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速想記】楊俊:藝術家、合作者他們的展覽與三個場域—什麼是展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是一場aka里民大會的座談。」
座談開始直接開門見山談論,關於一個人對應三個碩大的、著名的、資源豐沛的等等場域,甚至一個人就代表一個雙年展?這樣的提問直接正面對決。
當然最起初可能來自於不同展覽的邀約,最後透過藝術家或策展人等的嫁接,讓一檔展覽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開展。也因為這樣的緣分,得以讓這檔展覽的問題與紛擾的正義、資源分配等成為某種互文狀態。
最先回應這樣狀態的是黃建宏館長。
當雙年展朝向機制化的跟隨議題時,我們究竟要不要跟著盲目的生產?還是好好地問一個問題?
「而面對雙年展與國際交流,就是要建立實質對話、尋求共同突破,所以,挑戰並突破雙年展機制與框架,並不是跟著全球盲目且無望的生產,在規模、尺度或連結上的擴增與加速,也不是大張旗鼓地展示批判性術語,或是追趕流行的議題,特別是追逐新發現的族群與物種,而是要基於藝術家的創作與藝術的所能,與其他地區的專業藝術工作者進行充分交流與合作,並展開同其他專業機構的溝通與學習,一起探索跨區域的藝術可能性。」
📖展覽專刊《楊俊》-P.106
而這次關雙給予的其中的提問,我想極有可能有著:何謂藝術家?何謂展覽?再次地拋出了一個看起來非常基礎的問題。然而,就像是Podcast頻道「台灣通勤第一品牌」裡某集談到的一個概念:「同樣談童年,30歲的童年,跟40歲的童年一定不一樣。」此時此刻的藝術家做的藝術或展覽,必然與過往不同——至少現在入場都要戴口罩了。

#座談速記

  1. 個展就像是某種「自畫像」,展現藝術家自身的某種觀點,具有強烈的個人的自傳色彩。
  2. 自畫像,是某種辯證身份的方式;在石窟時代,自畫像可能是石穴上的手印。
  3. 展覽就像外套,對應當代館2006年展覽《赤裸人》。
  4. 《張芳薇-這是誰的展覽?》
  5. 雙年展應當叩問藝術問題,而不是將藝術家不斷洗牌。
  6. 術家的問候語「你下一個展覽在那裡?」,感覺現在變成只做展覽不做(問)藝術;彷彿生產關係,如果沒有生產性之後,就會被淘汰。
  7. 藝術家是種原型動詞,在當代成為某種媒介、功能、單位、觀點、濾鏡等等,展現了當代社會的多重真實與不同世界。
  8. 《棉花帝國:資本主義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
  9. 簡化問題到最後,會成為一種暴力,一如親戚對於一個人的職業成功與否來自於他賺多少錢。
座談環繞著展覽為何,展覽與藝術家的關係、展覽在藝術圈的意義、展覽與展覽之間的關係⋯⋯,試圖藉以定位「展覽」為何。沒有過多的談論資源分配,或許是擔憂淪為無盡頭的批判,而是以「倖存(survivorship)」甚至是「先烈」來稱呼那些展覽過的展覽。
而這次的展覽規模大到囊括三個相對具指標性的場域,這樣的刻意,如果無法代表與指認出這位藝術家有多重要,則無疑地產生了另一個激問:當規模大小不能去證明一個藝術家的重要性時,那麼衡量藝術家的標準是什麼?而藝術家又該追求什麼?

