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大漢天威-魏其武安,決戰】

史記的人物列傳中,有著《魏其武安侯列傳》。 這又是兩個死對頭。 司馬遷非常有戲劇的基本概念,動不動就要找兩個人出來唱黑白臉。 從項羽戰劉邦。 袁盎鬥晁錯。 到這次的魏其對武安。 依序帶出了漢初的各種混亂。 所以說,呂氏時期沒有正派也沒有反派人物,最是奧妙。 魏其侯屬於這次的正道角色,不是別人,正是七國之亂中崛起的大將軍,竇嬰。 武安侯則是大反派來著,乃是另一個外戚,田蚡。 竇嬰是漢文帝老婆,孝文竇皇后的外戚派系。 不過竇皇后升格太后,就不太喜歡他了。 若非七國之亂,竇嬰可能一輩子撿角。 當七國之亂平定,竇嬰封為魏其侯的時候,田蚡還在媽媽十塊……是沒那麼年輕。 不過當時田蚡只是個靠巴結大官混飯吃的郎官。 田蚡眼中的竇嬰,是那麼的巨大。 就像劉邦初次在咸陽看到秦始皇:大丈夫當如是。 就像項羽在會稽第一次見到秦始皇:我,一定要取代他。 田蚡的崛起,是因為他有一個同母異父的姐姐,在漢景帝的後宮中勝出,成為皇后。 皇后姓王,正是漢武帝的母親。 巧的是,魏其侯竇嬰的失勢,正是這場後宮太子之爭中,選錯了邊。 所以一開始,這兩個人是交替著上台的。 田蚡這個人長得不好看,但心思很是機靈,口才也相當不錯。 他很明白,一旦漢景帝過世,朝廷之中最有權力的,不是姊姊王皇后,也不是小太子劉徹。 絕對是竇太皇太后。 田蚡所學為雜家,能通古文,善儒墨名法。 後面那兩個,竇太后喜歡。 再提醒一次,當時的主流不能稱為「道家」,而是擅長刑名之法的黃老學者。 清靜無為之治屬幹話,漢初主要還是採管仲商鞅那一套法家導引之術。 討得竇太后歡心,漢景帝過世,漢武帝繼位時,田蚡也很是出了不少力。 另方面,竇嬰雖然被漢景帝討厭,但聲名擺在那,又是竇家人,朝廷大臣也仍是對他十分尊崇。 武帝建元元年,丞相衛綰因病辭官,竇太后一聲令下,由竇嬰接任丞相,田蚡為太尉。 就像袁盎跟晁錯雖然不合,但對於國家大事上,他倆其實頗有共識。 竇嬰跟田蚡也有著共通點:一致仰慕古儒之風。 當竇太后下令招賢,這兩個朝廷頭號人物,不約而同的推薦了儒家學者來當官。 壓抑多年的大儒們一入朝堂,屁顛顛的就要恢復古制,更要列侯們回去封地上任。 這套漢文帝也推過,但其中利益關係畢竟複雜。 比方這個時候,很多列侯都跟公主結了婚,享受著京城的繁華,誰想回鄉下啊? 其中更有不少竇家,或是跟竇家結親的人,乾脆就把事情鬧到太皇太后那邊去。 魏其武安這二侯推行儒家,竇太后本來就有點不爽了,但一時三刻好像也不能拿他們怎樣? 沒想到,隔年,大儒們上書皇帝表示:政事您自己批就可以,不需要經過太后。 竇太后立馬翻桌,連坐到丞相太尉都給廢了。 魏其武安侯就這麼感情好的一起下台了。 但翻桌的是竇太皇太后。 竇嬰失了靠山,田蚡可沒有。 王太后對於政務跟皇帝,仍然有一定影響力。 田蚡雖然沒有官職,但憑著他的智力給姊姊當顧問,那也是綽綽有餘。 許多人就發現到,這裡,可是有個影子丞相呢。 這時候討好田蚡,就是一個逢低買進的概念。 就這樣,哥倆好一個越來越弱勢,一個卻越來越強大。 建元六年,竇太后駕崩。 王太后隨便找了個事,廢掉丞相,詔命田蚡接任。 田蚡得勢,連皇帝都不放在眼中,恣意妄為…… 貼心提示,現在的皇帝正是傳說中,光耀大漢,自從奶奶死了以後就意氣風發的漢武帝劉徹。 劉徹的身上,到底有多少後世人給他包裝上的謊言? 漢武帝一共有十一個年號。 第一個建元,六年,那是竇太皇太后在發號施令。 第二個元光,也是六年,前四年的主角就是田蚡。 在田蚡執政下,漢朝平定南越,又與匈奴開戰。 田蚡是一個合格的權臣,至少他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把被調任中央的李廣,再次派上前線對抗匈奴。 另外就是重用韓安國。 這兩個堪稱漢武帝初年的大將,其故事就容後再敘。 卻說田蚡越發的位高權重,而老哥竇嬰門下卻是一派樹倒猢猻散的態勢。 只剩一下個名叫灌夫的將軍,對竇嬰不離不棄。 灌夫本姓張,父親是灌嬰手下,立功得賜姓灌。 七國之亂時,灌夫與父親一同跟隨周亞夫出征,而父親戰死。 按漢代的軍法,這時候灌夫其實可以扶棺回鄉,脫離戰線。 但個性剛直兇猛的灌夫,就像幾百年後的凌統一樣,拚了命的上陣殺敵。 