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須知 (3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靜坐須知 (30)

上良下因法師主講

20221022 台灣悟光精舍

先講到粗:「調伏亂想,不令越逸。」粗重的妄想,你要先把它調伏下來。我們後面「住禪」會講到正念正知,調伏妄想的方法。

再來細,就是心不要太沉、太浮、太急、太寬,這四種妄念。

太「沉」,就是說你這個心太過於沉重、沉悶,甚至是所緣境已經不清楚、不明了了,這叫太沉。已經昏沉的或者快要昏沉的,這個都是太沉。

當你感覺心在沉悶的狀態,太沉了的時候,把注意力「繫念鼻端」,放到鼻尖這個地方,就可以把氣往上提。有時候我們因為氣血的關係太沉的時候,這時候把它往上提,就能夠讓這個心振作起來。發現太沉,包括昏沉、半昏沉都是一樣的,要對治。

那麼太「浮」,「系緣臍中」,就是丹田這個地方。你妄想很多,心太浮動了,就把心的注意力放在丹田小腹這個地方,輕輕地放在小腹這個地方。那心之所趣,也是氣之所趣,心跟氣是相通的,心往下沉,氣也跟著往下沉,這個心就更容易穩定下來,這是「系緣臍中」。

第三個是太「急」,「急」就是說緊繃,或者有所得的心太強。比如所緣境不清楚,結果就很用力地去抓這個所緣境,其實這是不應該的。所緣境在你心中是什麼樣,幾分的清晰,就保持那個清晰度就可以了。

剛開始不可能說我心中佛號的聲音,就像嘴巴念出來的聲音那麼樣清晰,那是不可能的。心中佛號的聲音可能只有嘴巴念出聲音的五六成、六七成,沒關係,就保持在那樣的狀態,保持在那個清晰度。

你不要用力抓,不要說我一定要用力讓佛號很清晰。你用力的結果,佛號能夠清晰一點,但也不可能清晰到八九成啊。事實上因為你的用力造成緊繃,上火,這個時候整個身、心、息都會亂掉——氣息變成喘相,身體變得僵直,心變得緊繃。緊繃久了就沒有力量了,你一直用力、一直用力,就沒有力量了。

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也是一樣的,我們要有目標,像我師父說:我們修行人要有道業前途規劃,要有目標,但是在追求目標過程當中,你只要盡可能努力去做就可以了。不要對自己要求太高,也不要隨意跟人家作比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自己做好自己就可以了。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也是一樣,不要緊繃的這個狀態。這是太「急」。

