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遺物整理師》-人生的最後一次搬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由小說改編的韓國影集,而小說應該是根據作者的經歷寫出來的。故事中的男主角可魯是一名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20歲少年,母親早逝,和父親兩人相依為命,在父親創立的"移居天堂"事務所工作。"移居天堂"提供遺物整理的服務,替屋主、家屬等等整理往生者的房間。雖然說都是清潔公司,但"移居天堂"和其他清潔公司不同;他們十分重視往生者的遺物,總是用謙卑的心去整理,保留了往生者最珍貴的遺物並親自交給遺屬。也許只是幾張紙條,也許是生前最常吃的食品,也許是那些他們來不及說出口的話。他們一邊整理遺物,一邊感受往生者生前的生活,抽絲剝繭地解讀死者留下的隻字片語。父親某天心臟病發身亡,遺囑中交代了同母異父的弟弟擔任可魯的監護人。後面的故事主要就是描述這名目前看起來貪財又不羈的叔叔和可魯共同生活、工作後兩個人產生的改變。
  目前我只看到第三集的一半,剛好是第二個委託案結束。在第一個委託案時,遺屬面對來弔唁的人、那些慰問金什麼的都彷彿行屍走肉,只是機械式地回應著。我還想著這對哀傷的父母為何不哭不鬧,對周遭的一切恍若未聞。直到可魯他們帶著兒子的遺物出現,那一刻夫妻二人瞬間哭紅了眼,哀傷終於鑿穿了他們的臉。啊!他們在乎的,就只有兒子而已。可魯帶來的遺物讓他們知道兒子生前多努力工作、準備考試,一直都是讓他們感到驕傲的孩子,直到最後一刻。我想,這個"直到最後一刻"就是可魯和父親想為往生者傳達給遺屬的,最重要的事情吧!
  既然跟死亡有關,難免會有些哀傷、有些不勝唏噓、有些悔恨,可能也有些解脫吧!雖然死亡一直都離我們不遠,不過這幾年好像真的送走蠻多人的。感覺這幾年的創作好像方向逐漸改變,不,應該說,走在某方向的創作似乎多了起來。(當然也可能是因為我近年才特別關注?我邊緣人嘛!對潮流很後知後覺的~)這種探討生死議題的影視作品近年越做越好,而且不再只有一種樣貌。往年可能多以悲情樣貌呈現的,現在有了新的解釋。以前人們覺得孤獨死很淒涼、令人害怕對吧?現在已經不會只有這種想法了,有些人甚至覺得他就是想要這樣直到最後一刻。《我是遺物整理師》這部作品不斷在暗示的想法(至少我自己覺得),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重視死者,最終其實還是關懷活著的人們。給遺屬們一個結尾,讓他們能夠開啟下一個章節。活著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avatar-img
14會員
257內容數
習慣用文字記錄生活,抒發情緒。被文字療癒,希望也能透過文字溫暖他人。幽默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即使越寫越嚴肅,也不忘提醒自己保持點幽默感。分享影劇心得多少會涉及劇情,不想被爆雷的讀者們請看過作品再來同樂。偶爾會放閃,請自備墨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環,沒有誰真的能獨善其身。感謝這個社會還有人明知道是"屎缺"卻還是願意做,如果沒了這群人,社會是沒辦法運行的。這絕對不是「不高興就不要做啊!」一句話可以打發的。希望大家都能盡自己所能地遵守防疫政策,替這些在前線守護我們的戰士減輕負重,大家一起往前。
宮崎駿的動畫總是非常多細節,世界架構很完整,劇情也都很有深度,另外也不停地讓人感受到宮崎駿老師對環境保護的看法。如此戀愛腦的我總是看得津津有味,表示劇情真的很棒啊!
  不曉得大家對於戲劇的記憶點都在哪裡,但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原聲帶。偶然聽見歌曲,就會想起那首歌播放時的劇情跟畫面。音樂之於我的人生也是這樣的,我只要聽見歌曲,就會想起當時聆聽的情景,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跟誰一起,什麼心情。那種感覺就好像我也幫自己的每個時期配了插曲,只屬於我的人生插曲。  
安達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氣,突破自己。他覺得是黑澤改變了他,但我卻覺得,黑澤只是幫安達找到他不曾注意的自己。
比起蟲子的變幻莫測,人心才是最難測的。
我們都是社會的一環,沒有誰真的能獨善其身。感謝這個社會還有人明知道是"屎缺"卻還是願意做,如果沒了這群人,社會是沒辦法運行的。這絕對不是「不高興就不要做啊!」一句話可以打發的。希望大家都能盡自己所能地遵守防疫政策,替這些在前線守護我們的戰士減輕負重,大家一起往前。
宮崎駿的動畫總是非常多細節,世界架構很完整,劇情也都很有深度,另外也不停地讓人感受到宮崎駿老師對環境保護的看法。如此戀愛腦的我總是看得津津有味,表示劇情真的很棒啊!
