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唸經,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以下為同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分享一
    最近克服了一件內心的恐懼。當轉念成功時,發現當初所害怕的東西就像一隻紙老虎,以前怎麼會這麼害怕呢?要不是透過修行,對內心一層一層的了解、轉念,很有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辦法解脫出這個束縛。因為內心的恐懼感,可能會騙我們,讓我們覺得自己做不到。
    跟友人聊天時,對方曾說某件事讓他恐懼,就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事情上,好讓自己一心多用,而不用一心放在某事某人上。但在修行時可能剛好相反,正視自己內心的軟弱,正視自己欲望的源頭,就算跌倒了,在一次一次的懺悔中,發現自己偏差的價值觀,不是用知識讓自己知道錯了,而是由內而外地體會自己的錯誤,當內心懺悔而有所體悟,那份體悟,將成為支持我們前進的基礎。
    克服這份恐懼感的過程好像經歷了層層關卡,但是回想起來,到了某一個考驗我就容易停滯,但是解開這個的鑰匙,就是在自己最害怕的地方,再繼續往下尋找(懺悔)。當看清恐懼的來源,它就像隻紙老虎,可是如果不去面對,這份恐懼可能會跟著自己,控制自己的一生。
    分享二
    對某件事的恐懼感困擾我許久,曾碰到很大的撞牆期和關卡,最近,成功地克服了。我的修行過程就是一直在摸索,我認為沒有什麼事情絕對是對的或不對的,只要我親自嘗試過、努力過,「最後能夠放下執著」,那才是最重要的。
    修行過程中我也會陷入謬誤和陷阱,我也把這些想法和值得思考的問題點提出來,也許這些問題並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但是透過自己去思考過的方向,也許能更認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思考一、只要消完所有的經文和唸完所有的經就能夠變光明嗎?
    我們已經在累世的塵世中累積了很沉重的汙垢,今世有幸能夠遇見此消除魔性外道願的法門,從一開始的魔性,到後來外道願、印記、契約等,愈來愈多的經文開示出來,其實有很多的師兄姐欣然接受能夠有開示出來的機會,讓我們累世的沉重包袱,可以在今世做一個了結與轉換。
    而,就是因為有愈來愈多的經文被開示出來,我想更應該去思考,只要唸完所有的經就能變光明嗎?還是我們在過程中,應該去學習和培養修行中重要的能力呢?
    所謂修行中重要的能力就是指反省的能力、改進的能力。所以如果只是覺得唸完所有的經就會變光明,而在過程中沒有同等重視、培養反省和改進的能力,那是很可惜的事,因為目標會變成放在「消完後」,而不是現在。其實現在就有能力轉念成功,只是自己可能不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得到。
    思考二、到底是消完黑氣後就能變光明,或我們可以重新選擇現在努力的目標?
    以前聽師兄姐說,下輩子沒有阿伯了,聽到那時候,心裡很慌張。但也促使我去思考,如果有一天,我的經都唸完了,可是遇到事情,依然跟沒修行前一樣,貪心、在意、憤怒、渴望,依然跟迴向前一樣魔性那麼重,那這是我想要的嗎?如果不想要這樣,我該怎麼做?下輩子沒有阿伯了,只有這輩子的機會,我最想要改進什麼?我該怎麼做?所以,在努力唸經的前提下,我想重點不是放在消完之後,而是現在我最想改進什麼?某個課題,一直沒辦法突破,我該怎麼做?除了努力唸經,我還能懺悔,沒辦法轉念,我有盡全力懺悔嗎?該怎麼調整,我還能做什麼努力?
    思考三、現在的黑氣這麼重,所以我執心重?一切都是黑氣造成的?
    是黑氣造成現在的執心重,可是如果把所有的原因都說是黑氣造成的,可能會落入一個陷阱,有可能會在下意識覺得,我現在黑氣這麼重,所以我現在做不到……等等。沒有用盡全力去懺悔和改進,而錯過原本可以開啟智慧的機會,喪失了自己原本可以努力做到的提升。
    思考四、如果業力全部消完後,但我的心性沒有提升到一定的境界,會發生什麼事?