灌夫帶了一支敢死隊殺入吳軍,探明虛實後,眾人掩護灌夫撤退。 唯一存活下來的灌夫,披著滿身傷痕,帶領漢軍大破吳軍。 灌夫因此揚名升官,但這種臭脾氣,想在長安朝廷中混出名堂來,是很困難的。 經過一番折騰,灌夫終究是被免官在家。 但任俠豪爽的灌夫,結交了許許多多三教九流的人物。 家大業大的灌夫,當時為潁川第一豪族。 不喜歡巴結權貴的灌夫,認識了竇嬰,雙方真是一個相見恨晚,引為知己。 田蚡原本看竇嬰差不多要垮了,沒想到橫空殺出這麼個潁川大族,也是有點困擾。 就告知灌夫,請他轉告說要去拜訪竇嬰,結果放了竇嬰鴿子。 這什麼用意呢?田蚡是要讓灌夫失信於竇嬰。 當時灌夫正在服喪,本不能隨意外出。 竇嬰等不到田蚡,正常是去請人問田蚡,那田蚡再推說沒這回事,灌夫就糗了。 哪裡想到這個莽灌夫管他三七二十一,直接出門去丞相府把田蚡拖來。 之後田蚡又想奪竇嬰財產,灌夫還是跳出來給竇嬰撐腰。 田蚡明白,這樣下去不能善了,就向漢武帝告狀,說灌夫在地方作威作福,應該要辦一下。 灌夫卻是個粗中帶細的人物,否則當年拚死衝殺,怎能記得住吳軍配置? 被召的灌夫,立刻提出了田蚡跟淮南王有所勾結的傳聞。 但當時淮南王劉安也沒犯什麼大事,漢武帝只能確定這雙方有私怨,遂不了了之。 幾個月後,田蚡娶燕王的女兒,大辦喜宴,在太后的懿旨下,灌夫跟竇嬰也來赴宴。 雙方先是拿禮法互相羞辱,你來我往。 竇嬰還能見招拆招,灌夫可不吃這套,當場就大罵田蚡重用的武將李廣程不識等人。 啊哈,等到了吧,藐視朝廷命官。 田蚡立刻下令逮捕灌夫,並且發兵搜捕灌氏家族。 竇嬰眼見老朋友有難,只好去漢武帝那邊告御狀。 漢武帝早知田蚡灌夫有隙,便要竇嬰跟田蚡當「廷」辯論。 雙方各持一辭,漢武帝略一思索,問身旁韓安國,該當何解? 田蚡本想韓安國是自己人,哪知道這傢伙兩手一攤:「雙方都很有道理呢。」 那再往下表決吧……這次多數贊同丞相是對的。 只有內史鄭剛開始說竇嬰有道理,但隨著「丞相起風啦」,內史鄭也沒什麼底氣了。 漢武帝一拍龍椅:「你怎麼前言不對後語?」 隨即起身,進入後宮把事情稟報給王太后。 這就不用多說了,不挺弟弟,王太后傻了嗎? 漢武帝被罵了一頓,只能把案件交付給郎中令石建辦理。 卻說田蚡出了朝廷,立刻把韓安國這傢伙找來:「你這個首鼠兩端的混蛋,為什麼不說我是對的?」 韓安國淡淡道:「你啊,真的不懂劉徹。你要是自己跟竇嬰謝罪,劉徹看你是個謙讓君子,他一定會相信你才是對的。我這是幫咱們大家留後路啊。」 「要死了,我一下沒想到嘛。」 史記雖然沒有明說,但田蚡應該接著就回頭去跟漢武帝自行請罪了。 整個局勢,就在竇嬰不知道的情況下,完全傾向了田蚡。 竇嬰聽聞灌夫無法免罪,情急之下取出了漢景帝留給他的遺詔:「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 這叫做先帝御賜的尚方寶劍。 詔書呈到漢武帝那邊,哇靠,拿死去的老爸壓我? 尚書大人立刻查核,表示宮內沒有同文正副本,這封詔書,應該是偽造。 竇嬰還以為漢武帝收到景帝遺詔,正在重新審理。 過了許久,才知道灌夫一家早已行刑。 且漢武帝正在研究的,是該不該治他竇嬰的罪! 最終,竇嬰被判處棄市。 田蚡大獲全勝? 沒多久,田蚡就生病了,一直好不起來,只能請巫師來看。 漢武帝時期這套正流行。 一看之下,巫師說是竇嬰灌夫前來索命。 不久田蚡就病死了。 田蚡跟竇嬰到底在爭什麼? 其實我想,跟田蚡力主對外用兵很有關係。 簡單說,田蚡需要良將。 但竇嬰跟灌夫是在野的軍派大老。 從灌夫批評李廣等將就能明白,當時的漢朝軍派勢力是分裂的。 有趣的是,灌夫當時一開始沒有批評李廣喔。 李廣也是周亞夫派系出身的。 也就是說,周亞夫的死,很可能就是造成軍派分裂的開端。 說到底,竇嬰雖然失勢,但他不點頭,很多優秀的老將是會拒絕徵召的。 很顯然,李廣對於京城將領的號召力不夠。 灌夫認為皇帝派他去打匈奴,一定比李廣還行。 竇嬰到底是反戰派?還是單純的反田蚡?我們不得而知。 田蚡跟竇嬰的忠與奸,就好像三國東吳諸葛恪與孫峻。 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公評不能斷,正義不存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