太「急」的時候做什麼呢?「寬心、想氣流下。」「寬心」就是說,看到你的心急躁、緊繃了,這個時候就告訴自己放下,或者像《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放下。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avatar-img
5會員
166內容數
果醒法師-楞嚴與默照話頭-四講之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herlock Ch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如果三三四念佛的時候,觀察佛號聲音太用力太專注,希望佛號的聲音能夠很清楚地在我心中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澀,變成喘相。觀數息也是一樣。在觀呼吸的時候,這個影像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它清楚一點,就不自覺地用力去觀這個影像。 你心用力的時候,身跟息都會跟著緊繃,息的緊繃就是喘相。
像有的人打坐昏沉,他只要一盤腿坐下來,很快頭就低下來了,很快就進入狀況,就算睡飽之後打坐還是一樣。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養成昏沉的習慣。你打妄想還好一點,至少你還能夠對治,昏沉的話,心中一片混沌,這就很難對治了。所以閉目的時候,你要注意不能昏沉,容易昏沉的就打開來看佛像。
我們剛開始初學的時候,掌握自己的心不是很清楚,你就看你的身體。身體很緊繃,很用力,感覺無法放鬆,那就是心太緊繃了;相反的,如果身體鬆鬆垮垮的,彎腰駝背,那就是心太渙散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或者你可以觀想,就像我們看醫學的骷髏骨模型,骷髏骨被吊起來的時候,它就是正直而放鬆的。它的脊椎骨就是正的、正直的,它也不會用力去弄,它完全不出力。你可以觀想自己的頭頂有根繩子吊起來,這個時候感覺是正直而放鬆,那你同時也去感覺,從頭頂到尾椎,力量是在一條直線上,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講脊椎骨的正直放鬆,就是你感覺到從頭頂的頂骨到尾椎骨的骨頭,就像堆積木一樣,一個個這樣堆起來,感覺這個力量從上到下整個貫穿下來。 所以脊椎骨不需要用力挺直,等於說是挺到最高,然後稍微含胸,這個時候身體不要往前傾,往前的話這個力量就沒有辦法貫穿了,沒有貫穿的時候,腰部就會出力,這樣你就很難入定。
這裡所說的調息,不是說真的讓你去調,而是從息當中去看你的心。如果你心是這個狀態的話,那就是跟好的息相相應。如果還不是,但是也沒有粗重的妄想、昏沉,沒有風相,沒有喘相,這個時候就是氣相。所以從呼吸狀態,也可以去看你心的狀態。
如果三三四念佛的時候,觀察佛號聲音太用力太專注,希望佛號的聲音能夠很清楚地在我心中顯現出來,這個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澀,變成喘相。觀數息也是一樣。在觀呼吸的時候,這個影像不是很清楚,我希望它清楚一點,就不自覺地用力去觀這個影像。 你心用力的時候,身跟息都會跟著緊繃,息的緊繃就是喘相。
像有的人打坐昏沉,他只要一盤腿坐下來,很快頭就低下來了,很快就進入狀況,就算睡飽之後打坐還是一樣。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能養成昏沉的習慣。你打妄想還好一點,至少你還能夠對治,昏沉的話,心中一片混沌,這就很難對治了。所以閉目的時候,你要注意不能昏沉,容易昏沉的就打開來看佛像。
我們剛開始初學的時候,掌握自己的心不是很清楚,你就看你的身體。身體很緊繃,很用力,感覺無法放鬆,那就是心太緊繃了;相反的,如果身體鬆鬆垮垮的,彎腰駝背,那就是心太渙散了。這是一個很好的指標。
或者你可以觀想,就像我們看醫學的骷髏骨模型,骷髏骨被吊起來的時候,它就是正直而放鬆的。它的脊椎骨就是正的、正直的,它也不會用力去弄,它完全不出力。你可以觀想自己的頭頂有根繩子吊起來,這個時候感覺是正直而放鬆,那你同時也去感覺,從頭頂到尾椎,力量是在一條直線上,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講脊椎骨的正直放鬆,就是你感覺到從頭頂的頂骨到尾椎骨的骨頭,就像堆積木一樣,一個個這樣堆起來,感覺這個力量從上到下整個貫穿下來。 所以脊椎骨不需要用力挺直,等於說是挺到最高,然後稍微含胸,這個時候身體不要往前傾,往前的話這個力量就沒有辦法貫穿了,沒有貫穿的時候,腰部就會出力,這樣你就很難入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 如何維持內在和諧(穩定)?●如何抵抗現代生活中的焦慮和沮喪? Ans: 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把意志放在自己可控制、可努力的地方,我們要全心專注進入心流,不讓慌亂、雜念進入意識中干擾。 跟人有關的,用各種溝通技巧想辦法協調; 不能控制的部分,放寬心,用隨遇而安的態度來面對;這很難沒錯,但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Thumbnail
關於冥想課堂上的分享,以及提到對於這個觀唸的深入體驗,並且分享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文章提到了個人在面對感受,念頭和負面情緒時的想法和作法。同時也提到了對於自己成功的欣賞和接納自己失敗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妳要多度一些人,自己要穩定地共修,聆聽上師開示,開始為自己水兒、冤親債主懺悔迴向。「因緣際會下得到《劉有生善人講病》,並勤修懺悔特別相應。每日在佛前懺悔半小時至一小時,會出現打嗝、排氣,每每懺悔後身心感覺輕鬆許多。」現在漸入佳境,妳自己都有感應。大家都想要功德力夠...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Thumbnail
戒行常存時省身 慎思明辨自清心 恐無常一旦現前 懼其無備災禍臨
● 如何維持內在和諧(穩定)?●如何抵抗現代生活中的焦慮和沮喪? Ans: 面對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把意志放在自己可控制、可努力的地方,我們要全心專注進入心流,不讓慌亂、雜念進入意識中干擾。 跟人有關的,用各種溝通技巧想辦法協調; 不能控制的部分,放寬心,用隨遇而安的態度來面對;這很難沒錯,但
Thumbnail
祇園舉辦禪七,佛陀很開明,怕我年紀小坐不住,特別開放我隨喜參加,阿難一直鼓勵我,叫我無論如何都要去體驗,結果,每天都在數日子。終於到了禪七最後一支香,舍利弗親自主持綜合座談。
Thumbnail
關於冥想課堂上的分享,以及提到對於這個觀唸的深入體驗,並且分享了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文章提到了個人在面對感受,念頭和負面情緒時的想法和作法。同時也提到了對於自己成功的欣賞和接納自己失敗的重要性。
Thumbnail
妳要多度一些人,自己要穩定地共修,聆聽上師開示,開始為自己水兒、冤親債主懺悔迴向。「因緣際會下得到《劉有生善人講病》,並勤修懺悔特別相應。每日在佛前懺悔半小時至一小時,會出現打嗝、排氣,每每懺悔後身心感覺輕鬆許多。」現在漸入佳境,妳自己都有感應。大家都想要功德力夠...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