    其實這一點也是我在消外道願那時候所思考的點,剛好有文章和師姐的分享,真的是提點我的心。因為我們花了那麼多時間唸經和努力,如果業力全部都消完了,結果心性沒有提升到一定的境界,結果我們以後又可能跟外道相應,又讓自己黑氣滿盈……。所以,我們為了不要白忙一場,空手而回,我們在唸經的這段期間,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
    (分享完畢)
    感謝師姐如此深刻的省思文,分享的師姐非常精進誦經、懺悔、思考盲點、努力突破。文中的觀點都很值得深切思考。分享一談到克服恐懼。害怕「恐懼」這件事,是沒有用的。恐懼是魔性的一種症狀,因為害怕、不敢碰觸,反而使人更畏懼。「恐懼」裡面的毒性,就是貪嗔癡中的「癡」。
    就像小時候我們可能怕高、怕蟲、怕游泳、怕數學……等。克服的方法就是多碰幾次,就不怕了,多練習幾次,就學會了。恐懼的底層是「愚痴」,不清楚宇宙和世間相運作的原理,受挫碰壁所以害怕。當正確的知識、經驗、體會,一次次累積後,恐懼感就消失了,勇氣和智慧就逐漸增長了。
    正如文中師姐分享:「正視自己內心的軟弱,正視自己欲望的源頭,就算跌倒了,在一次一次的懺悔中,發現自己偏差的價值觀,不是用知識讓自己知道錯了,而是由內而外的體會自己的錯誤,當內心懺悔而有所體悟,那份體悟,將成為支持我們前進的基礎。」文中師姐提到很關鍵的重點,透過「用心懺悔」來「發現自己偏差的價值觀」,就是因為沒有正確的知見,才會一再地犯錯跌倒。「無明」就是不明白;明白了,就能做對的事。用心懺悔,常常下心反省,萬法惟心,了解到解決問題的鑰匙一定在自己身上,懺悔無明,才能獲得清明。
    分享二中師姐提出四點思考,主軸就是:隨著外道願、印記、契約、外道總清……等經文數越開越多,大家的焦點是放在誦經拼經文數?還是放在「如何當下就開始提升心性」?誠如師姐分享:「在努力唸經的前提下,我想重點不是放在消完之後,而是現在我最想改進什麼?某個課題,一直沒辦法突破,我該怎麼做?除了努力唸經,我還能懺悔,沒辦法轉念,我有盡全力懺悔嗎?該怎麼調整,我還能做什麼努力?」
    師姐文中的思考正是成長型思維,相信透過努力一定可以改變現狀。心理學家研究,我們的思維有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者並存,而成功人士運用成長型思維的時刻比較多。成長型思維認為,天賦只是起點,人的才智和能力,可以透過鍛鍊而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以修行的角度來說,外道願、黑氣、八字、習性是過去世的累積,人的心性個性、福報運勢,可以透過修行、斷惡修善、誦經銷業而改變,只要用對方法來努力,就可以活得更好。
    負面的固定型思維就如魔性,而成長型思維就如佛性的體現,是正知正見的實踐。如何獲得成長型思維?心理學家指出,前提是,了解大腦的可塑性,是持續終生的。透過接受自己有固定型思維,觀察它(魔性)什麼時候出現?以及如何影響我們?然後幫它取個名字,然後開始教育它。在它(魔性)出現阻礙我們時,嚐試讓自己說服它,告訴它為什麼不要這麼做?並邀請它和你一起面對挑戰。
    換成修行的角度,如何持續地提升心性?《六祖壇經》告訴我們,是眾生迷佛,非佛迷眾生。認出自己心中的眾生,「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當心中的眾生出現的時候,一再嘗試教育它、說服它、邀請它改變,這過程可能常常會被打回原形(魔性),但並不是失敗,只是還沒有成功。一次又一次的嘗試,持續地調整和努力,過程中累積的毅力和堅持,就是在強化我們正向的意志力。
    文中師姐說到:「修行中重要的能力就是指反省的能力、改進的能力。」這個重要的能力就是覺性。如何培養覺性?佛者覺也。為什麼要多誦經?因為大乘經典中告訴我們哪些是錯誤的觀念和行為,會有哪些苦果;哪些是正確的態度和做法,可以得到什麼利益?運用大乘經典的各種指導和提醒,才知道自己有哪裡需要改進,經者徑也,經典更是鏡子用來返照自心。大量誦經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解經、行經。這就是為什麼精舍修行社團,除了誦經定課以外,還有閱讀作業,透過閱讀高僧大德的文抄,更了解經義,更具體地落實經文的教導。
    此外,換位思考,也是培養覺性的好方法,同理他人的處境,除了覺知自己的狀況和需求,也要練習換位思考,感知和同理他人的處境,進而感知和體察整個環境的氛圍和走向。佛菩薩就是能圓滿地自覺且覺他,自利且利他,這都是我們平常就需要培養的習慣和能力。
    文中師姐問到:「我們在唸經的這段期間,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這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但,學佛就是學佛菩薩的特質,養成和佛菩薩一樣的習性。如此一來,即使投胎轉世經歷隔陰之迷,下一世打掉重練又沒有阿伯在旁時,好的習性讓我們不致於行歪走邪。此世累積的學佛善緣,讓我們有機會得遇善知識,再度接觸佛法,此世養成的好習性讓我們喜愛誦經,習慣反省自己、持續改進,才能生生世世與佛菩薩相應。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習性,係過去世累積而來的習慣與個性;修行,係透過佛菩薩教導,把自己不好的習性改掉。沒有修行,劣根性會很重;心性要提升,就要修行,修到清淨心,方能處事無礙,事事圓融。」
    「年紀愈長,大多積習難改。欲改善習性需要透過誦經,慢慢地從大乘經典中理解佛陀的智慧,才會慢慢地看清楚事情的真相,心性才會逐漸轉變,尤其是根深蒂固的觀念,更是要透過此過程,滴水可穿石。」
    「最開始大家都是清淨的,清水加入色料下去,會變成汙濁的水,是世界的貪嗔癡,及肉身的眼耳鼻舌身意,汙染了我們的心識。隔陰之迷無法避免,但只要本世有養成每天誦經跟修行的習性,當修行已成為每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時,下輩子還會延續習性。」
    「『保住初心,成佛有餘』,修行,就是修初心,轉心性,提升心性,圓融德行;將自己修清淨後,再去渡化眾生。即便有緣遇到殊勝的法門,光用『想』的,是行不通的,要『腳踏實地』去做,才有機會去淨土。並且,以經為師,依法不依人,因為人心會變,但大乘經典上的真理卻是亙古不變;只要依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去實修,早晚會與佛菩薩相應。」
    「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佛性本自俱足。每個人都是佛種,但我們都還沒有成佛,在成佛的路上,有各種陷阱與考驗,所幸有大乘經典指引明路。而唸經,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什麼?除了大量精進地誦經,更要如文中師姐一般,面對自己的盲點,突破盲點,克服關卡。然後持續省思、反省、提升自己的心性。就能以此覺心「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