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戶了老家到我名下,真真正正地成了有殼蝸牛。擁有一間房子除了帶來金錢上的困擾(笑),還有打理上的問題。
或許身體也感受到了「整理一個家」的需求,因此今年報名了零雜物×收納幸福挑戰營,也看了許多家庭整理、裝潢風格的書。
《每個家,都該有主人的樣子》雖然是一本5年前的書,但其中的觀點我很喜歡。書名「每個家,都該有主人的樣子」乍看之下,好像是一本統整各式居家裝潢風格的書籍,但其實不是。
作者以自己數次遷居為例,表示即使身為設計師,在一開始也是忽略了「自己生活的需求」,只由美感、設計的角度出發,一樣也設計出了讓設計師自己也困擾的家。因此,她體悟到:
最貼近生活的家,才能舒適長久。
一個家除了風格,更應該符合主人生活上的需要。
不知道大家對於理想的家有什麼印象?以我為例,我其實滿嚮往「無印之家」的感覺。米白或是原木的淺色調,明亮的空間,簡單的家具等,似乎呈現出了居住者時尚又簡約的生活style。
但是這樣理想的畫面,是不是符合我家的生活樣態呢?其實我在看這本書之前,沒有有計畫地想過這個問題。
書中,作者利用了「生活腳本」的撰寫,將屋主的一日具體化描述出來。這個腳本不僅是讓設計師可以瞭解屋主的生活,有時也讓屋主看清盲點。
例如想要中島廚房的家庭,其實並不常開伙。與其花費金錢在調整管線、購買廚具上,將預算投注在主人更常使用的客廳範圍,或許更能符合需求。
我身邊的同事也曾花費上百萬整理老屋,將客廳整理得美侖美奐(還有水晶吊燈)。但兩夫妻白天上班後,下班多半先回到婆家一起用餐、看電視,回家只是洗澡睡覺。相形之下,水晶吊燈一個月沒開幾天,但狹小的臥室卻是他們最常使用的空間。
若是預算有限,優先將資源投注在最常使用、最需要使用的地方,當然是合理也划算的。
空間的大小並不是生活是否舒適的唯一條件,
找到安頓自己的生活方式才是。
一個家需要多大的坪數?相信也是很多人困擾的問題。
作者由於曾居住香港,地小人稠的香港,居住空間是更為受限的問題。但她回憶到,即便是狹小的空間,運用有效地收納管理,以及家具的運用(如折疊桌、沙發床等),也可以讓同一個空間具有多功能,依照不同需求「變身」成餐廳、客廳、甚至臥室。
另一個可以妥善運用空間的方式,其實就是「少物」。
當居住空間越來越貴、也越來越難得時,我們是否還需要留出家中空間作為「儲物」之用。尤其是現在購物方便的時代,若將「囤積」的空間坪數也換算為金額,是不是可以轉變成另一個節制購物的動力呢?
保留彈性空間為未來考量
我家目前的規畫是以「餐桌」作為工作桌以及書桌,一方面是孩子遊戲的空間以客廳為主,餐桌可以觀看到整個空間。而小孩利用餐椅,也可以上桌畫畫或是閱讀。因此,目前餐桌是我們用餐的地方以及工作的地方。
但是小孩會長大,勢必有一天會需要「書房」,讓他們可以更加專心地讀書。所以我們還是保留了一間房間,作為未來的書房,或是其中一個孩子的個人房間。
這便符合了作者所說的「保留彈性空間」,但這個前提也是在我們預計不會換房的前提下,以目前房子的格局可以進行的計畫。如果未來有了什麼變化,需要重新規畫空間運用的話,也許會有另外的變化以及安排。
無論如何,擁有了一個家是一件讓人開心的事情。如何規畫及安排家裡的空間以符合自己的生活,是比裝潢風格更需要考慮的事情。我是Allee,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及幫我拍手,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