#當我們開始對於事物產生期待的同時,框架也就伴隨而至。

除了前述所言,展覽試圖產生某種「認知衝突」外,其實展覽的作品、藝術家甚至是畫冊,都有著這樣認知上衝突的彩蛋。像是:
期待「雙年展」會有大議題與多位藝術家時,卻僅有一位楊俊與基礎提問的錯愕般。
期待楊俊是個中國人的同時,其實他並非在中國出生,與中國甚是陌生,甚至世界上有好多個楊俊。
期待藝術家一定要做什麼創作出來時,但是藝術家僅只作為某種媒介,找別的藝術家來展他的作品。
期待畫冊的精裝予以珍藏時,畫冊卻成為非典型的樣態,以雜誌的方式,便宜價格販售,並且早於展覽半年誕生,且對於展覽的現地有著完全擬真的3D圖時,現實展覽的必要性是什麼?
框架、身份、定義等再在的被矛盾後,必須重新思考。而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方式證明自己的存在。
座談的最後,就像里民大會一樣,楊俊從身後拿出了一個裝滿東西的箱子,接著一人一本的廣發外表是本雜誌的畫冊,就像是離開里民活動中心要拿點什麼一樣。
散會。
-
時間:2021年3月7日(Sun.)
與談人:黃建宏、陳泰松、楊俊
avatar-img
7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iang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週末看展隨筆,就是將看過的東西記錄下來,然後整理看展時候想到的、坐捷運的時候想到的、回到家後才想到的、上網看評論想到的、看著因為疫情而有的直播座談會所想到的等,串在一起。不是藝術評論,只是類似於日記的心得寫作。
週末看展隨筆,就是將看過的東西記錄下來,然後整理看展時候想到的、坐捷運的時候想到的、回到家後才想到的、上網看評論想到的、看著因為疫情而有的直播座談會所想到的等,串在一起。不是藝術評論,只是類似於日記的心得寫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說實在的,我對這位畫家的研究並不深入,只能依據平常的感受與想像,向大家分享我的觀點。能夠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二樓舉辦回顧展的畫家,通常都是非常有名且具備一定分量的藝術家。 從佳里到台北,從台北到紐約 1972-1975年:藝專時期:許雨仁在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的階段。 1979年:首度個展發表:他在台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軌跡之上,是一場年輕藝術家的發問,探究什麼是模仿?我們是故意的?還是追尋所謂的「令人嚮往」的路途上的必經之途?以及其反抗的是否是真的反抗?還是只是我們太小看自己的創意而成的意外?
Thumbnail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江賢二是一位充滿藝術與音樂性的畫家,他的個展將帶給觀眾一場心靈的探索旅程。無論是畫作的色彩、特殊的媒材運用,還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悟,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宣傳也聚焦在江賢二回到臺灣後的創作歷程,讓觀眾更瞭解藝術家的內心與成長。喜歡藝術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場展覽。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Thumbnail
我雖然不會作畫,但很喜歡看畫展。以色彩顔料等媒材,形象性地表達個人創意 ,一向非常之仰慕。〔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自2023年12月18日至2024年1月7日展出的〔行藝半世紀—楊嚴囊繪畫創作展〕,當然不能錯過。我是展出裁止前兩天(元月5日)才去參觀,承蒙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親自導覽非常感謝。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說實在的,我對這位畫家的研究並不深入,只能依據平常的感受與想像,向大家分享我的觀點。能夠在台北市立美術館二樓舉辦回顧展的畫家,通常都是非常有名且具備一定分量的藝術家。 從佳里到台北,從台北到紐約 1972-1975年:藝專時期:許雨仁在藝術專科學校學習的階段。 1979年:首度個展發表:他在台
Thumbnail
中途我突然理清楚這個展覽搞的是甚麼藝術了...「與一眾創作者的思維共建」即屬於 Collaborative curatorial practices... 參與式藝術體驗... 對於觀眾培養,從人文關懷層面培養藝術或藝團跟觀眾的需求關係所構成的社區文化,或是更深層的哲學上「觀者的存在」的影響...
Thumbnail
臺南藝術展覽提供了精緻的美術作品,讓人深刻體會到畫作、畫框各有各的美,與自己的認真與定位,成長的認知。
Thumbnail
這篇藝評介紹了在觀賞《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及《在縫隙中拾起》兩檔展覽的感受和內容。
Thumbnail
軌跡之上,是一場年輕藝術家的發問,探究什麼是模仿?我們是故意的?還是追尋所謂的「令人嚮往」的路途上的必經之途?以及其反抗的是否是真的反抗?還是只是我們太小看自己的創意而成的意外?
Thumbnail
  展覽的標題很響亮-「超出建築」,然而,超出建築的是什麼?是否真的超出?   策展人、實踐大學建築系主任王俊雄老師表示:「這次展覽最主要是要打破一般人對於建築觀念的框架,建築最重要的意義其實就是跟生活應該要結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在建築裡面生活,最重要的體驗應該是在談建築時最重要的主體,
Thumbnail
江賢二是一位充滿藝術與音樂性的畫家,他的個展將帶給觀眾一場心靈的探索旅程。無論是畫作的色彩、特殊的媒材運用,還是對於大自然的感悟,都將觀眾帶入一個全新的藝術世界。值得一提的是,展覽的宣傳也聚焦在江賢二回到臺灣後的創作歷程,讓觀眾更瞭解藝術家的內心與成長。喜歡藝術和音樂的人,絕對不能錯過這場展覽。
Thumbnail
前些年台灣常有國際級的藝術展演活動。 通常我不太去擠這些大師的展覽,因為我很不喜歡和一大群人擠著,然後花很多時間排隊,又被人群匆匆推擠著前進只能快速流覽那些作品,若我真的對那一位大師有興趣,我寧可出國時到他專屬的美術館很從容的靜靜觀賞真蹟,否則我乾脆就在家裏閱讀印製得非常精美清晰的專刊或複製畫。
Thumbnail
2024年2月,日本東京都美術館舉辦「2024藝象萬千展」,展出臺灣18位藝術家的作品。這個展覽不僅是對藝術家江心靜個人成長和藝術探索的回顧,也是對臺灣藝術家在國際舞臺上的肯定。
Thumbnail
我雖然不會作畫,但很喜歡看畫展。以色彩顔料等媒材,形象性地表達個人創意 ,一向非常之仰慕。〔國立中興大學藝術中心〕自2023年12月18日至2024年1月7日展出的〔行藝半世紀—楊嚴囊繪畫創作展〕,當然不能錯過。我是展出裁止前兩天(元月5日)才去參觀,承蒙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親自導覽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