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老董,你來啦】

2021/06/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家,稱為「諸子百家」。
有好多好多的聰明人。
建立了好多好多不同的學術派系。

到了漢武帝的年代,選擇了「獨尊儒術」,令儒家成為了之後兩千年最重要的主流思想。

在漢武帝之前,最主流的叫做黃老之術。
嚴格來說不是道家。

而是法道家。

諸子百家的思想,或有異同處。
道家關於人性天道的深入,很適合給其他人借鑒。

法中有道,儒中亦有道。

但關於治理國家,法家相對務實,儒家過於理想。
實務派的秦始皇,從戰爭中崛起的劉邦、劉恆,自然都會選擇比較有效率的法道。

而儒家則憑藉著第二專長:天子之禮制定,在秦朝跟漢初站穩了腳跟。
天子如果只是一個最忙碌的職務,或是無三小路用的吉祥物,誰想當天子呢?

儒家告訴你:天子就是這麼爽。

然而,除了禮官博士,劉邦呂后,文景之治的年代,儒家是沒什麼地位的。
錯有錯著,當時間來到景帝晚年,朝廷政治已經一片烏漆嘛黑。

景帝過世後,攝政的竇太后大手一揮:招募在野賢才!
在野學士,完全以儒家為大宗。
主要的老師就是儒家啊。

突然間,儒家學者大量的進入了大漢朝廷。

說竇太后尊崇黃老,所以跟這些儒者不對盤,太過去脈絡。
雙方的衝突,說簡單也很簡單。

太后皇帝雙元首制,是戰國首創,漢朝發揚。
儒家學者一登場就開始倡議古禮:「太后執政是古所未有,乃權宜之計,皇上應該要自作主張啊。」

漢武帝劉徹登基,雖不能擁有完整的決策權,但也畢竟不是小娃兒。
正是叛逆青春高中生的年紀。
上了大學……年齡啦,也還是不能自由飛。

你說,劉徹怎麼能不覺得:「儒家好有道理啊。」

小皇帝越是喜歡,老太后越是認為這些人妖言媚上。
找了些因頭,不但處死了幾個儒家公卿,更把他們所建立的議古明堂拆除,並且要求廢去這些人草創的天子VIP2法案。

但種子終究播下去了。

就像少帝跟呂后說過的:「妳會老去,我將強大。」
當然說出口真的有夠笨。

竇太后過世,漢武帝再次下令,徵召文學之士。
就這麼獲得了兩個儒家的重要人物:董仲舒與公孫弘。
儒家的重要人物:董仲舒與公孫弘。
公孫弘一般比較少認知,因為他一開始其實不太討漢武帝喜歡。
但對漢代士人而言,公孫弘是第一個儒家位極人臣,並且受封列侯的偶像級人物。

儒道的起點相同,都是古聖賢。
但雙方的解讀不同。

二十二歲的劉徹,先問董仲舒的就是他人生中的難題。
古聖賢都那麼好棒棒,為什麼仍有興衰更迭?為什麼天仍是要降下災厄?
除了敬拜鬼神之外,我到底還可以做什麼?

董仲舒的起手式就是:一切的答案,都在歷史之中。

國家的敗亡,天是會發出警告的。
收到警告之後,該怎麼做?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獲得判斷的能力。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仁義禮樂」。
即使古代的賢人離開了,他們留下的禮樂,仍能讓我們長久安寧。

所謂的禮樂,就是潛移默化,教化人心的「道」。

能夠成為帝王,原本就不是人力可及,而是天命所歸。
天命只會親近善良的,有道德的人,並且給予祥瑞的暗示。

戰國時代至今,國君不再以道德教化百姓,反用刑罰來控制臣民,面對衰亡也是必然的。

裁判喊停。
漢武帝當時其實應該是出考題給各個學士。
董仲舒傳當然就是收錄了董仲舒所寫的答案。

事實上,老董這篇文做得是又臭又長,百分之七十都在說一些虛無縹緲的幹話。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
「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不說你還以為是哪個道士在吹牛皮咧。

