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頭條誰決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每天早上載女兒去學校的途中,她會跟我分享昨天在學校發生的事,或者哪一位歌星有發行什麼專輯,又在哪裡開演唱會
在通勤的列車上,打開家人的群組,會看到太太發來新聞的訊息,今天疫情如何,哪裡發生重大的車禍,那一個人的財富又創新高
和兒子在日常的聊天中,我們會聊美國最近總統大選兩位候選人的聲勢,中共戰機時不時穿越海峽的挑釁行為,還有最近諾蘭的電影天能如何燒腦。
全世界每天發生無數的新聞,產生了無數的訊息,到底哪一件事情是我們的頭條?
最近看了一篇報導,沸沸揚揚的「抖音」創辦人張一鳴,他同時也是「今日頭條」的創始者。
他提到,當初創辦「今日頭條」,沒有編輯部,不靠人工編輯,沒有生產自己的內容,所有的新聞都是從網路中撈選出來的,靠著大數據的演算,對訂戶進行個人化的推介。換句話說,假使我們全家四個人都是今日頭條的訂戶,那麼我們每天看到的第一則新聞不會完全一樣,我們接收到的訊息也會不同.
回到電視新聞還有報紙這件事情,傳統的媒體公司,決定了什麼事情是重大的,什麼新聞該讓你看見,甚至順序的安排都由他們決定,如今拜AI、 大數據和高速電腦運算科技之賜,我們無需守在電視機前面或者攤開報紙乖乖接受這些媒體意識形態的餵養,什麼是重大的事情、哪一類新聞還有觀看的順序,我們可以自己上網搜尋,許多現在的新媒體,也會推薦給我們需要而且想要看的新聞,這些看似自主選擇的背後,聰明的你,一定也想到了,所謂自主、個人化,事實上,只是一隻看不見甚至無法察覺的手,用更不著痕跡的操控方式幫你做決定。
那就是我們的習慣。
所謂習慣,通常意味著我們不假思索地行為或者經常重複的動作,藉由物聯網幫我們收集這些訊息,透過數據分析之後,預測我們的下一個行為,主動提醒、推播相關資訊或建議。
於是,我們不是看到新東西,而是強化我們相信的東西
於是,網路的世界浩瀚無垠,我們的思維卻越來越偏執
這就是大家曾經聽過的「同溫層。」
當然,我們可以享受其中,在這樣的思維關係中互相取暖。
而我們也可以勇敢的跨出舒適圈,探索新的領域,結交不同的朋友,甚至挑戰自己的固有思維。
我認識一個朋友,他說,每次在群裏看到有人貼文連結,他若有興趣,看完後,會習慣性地主動查詢相關訊息,甚至不同陣營、不同立場的說法,他跟我說:與其被餵食,不如主動覓食,誰知道,在過程中會發現什麼有趣的東西。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讓更多不同的源頭活水進入我們的腦袋中,也讓雲端電腦多一點運算,不要這麼快就被AI標籤、被「他」摸透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會員
51內容數
一個果實算得出有多少種子 一顆種子數不出會長出多少果實 希望,是一種力量 希望,可以有無窮的想像 希望在這裡埋下種子 總有一天開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彬哥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開車出門才發現忘了帶手機 女兒在後座說,要不要回家拿 「算了,妳上課快來不及了。」 於是,開始了忘了帶手機的一天 忘了帶手機的一天 我比小時候上學沒帶手帕衛生紙還要焦慮 忘了帶手機的一天 我比和女朋友約會沒帶銀兩還要困冏 「現代人,Ben,你竟然忘了帶手機!」坐在身旁的八年級同事不可置信地看著我,
手捧一顆愛心 獻給母親 感謝媽媽當年捧著我們 用她的皺紋 編織出我們的青春
甚麼時候開始,都好 開始後就不要停,更好
開車出門才發現忘了帶手機 女兒在後座說,要不要回家拿 「算了,妳上課快來不及了。」 於是,開始了忘了帶手機的一天 忘了帶手機的一天 我比小時候上學沒帶手帕衛生紙還要焦慮 忘了帶手機的一天 我比和女朋友約會沒帶銀兩還要困冏 「現代人,Ben,你竟然忘了帶手機!」坐在身旁的八年級同事不可置信地看著我,
手捧一顆愛心 獻給母親 感謝媽媽當年捧著我們 用她的皺紋 編織出我們的青春
甚麼時候開始,都好 開始後就不要停,更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我們關注的議題分為兩種,稱之為“關注圈”和“影響圈”,前者是只能狗吠火車於大事無補,後者是自己能掌控的或者是自己能調整精進的,希望大家都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圈”上。 本文除了關注三篇新聞外,也分享筆者如何借此機會調整自身“影響圈”。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亂讀新聞(一) 2024年1月29日 1. 呢個專欄主要係寫英國啲新聞為主,因為移居咗英國之後,其實都應該要留意多啲local既新聞,咁不如索性開個專欄,一邊睇一邊寫。 2. 我其實主要係聽skynews同bbc啲youtube新聞為主,可以帶住個耳筒,一邊做家務一邊聽
Thumbnail
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主要探討了許多主題,包括重新理解「第一性原理」、抽象思維、羅振宇新節目帶來的啟發、AI 取代人類職業的路徑順序、維持低調的挑戰,李笑來寫的《人人都能用英語》心得和 2023 年閱讀十問等。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想多數人每天都是先看蒐集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資訊,閱讀和解讀這些新聞訊息之後,然後才產出盤勢觀點,甚至是操作策略,可是那不是你真正的觀點,很可能只是間接被植入,或是說是抄來的...
Thumbnail
網路的普及,看似一度打破了這個障礙,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發展帶來的資訊的碎片化,我們似乎又回到了新型的資訊不對等時代;台灣的媒體亂象許多人將其原因歸咎於台灣的「媒體自律不足」或「民眾欠缺識讀能力」,雖然並沒有錯,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過多人跨足自媒體卻沒有正確的意識。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我們關注的議題分為兩種,稱之為“關注圈”和“影響圈”,前者是只能狗吠火車於大事無補,後者是自己能掌控的或者是自己能調整精進的,希望大家都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圈”上。 本文除了關注三篇新聞外,也分享筆者如何借此機會調整自身“影響圈”。
  我一直覺得資訊太多了。我們每天會不斷地從網路上得到資訊,那一部分是被動的,譬如說,那些最有熱度的新聞事件,他們會突破我原來已經關注的領域,在各個社群網站的河道朝我的方向衝過來。這並不是說我選擇性地看或不看就能夠去避免的。
Thumbnail
當智慧型手機幾乎可以取代電子及平面媒體時,已經很少人端坐家中,藉由電視收看新聞。如果有,也僅僅把它當作電腦顯示器使用。同時,國人收視新聞的方式也已大幅改變,慣以收看「新聞談話節目」取代收看新聞台。
Thumbnail
亂讀新聞(一) 2024年1月29日 1. 呢個專欄主要係寫英國啲新聞為主,因為移居咗英國之後,其實都應該要留意多啲local既新聞,咁不如索性開個專欄,一邊睇一邊寫。 2. 我其實主要係聽skynews同bbc啲youtube新聞為主,可以帶住個耳筒,一邊做家務一邊聽
Thumbnail
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主要探討了許多主題,包括重新理解「第一性原理」、抽象思維、羅振宇新節目帶來的啟發、AI 取代人類職業的路徑順序、維持低調的挑戰,李笑來寫的《人人都能用英語》心得和 2023 年閱讀十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