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這本書的過程,我總是忍不住想起以前在做故事開發的那段日子。我始終很難跟別人介紹自己,雖然職稱掛著「編輯」,但做的工作卻不盡然與編製書本有關,著重的反倒是前期的內容開發。更精準點來說,處理的是進入實體出版階段之前的內容經營上,也就是跟作者討論:這本書的重點是什麼?它吸引人嗎?劇情這樣寫有合乎邏輯嗎?有沒有偏離故事軸心呢?從作者提交大綱的那刻起,我這個內容編輯就是他的加油團/頭號讀者/劇情顧問等斜槓身份,必要時還得成為作者的談心對象,而我相信,為了更理解故事之所以這麼寫的理由,這些脈絡的認知都是必要的。
書裡匯集了作者片山一行從事近五十年的編輯心得,在為數不少的日本編輯人著作中,這本的概念算是十分好懂的一本。回顧從嚮往出版與沾上了一點出版邊後的現在相比,我對出版業錙銖必較的成本計算依然無法自信地說出一番心得,但大抵來說至少已經從總是一片想像的虛無中,可以繪製出約略模樣。不管是從出版部門的同事那裡偷點東西來學,或是自己持續關注出版人的社群平台乃至任何報章雜誌的採訪,概念的積累也算讓我更具體地認知到這會是個怎樣吃力不討好,可視本質散發的匠人精神依然使我深深迷戀的魅力產業。
而片山一行也這麼恰好地在書的尾聲提出與我不約而同的想法,我們都對書——更精準來說是「紙本書」——有種執著的迷戀,閱讀紙本載體成為無法明言的「儀式」,不考究成本、時間、空間存放這些現實因素,純粹為了它的誕生即該是紙本,若非,就會毀損了曾經從閱讀中找到的美好,必然是透過紙張翻閱的觸感與散發的新舊書氣味所觸發的往昔,沒有辦法在這段體驗路徑中取捨讓步,最終被簡略地包裝成對於出版一事的嚮往,一種難以被金錢計算成本的浪漫。
「編輯在做什麼?」是我印象中,一位道行高深的出版人曾對年輕朋友們提出的問題;同樣地,同事也曾問過如果我真的有機會回到出版業,會想編輯怎樣的書?我知道這是個很奢侈的問題,在包山包海什麼都要懂些皮毛的產業現況下,沒有所謂責權分明的編輯,至少台灣,多數的出版社都是如此,更不可能選擇自己想編什麼樣的書——特別是資歷不足的編輯。懂編書、懂美術、懂行銷、懂會計、懂這本書的從裏到外,卻永遠不懂為什麼消費者為什麼寧願花幾千幾萬在別的奢侈品上,卻要對書的價格斤斤計較。做書豈是種原罪?明明它存在的意義——也就是我對於本段句首的問題回應——是為了溝通,為了與社會交換意見,為了讓你找到更多不經意的可能,為了保存,將這些目的最後具體化成「書」這項媒介,然後不需要什麼門檻地,就能交付到你的手上,進入你的生活。
曾經我非常執著於「一定要當編輯」、「為了成為編輯,我非得去台北生活」、「不是文學線我就不投」這些沒有退路的執著,並不是說這份決心現在看來僅剩幼稚的唾棄,而是在經歷了身份轉換後,從一知半解變成好像懂了些什麼,漸漸讓自己的眼光別再侷限於某一個方向或許會是更好的學習路徑。離開公司,我知道自己並不會在這個地方受挫後便對出版失去熱忱,在初心未變質的情況下,我讓自己從製作端來到銷售端,也就是片山一行說的「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書店店員讓我有很大的空間去嘗試、去認知,為什麼台灣人除了對購書一事普遍吝嗇(使用這個詞是基於事實,我有一定的自信不認為去侮蔑了誰)外,一但願意花錢消費,買的多是以「工具取向」的書籍(這就是我個人偏好,不帶評價)。因此,不免俗地,編輯最終仍要思考「做什麼樣的書被看見的機率才會提高」,進而將書的想像往市場趨勢靠攏,大至主題選定,小到紙質選用。我賣書,所以我更能體會多數消費者們想要「我付出的每一分錢都是能獲得回報」的內容,事實上,這種消費心態不也適用在多數市場中嗎?投資理財、心理勵志、保健養身這些有助於改善生活品質的書種成為主流,其實就算不從消費第一線觀察也可以根據網路通路的年度報告書略知一二,只是當你身處其中,親力親為地推薦、分享、交流,私心喜歡的書籍時,有客人因此受到影響而決定購買,那種成就感會讓我無限上綱自己也從遙遠的末端為整個出版業做了點什麼,只因這是我喜歡的事物,光是存在即為美好。
爾後,我又將從編輯者、閱讀者,過渡到研究者的角度再更廣泛地認識出版,這個選擇至始至終我都是雀躍且引以為傲的。我總是在讀了許多深受感動的書籍後,暗自質問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在這個年紀,或者假想自己到了那個時候,我到底能不能也寫出這麼好的作品呢?我的能力到底該怎麼做才可以再更為突破?種種想法不只是我,片山一行在描述編輯過程時,他自己也始終脫離不了「為什麼要編這本書」的起心動念。我們都必須在追逐的過程,不斷地質疑自己,回頭思考。沒有人會告訴我工作兩年後再回去讀研究所是好是壞,我勢必也會面臨生計上、能不能畢業等瑣碎常見問題,編輯也是:用這個副標是好的嗎?我覺得成本太高了,可是用比較便宜的紙我會損失多少讀者?幫作者改稿,但我要幫他改到什麼程度才好?暢銷沒有公式,成功亦然。
我並不覺得自己從《編輯這一行》這本書中獲得什麼新東西,然而那是因為自己已經走過的路,二度攝取已有的認知不代表它是一本沒有什麼內容的書,反倒讓我為此高興原來自己還是有所長進的。而到底這本書適合怎樣的人?建議可以翻一下前面幾頁台灣出版者的推薦序,大概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