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自己的魔法師:讓每個念頭都得到滿足,可能嗎?

成為自己的魔法師:讓每個念頭都得到滿足,可能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日氣象,陰。


一起床心情不太美麗。眼角瞥見了客廳裡的花,便把昨日插好的花束拿起來換個水,摘除了一些枯萎的花朵,然後重新放回去的時候,花兒們便變了個模樣,惹得低氣壓的天空也騷動了起來。到陽台去給植物們澆澆水,心情的一小抹耶穌光就這樣灑進了心房,我開始有力氣給自己弄份早餐,接著把房間裡的花草書籍搬到餐桌上,就著早餐當佐料。慢慢的心情開始越來越開朗,就像天色從魚肚白慢慢的漸漸亮了起來。


看著comfortable country裡的照片,我開始腦補起最近剛剛租的農地可以有的模樣,是否該起草一張設計圖?在預備用石磚鋪起的區塊蓋一間偽小屋?只有牆壁的那種,像搭建的劇場佈景一樣,上頭鑲著各式老舊玻璃窗,製造一種常看的youtube影片主角在窗內從事各種事情的視角,或者在入口處西曬區的角落裡,蓋出一間如同Carmel小鎮水彩畫室一般的花朵屋頂玻璃溫室?彷彿電影道具組一樣,製造出一個造夢的場景,如同我最近很想看的那部片dare to be wild裡,女主回答來訪王儲的那句話:this place is built for people to dream,這裡就是造來給人們做夢用的,也像我喜愛的繪本clound country一樣,Gaia造的雲是給人們做夢用的。

啊!我想我也很會製造夢境,給人們做夢呢!


我往往先看到自己沒有的,便自顧自地感到沮喪,覺得沒有可以發揮的空間,或者沈溺於放眼所及的景象與自己的期待之間的落差,然後才慢慢起身,從泥沼中爬出來。


既然沒有現成的舞台,不如好好盤點自己的現況,從替自己搭建一個野台子開始吧!眼睛望著開放書房的方向,想像自己開始描繪起了畫面,昨天搜尋的法式風格仿舊屏風赫然豎立在了餐具矮櫃與書房間,為空間做出了區隔, 。

然後越想越遠,簡直想把自己家變成攝影棚啊!


心想著,這樣不行!就算我有預算,也有能力把家變成了攝影棚,但依照我多變的性格,我還是會一直想要不同的空間樣貌,不如找一些喜歡的風格住宿,直接去那裡拍照不就得了,這樣就不用一直把家裡大搬風了, ,連忙把我招喚過去讓它現身。


我開始進入了神遊的世界,一如既往地,開始出現各種靈感,但是除了未來,還有當下的許多現實需要處理呢, ,廚房裡堆積的碗盤,開始發癢的頭皮等等,我得好好開始替它們列個清單,一一點名,讓每個念頭都刷到存在感,都覺得被聽見,免得甩起小性子爭起寵來,喋喋不休地掀起戰火,讓我的好心情漸漸因為負荷不了太多同時出現的可能性而開始飄起烏雲,輕則下場午後陰霾的小陣雨,重則刮起強颱,連日盤旋不去,臨了還可能遺下重災狼藉。


看見它們一個個整隊站好,整齊清爽的模樣,我欣慰地逐個給它們摸摸頭,獻上一個暖暖的擁抱。它們倒是不貪心,就這樣滿足了起來,不爭不搶地說,誰排第一都好,只要都被聽見了,看見了。


就好。


看來今天我的心靈氣象應該可以全日播報清爽宜人的好天氣。這般歲月靜好的寧靜小日子可不是天天都有,我自當好好珍惜。



avatar-img
Feliztopia
12會員
44內容數
Feliztopia我的美好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eliztopia 的其他內容
從換房到居家收納,探討理想生活與空間整理的關係。文章以作者自身經驗出發,分享整理收納的歷程與心得,並強調「思考理想生活」的重要性,而非單純從空間出發,而是達成居家空間整理與家人共處的平衡,最終體悟到家的核心價值在於情感交流與安居的舒適感。
中年危機?人生茫然?本文作者透過自我探索,結合書籍《日日滋養》與Steven Pavilina的「如何在20分鐘內找到人生目標」方法,找到自己人生目標的價值觀:『安住當下,享受過程』。過程中,作者記錄下反思過程,並分享如何透過練習,將此價值觀應用於日常生活,找回內心平靜與篤定。
本文探討中年女性因選擇換房而錯失環遊世界的計畫,進而產生的後悔情緒。作者透過內在對話,檢視過去的決定,並分析後悔的原因,最終得出結論:人生的選擇必然有所取捨,不應沉溺於後悔,而應著眼於現在,創造更多可能性。
從換房到居家收納,探討理想生活與空間整理的關係。文章以作者自身經驗出發,分享整理收納的歷程與心得,並強調「思考理想生活」的重要性,而非單純從空間出發,而是達成居家空間整理與家人共處的平衡,最終體悟到家的核心價值在於情感交流與安居的舒適感。
中年危機?人生茫然?本文作者透過自我探索,結合書籍《日日滋養》與Steven Pavilina的「如何在20分鐘內找到人生目標」方法,找到自己人生目標的價值觀:『安住當下,享受過程』。過程中,作者記錄下反思過程,並分享如何透過練習,將此價值觀應用於日常生活,找回內心平靜與篤定。
本文探討中年女性因選擇換房而錯失環遊世界的計畫,進而產生的後悔情緒。作者透過內在對話,檢視過去的決定,並分析後悔的原因,最終得出結論:人生的選擇必然有所取捨,不應沉溺於後悔,而應著眼於現在,創造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