酒精消毒家中擺著,依然偶爾用一下。自從2019年底武漢首次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隨著疫情的擴散,各國相繼採取了封城、社交距離等嚴格的防控措施,這段時期充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3 月 11 日上午11:55(美國東部時間)紐約時報網站與實體報紙(10日)以標題「四年過去了,新冠病毒之謎正在解開」盤點了新冠科學現在式的7個問題,有趣的是在文章最後引用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家 Ziyad Al-Aly的話作為結論,雖然新冠病毒的許多謎團已經解開,但事實上...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2024年八月,國際主流媒體的標題: 紐約時報: 新研究顯示,全球約有 4 億人受到長新冠的影響; 財富健康雜誌: 長新冠是一個價值 1 萬億美元的問題,無法治癒。專家們懇求各國政府醒悟過來。文中一開始稱長新冠幽靈 (the specter of long COVID)。。。
Thumbnail
新冠肺炎, COVID-19, 遲至2020年三月世界衛生組織,才宣布這個快速傳染的疾病為一項 “pandemic” (大流行)。 這三年半之間, 時起時落,我們都受盡折磨與委屈。我們一路想從防疫規定掙脫,也似乎享受了一年多的放鬆生活,現在新的變異株又引發突起的高傳染, 我們又該怎麼面對呢?
Thumbnail
COVID-19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為這個疾病的正式命名,而SARS-CoV-2則是其病毒株名字 寫這篇主因是台灣當時宣布「口罩禁出口令」,引發cMoney版友大論戰,很多人說台灣政府太政治,沒有「人道主義」精神,本蛙說你別搞錯,台灣醫療口罩還都是中國進口的,萬一疫情在台灣爆發,你瞬間不能「人道」
Thumbnail
根據《華盛頓郵報》6月6日的報導: 「新冠大流行後出現了“不尋常”的癌症。醫生問新冠病毒是否是罪魁禍首?」先說結論,2024年新冠第五年,科學家和醫生說: 「希望我們錯了!」自COVID-19大流行以來,侵襲性、晚期和罕見癌症的增加,是否和感染新冠有關? 美國國家數據和大型癌症機構證實了這一趨勢
Thumbnail
你還記得嗎? 還有多少人記得武漢肺炎COVID-19封控幾年下來的悲慘日子?這個問題不禁讓人陷入沉思。這些大大小小的酒精消毒家中擺著,依然偶爾用一下。自從2019年底武漢首次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全球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困境。隨著疫情的擴散,各國相繼採取了封城、社交距離等嚴格的防控措施,這段時期充
回想17年前,SARS來臨時,還是個懞董無知的孩子,依稀記得那陣子許多課程停止了;而17年後,到了2020年,我已經是護理師,遇到了COVID-19 從跨年後,每天晨會不段複習感染控制相關事務、加強防疫訓練,每天一而在再而三的改變防疫策略,為的是加強防疫,避免防疫漏洞的發生。新聞媒體、大街小巷,人
Thumbnail
3 月 11 日上午11:55(美國東部時間)紐約時報網站與實體報紙(10日)以標題「四年過去了,新冠病毒之謎正在解開」盤點了新冠科學現在式的7個問題,有趣的是在文章最後引用了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家 Ziyad Al-Aly的話作為結論,雖然新冠病毒的許多謎團已經解開,但事實上...
Thumbnail
這裡策展的是 2020 年公民科學事件簿:#長新冠(#Long Covid) 一文的精選圖。補充英文版於文末。 長新冠教科書由民眾發起: 「長新冠」一詞是由倫敦大學考古學家艾爾莎・佩雷戈(Elsa Perego)在推特上推廣來自患者創造的術語而興起的。” 從一條相當不起眼的推文。。。
在意外面前, 人命總是那樣的渺小。 相距20年,我對SARS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個畫面,爺爺在醫院裡動手術,我們戴著層層口罩,連病房都不被允許踏入,快速地看完走人,只因為所有的未知都是病毒帶給我們的恐懼,那時候的我懵懂無知,只以為是場流行感冒。 二十年後,武漢肺炎來襲,醫療、科技都進步的我們
Thumbnail
肺炎鏈球菌已經在台灣銷聲匿跡二十幾年有了!如今好像死灰復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