但萬變不離其宗,董仲舒反反覆覆,又拍馬屁又吹牛的,就是要跟漢武帝說同一件事。
「不要用刑罰來管理人民,要用禮樂道德來感化人民。」

漢武帝覺得這真是說的太對了。
他爸就廢死派的。

而你看他本人的考題就擺明了,劉徹對於「超自然力量」是很有興趣的。
董仲舒真的是一棍子打在蛇的七寸上啊。

漢武帝立刻寫聯絡簿。

說到勤勉,我真是第一名。
現在陰陽之氣錯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真的很難分辨。
我找了幾百個賢士,大家對於古代的解釋也各有不同。
先生您如果有什麼異術,請寫下來讓大家切磋研究,不要藏私,我才會爽。

董仲舒有什麼異術?
這真的懶得翻譯,說穿了就是:制禮、作樂、廣德、立學、取賢。

廣德是比較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春秋五霸的「攘夷」……天子自己當然不用尊王啦。
宣揚我大中華的「德」,廣布到各個未開化地區。上天就會認同你的功績。

這是漢武帝完全信之不疑的:父祖文景,不就是這點做得不夠好嗎?

董叔跟漢武帝來來去去對了很多,幹話也是爆炸多。
但其實要注意的是,這裡就已經暴露出,董仲舒的思想,本身就充滿了道家,甚至陰陽五行的部分。

儒家在當時並不是一個主流的學派,所以其中的學者必須多方涉獵?
對也不對。
因為原本在戰國時代之前,這些學術理論就是一體的。

主要的研究方向不外乎「歷史」跟「方術」。

董仲舒與漢武帝的「對文」,顯示出了他作為一個學者功底之深厚。

然而,他給漢武帝最終的建議便是: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罷黜百家」了。

優秀如斯的董仲舒,筆試考了一百分之後,就被派去江都當易國國相。
憑著他優秀的方術跟陰陽理論,董相國在江都可是呼風喚雨(物理),無往不利。
沒錯,除了政事管理,董仲舒最厲害的就是「祈雨術」。

後來,董仲舒被調為中大夫,在家裡收到一些宗廟的災難,準備寫個唬爛文給皇帝。
但文章被一個名叫主父偃的人偷走,先拿去給漢武帝。

武帝拿著這個未署名的文章給大臣學士們看,其中更有董仲舒的弟子在內。
弟子不知道此乃老師手筆,當下批評得一無是處。

漢武帝何等機靈,立刻明白過來:「董仲舒一脈,根本就是詐騙集團!」

原本打算統統處死,後來還是廢官了事。
董仲舒自此再也不敢寫任何關於災異的文章。

這個時候,寫書卡唬爛功力沒有董爺好的公孫弘,已經當上了大官。
公孫弘早就想修理董仲舒,便跟漢武帝推薦:「膠西王跋扈難以管制,我想只有董仲舒可以應付。」

弘老心裡算計的,要嘛你董仲舒頂撞膠西王,死定。
要嘛,你攔不住膠西王,哪天出了大事,你一樣死定。

還好,膠西王頗是敬重董爺,但董爺心裡雪亮,當了沒多久官,就自己稱病回家寫書。
後來漢武帝還是經常派人來諮詢這個國策顧問,只是他再也沒入過朝廷了。

這邊主要是《漢書》對於董仲舒的記錄。
《史記》的儒林列傳,並沒有寫得那麼詳細。

其中頗有奧妙之處。

作為漢武當代學者,雖然年紀較輕,司馬遷顯然沒有特別覺得,董仲舒是一個撼動歷史的大人物。
但東漢班固在尋找儒家暴起,諸子百家遭黜的史料時,找到了董仲舒跟漢武帝的對答。

老實說,如果真的一切都是董仲舒一個人的建議,而且漢武帝也都照做。
董仲舒完全沒有可能只在藩國當官。

偏偏事實是董仲舒完全沒有進過朝廷當官。

董仲舒提出的種種內容,對漢武帝有著莫大影響,是肯定的。
但他本人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大影響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想想……

漢武帝當時是考幾百個賢士,以儒家為主。
大家的想法建議不會完全相同,但必然有重合之處。

所謂「三人成虎」,如果很多人都講一樣的話,且朝廷主幹的黃老學者也不反對,那漢武帝採用的機會就較高。

發現了嗎?
漢武帝採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意見的機率,趨近於零。

事實上他也真的沒有這麼做。
在漢武大帝的生平實績上,不要說找到這樣的詔令,連相關的行為你都看不出來。

是誰給漢武帝加上這個「千古罪名」?
真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底又發生在什麼時候?

一切的答案,都在歷史之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24會員
805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