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上一次你敲著鍵盤,狂寫文章的時刻,是受到甚麼刺激?是工作上的不公、生活中的感性、一部電影的聯想。可見創作的靈感是來自於,接受到事件的刺激,而創作沒有靈感,主要是因為刺激不夠,也稱為輸入不夠。
1.創作沒靈感,因為輸入不夠
輸入不夠又分成幾種,一種是輸入品質低,另一種是輸入頻率低。
- 輸入品質低:有句老話說 You get what you eat,你走過的路,會成為你靈魂的縮影。想想你平常吸收新知的管道是?網路文章?電視?短影片?這些管道確實能吸收知識,但在這上面,為了提升傳播率,創作的內容大多淺白又易懂,持續吸收這類的資識,難以帶來創作深度提升。
- 輸入頻率低:前面提到,靈感來自於刺激,想想上一次吸收新東西,是甚麼時後?上一次對一件事情,感到驚嘆是甚麼時後?如果輸入刺激的頻率太低,衝擊太小,想要穩定有靈感產出是很困難的。
反過來說,只要提升輸入的品質跟頻率,靈感就不再是你的創作煩惱,以下提供我的做法。
提升輸入的做法
- 聽書-提升頻率
大多數人工作之外,只剩下通勤、運動、做家是之間的零碎時間,與其滑手機,期待看到好東西,更有效率的輸入,可以選擇主動聽書,我在洗澡、運動時,會同時聽書。
是很輕量、低門檻的增加新知的方法,因為輸入的是書,等於也審核過了輸入的品質。
- 看書-鍛鍊思考
聽書可以運用破碎時間,而看書的門檻比聽書高,因為同樣一本書,每個人閱讀的收穫都不同,但看書比聽書多了一層,能訓練自己拆解、消化書中知識的練習,鍛鍊思考。
- 上課-提升品質
課程萃取了,老師實戰的經驗、專業,深度廣度會比一本書的範圍大,還能實際互動,在品質上,更有學到會的保證。
像商業思維學院中的專業學程,用完整的架構,在教導PM、幕僚、商開等工作技能,學習的目的,鎖定在讓學員,直接成為能被錄用的工作者。
吸收深度廣度,直逼培育一個人才,成為專業工作者的知識量,還怕沒有輸出靈感嗎?
- 實戰-提升品質
有兩種人可以有大量的輸出,一種是讀萬卷書,一種是行萬里路。每個人的故事,都是獨一無二的,從工作、生活、感情、家庭、休閒,如果你勇於嚐試各種新事物,每一種體驗都是一種高強度的刺激,你一定會有滿滿的靈感。
2.創作沒靈感,因為點子溜走了
有個研究指出,世界上70%的人,覺得自己是平凡人,只有30%左右的人,覺得自己是天才。
但其實人的腦中,無時無刻都在產出,有創意的新點子,有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但有些或許可以改變世界,而天才跟平凡人之間的差距,差在是否抓住這些靈感,並實踐它。
每個人都不愁沒有靈感,但我們要想個辦法,抓住它!
抓住靈感的做法
- 隨手整理
以前吸收知識時,我也懶得同時做筆記,想等到上完聽完再整理,但實際情況是,當回頭整理時,反而更花時間,或找不到資料了,更糟的是惰性,一放就一個月過去,一年過去,當時接受到的刺激,早就忘得一乾二淨,自己鬆手讓點子飛走。
建議,在輸入時,同步做簡單的筆記,幾行字記錄心得、重點、金句都好,讓日後的查找跟喚醒點子更簡單。
- 用口紀錄
上面提到抓住點子要隨手,要及時,但對部分人而言,打字就會陷入過度思考,開始在腦中組裝字的順序,讓人對寫筆記留下挫敗的感受,越來越抗拒。
建議可以用「說」來記錄,我會用LINE的語音打字功能,直接說出我當下的感受,口條不怎麼好,但可以超即時的抓住當下的靈感。推薦給打字就會想太多的朋友。
- 建立靈感庫
最後,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打造一個專屬靈感庫。我發現很多高產出的大神都有,像是育聖老師、Gipi大大等。你的靈感散落在各處,可能是LINE、紙本筆記中,如果能系統化的將它整理起來,了解它的寫作進度,管理靈感就更方便了。
分享我的靈感庫
我會記錄下題目、分類、進度,和最重要的靈感來源,靠日常的隨手整理,連結導向書、文章、我的筆記文件,有時我也會直接在上面,備註我想寫的核心重點,讓我在日後展開題目時,可以快速喚醒。
從大學三年級到現在,經過5年的時間,我從想寫作但沒靈感,部落格又開又關的,一直到現在,總算搞懂,每個人都不愁沒靈感,重點是如何有效管理靈感,以上是我的小小心路見解,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幫助到你在創作路上,跨越靈感的門檻。
花了幾分鐘,把文章都看完了,順手案個愛心,追蹤一下,應該不難 : ) 但卻能給我大大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