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5/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今日頭條誰決定

    每天早上載女兒去學校的途中,她會跟我分享昨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或者哪一位歌星有發行什麼專輯,又在哪裡開演唱會
    在通勤的列車上,打開家人的群組,會看到太太發來新聞的訊息,今天疫情如何,哪裡發生重大的車禍,那一個人的財富又創新高
    和兒子在日常的聊天中,我們會聊美國最近總統大選兩位候選人的聲勢,中共戰機時不時穿越海峽的挑釁行為,還有最近諾蘭的電影天能如何燒腦。
    全世界每天發生無數的新聞,產生了無數的訊息,到底哪一件事情是我們的頭條?
    最近看了一篇報導,沸沸揚揚的「抖音」創辦人張一鳴,他同時也是「今日頭條」的創始者。
    他提到,當初創辦「今日頭條」,沒有編輯部,不靠人工編輯,沒有生產自己的內容,所有的新聞都是從網路中撈選出來的,靠著大數據的演算,對訂戶進行個人化的推介。換句話說,假使我們全家四個人都是今日頭條的訂戶,那麼我們每天看到的第一則新聞不會完全一樣,我們接收到的訊息也會不同.
    回到電視新聞還有報紙這件事情,傳統的媒體公司,決定了什麼事情是重大的,什麼新聞該讓你看見,甚至順序的安排都由他們決定,如今拜AI、 大數據和高速電腦運算科技之賜,我們無需守在電視機前面或者攤開報紙乖乖接受這些媒體意識形態的餵養,什麼是重大的事情、哪一類新聞還有觀看的順序,我們可以自己上網搜尋,許多現在的新媒體,也會推薦給我們需要而且想要看的新聞,這些看似自主選擇的背後,聰明的你,一定也想到了,所謂自主、個人化,事實上,只是一隻看不見甚至無法察覺的手,用更不著痕跡的操控方式幫你做決定。
    那就是我們的習慣。
    所謂習慣,通常意味著我們不假思索地行為或者經常重複的動作,藉由物聯網幫我們收集這些訊息,透過數據分析之後,預測我們的下一個行為,主動提醒、推播相關資訊或建議。
    於是,我們不是看到新東西,而是強化我們相信的東西
    於是,網路的世界浩瀚無垠,我們的思維卻越來越偏執
    這就是大家曾經聽過的「同溫層。」
    當然,我們可以享受其中,在這樣的思維關係中互相取暖。
    而我們也可以勇敢的跨出舒適圈,探索新的領域,結交不同的朋友,甚至挑戰自己的固有思維。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說,每次在群裏看到有人貼文連結,他若有興趣,看完後,會習慣性地主動查詢相關訊息,甚至不同陣營、不同立場的說法,他跟我說:與其被餵食,不如主動覓食,誰知道,在過程中會發現什麼有趣的東西。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讓更多不同的源頭活水進入我們的腦袋中,也讓雲端電腦多一點運算,不要這麼快就被AI標籤、被「他」摸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