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006 【個股-估值】PE、PB、PS、EV/EBITDA

文章開始前想分享一個很棒的話
「先不要去想好不好,你先持續做,你才會有機會。」-台灣通勤第一品牌
雖然我的文章更新的慢,就跟我的投資哲學一樣,只要不放棄(或被市場淘汰),並且堅持下去,利用時間的複利一定會能得豐碩的成果。

這邊介紹幾種股票估值的方法,可以搭配之前講過的DCF一起觀看,這邊還是要提醒,我們永遠沒有辦法去「準確估值」,甚至你把華爾街分析師抓過來,他們對同一支股票也會有10幾種不同估值,每個人採取的參數、給予的本益比都不相同。就如同「反脆弱」一書所說:不要預測。
既然估值無效化,為什麼還是要學估值,原因是我們要對自己所買入的股票,有個「大略」的價格概念,這會是一個「範圍區間」,這有助於我們知道目前價格是便宜還是昂貴,更重要的是,擁有估值範圍概念的話不必執著買在最低點,而是改成:分批投入。避免看錯的可能性並且分散風險,也能避免還沒跌到最低點錢就漲上去,而錯失了行情。那我們就開始吧。

PE:本益比法(市盈率)

  1. PE=股價/EPS=市值/稅後淨利
  2. 用於穩定的公司
  3. 注意:理論上EPS要用「未來預估值」,但通常網路上很多人都用「近四季的EPS」取代。這個假設的前提是公司的表現跟過往一樣。相對的,如果可以從公司自結報中(某些特定產業、或是處置股),或是由財報、產業分析推估未來的EPS,則這個方法會變得更為準確。

PB:本淨比法。

  1. PB=股價/每股淨值
  2. 用於金融、景氣循環、重資本...的公司
  3. 注意:這個方法就是把公司全部清算可以拿到多少錢,過去是拿來分析衰退的公司,如果清算完後的錢還比市場股價來得多,就應當買入,這是很經典的價值投資。但個人認為公司會衰退必有原因,在公司沒有轉機因子前,即使買得很便宜也不會是好選擇。

PS:市銷率

  1. PS=股價/每股營收=市值/總營收
  2. 用於新創、成長公司(或虧損公司,因為EPS可能為負,但營收一定為正)


EV/EBITDA

1.買下這家公司所需的成本
EV=企業價值=市值+總負債-總現金
以市值買下一家公司加上還掉負債,拿回一些現金。簡單講,就是買下這家公司所需的成本。
2.公司的賺錢能力
EBIT=利息、稅收前的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支出+業外收入 EBITDA=利息、稅收、折舊、攤銷前的利潤
EBIT和EBITDA更貼近公司真正賺錢的能力(因為沒有利息、税、會計項目的影響,但EBITDA不能折舊比重大的行業,如石化業、航空...)
簡單說,EBIT是和衡量資本密集產業(石化、航空)、EBITDA是其他的一班公司
3.EV/EBIT就是買下公司成本/公司賺的錢,看幾個週期後可以回本,這個倍率越小表示越划算

EASON觀點:不同類型的公司適合不同的方法分析,所以投資前可以先將公司分成穩定型(EPS穩定)、金融、景氣循環、重資本、成長型。
  1. 穩定型可以用PE法估值(或是參考本益比河流圖)、EV/EBITDA、DCF
  2. 金融、景氣循環可以用PB法估值(也是有本淨比河流圖)
  3. 重資本的可以用PB法、EV/EBIT
  4. 成長型可以用PS法、DCF(但要小心參數選取)
還是要再強調一次,估值沒有絕對,只是一個相對概念,讓自己能夠在投資時知道「範圍」,並且訂定投資策略分批買入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