  不曉得大家對於戲劇的記憶點都在哪裡,但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原聲帶。偶然聽見歌曲,就會想起那首歌播放時的劇情跟畫面。音樂之於我的人生也是這樣的,我只要聽見歌曲,就會想起當時聆聽的情景,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跟誰一起,什麼心情。那種感覺就好像我也幫自己的每個時期配了插曲,只屬於我的人生插曲。  
安達一次又一次地鼓起勇氣,突破自己。他覺得是黑澤改變了他,但我卻覺得,黑澤只是幫安達找到他不曾注意的自己。
比起蟲子的變幻莫測,人心才是最難測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一生中大概都有幾次搬家的經驗,但只要是和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我們的家。一旦有變故了,家就不再是家了,真的只是一間房子了,那種百感交集只有經歷過的人能深刻體會。人生到頭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走完這一程,雖然感傷但也正提醒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曾經,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深刻感受到當人離開時,就沒有感情了,只剩下利益糾葛。 大哥說因為家中還有長輩,所以牌位不能放回家,並一直推銷他手上南投山區的納骨塔,還有在第一天,我在警局忙著處理事情時,大哥同時在我家物色東西,想要認領拿走,連公司配給我的筆電都要A走,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太「務實」了! 連與葬儀社討論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有時,這世上各種不知緣由的故事就像是被冷風颳過、葉片全都掉落的枯枝,卻能強烈動搖我的心。那種時候,就連丟棄一個小紙袋都覺得格外沉重。」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我是人生整理師,是盧拉拉的第二本著作,這次探討的面向,不只侷限清掃死亡現場的描述,更聚焦隱藏在後的社會議題–「孤獨死、親情、遺物斷捨離」。 透過盧拉拉的文字,我們彷彿跟著走進那些髒亂、孤單的死亡現場,隨著清洗的過程,能夠還原空間的樣貌,但心中的結卻無法輕易解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一生中大概都有幾次搬家的經驗,但只要是和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我們的家。一旦有變故了,家就不再是家了,真的只是一間房子了,那種百感交集只有經歷過的人能深刻體會。人生到頭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走完這一程,雖然感傷但也正提醒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曾經,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這篇文章講述作者與父親一同度過的過去十五個月,從父親生病到康復出院的過程,透過作者的親身經歷,感受到生活的起起伏伏。在這過程中,作者也經歷了身心的狀況變化,打破了對照顧病人的既定觀念,反思了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同時,也感謝了身邊所有給予過幫助的人。這是一篇充滿情感與真摯故事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生命中不可避免的離別,過程中,作者分享了對失去的悲傷和對活著的人的心理狀態的瞭解和思考。 文章還闡述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以及離別所帶來的不同情感,最後反思了面對離別時的態度和心情。從共情到接受到面對,全面而深刻地討論了離別這個命題。
Thumbnail
古時候人很難活到老,於是有了未知生,焉知死。但其實對殯葬業者而言,每天接觸的都是死人事兒,從死見生,這本書是殯葬業者的敘事,也是他和先尊的故事,但凡書中的故事跟打電話都不太有關係就是了。 先從自身談起,怎麼會接殯葬業,也同時鋪陳整本書,像擠牙膏一樣的敘事,拼湊他和先尊的故事。殯葬真的是許多人避之唯
深刻感受到當人離開時,就沒有感情了,只剩下利益糾葛。 大哥說因為家中還有長輩,所以牌位不能放回家,並一直推銷他手上南投山區的納骨塔,還有在第一天,我在警局忙著處理事情時,大哥同時在我家物色東西,想要認領拿走,連公司配給我的筆電都要A走,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衝擊,因為他太「務實」了! 連與葬儀社討論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有時,這世上各種不知緣由的故事就像是被冷風颳過、葉片全都掉落的枯枝,卻能強烈動搖我的心。那種時候,就連丟棄一個小紙袋都覺得格外沉重。」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我是人生整理師,是盧拉拉的第二本著作,這次探討的面向,不只侷限清掃死亡現場的描述,更聚焦隱藏在後的社會議題–「孤獨死、親情、遺物斷捨離」。 透過盧拉拉的文字,我們彷彿跟著走進那些髒亂、孤單的死亡現場,隨著清洗的過程,能夠還原空間的樣貌,但心中的結卻無法輕易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