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天威-老董,你來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戰國時代,中國的哲學思想家,稱為「諸子百家」。
有好多好多的聰明人。
建立了好多好多不同的學術派系。

到了漢武帝的年代,選擇了「獨尊儒術」,令儒家成為了之後兩千年最重要的主流思想。

在漢武帝之前,最主流的叫做黃老之術。
嚴格來說不是道家。

而是法道家。

諸子百家的思想,或有異同處。
道家關於人性天道的深入,很適合給其他人借鑒。

法中有道,儒中亦有道。

但關於治理國家,法家相對務實,儒家過於理想。
實務派的秦始皇,從戰爭中崛起的劉邦、劉恆,自然都會選擇比較有效率的法道。

而儒家則憑藉著第二專長:天子之禮制定,在秦朝跟漢初站穩了腳跟。
天子如果只是一個最忙碌的職務,或是無三小路用的吉祥物,誰想當天子呢?

儒家告訴你:天子就是這麼爽。

然而,除了禮官博士,劉邦呂后,文景之治的年代,儒家是沒什麼地位的。
錯有錯著,當時間來到景帝晚年,朝廷政治已經一片烏漆嘛黑。

景帝過世後,攝政的竇太后大手一揮:招募在野賢才!
在野學士,完全以儒家為大宗。
主要的老師就是儒家啊。

突然間,儒家學者大量的進入了大漢朝廷。

說竇太后尊崇黃老,所以跟這些儒者不對盤,太過去脈絡。
雙方的衝突,說簡單也很簡單。

太后皇帝雙元首制,是戰國首創,漢朝發揚。
儒家學者一登場就開始倡議古禮:「太后執政是古所未有,乃權宜之計,皇上應該要自作主張啊。」

漢武帝劉徹登基,雖不能擁有完整的決策權,但也畢竟不是小娃兒。
正是叛逆青春高中生的年紀。
上了大學……年齡啦,也還是不能自由飛。

你說,劉徹怎麼能不覺得:「儒家好有道理啊。」

小皇帝越是喜歡,老太后越是認為這些人妖言媚上。
找了些因頭,不但處死了幾個儒家公卿,更把他們所建立的議古明堂拆除,並且要求廢去這些人草創的天子VIP2法案。

但種子終究播下去了。

就像少帝跟呂后說過的:「妳會老去,我將強大。」
當然說出口真的有夠笨。

竇太后過世,漢武帝再次下令,徵召文學之士。
就這麼獲得了兩個儒家的重要人物:董仲舒與公孫弘。
儒家的重要人物:董仲舒與公孫弘。
公孫弘一般比較少認知,因為他一開始其實不太討漢武帝喜歡。
但對漢代士人而言,公孫弘是第一個儒家位極人臣,並且受封列侯的偶像級人物。

儒道的起點相同,都是古聖賢。
但雙方的解讀不同。

二十二歲的劉徹,先問董仲舒的就是他人生中的難題。
古聖賢都那麼好棒棒,為什麼仍有興衰更迭?為什麼天仍是要降下災厄?
除了敬拜鬼神之外,我到底還可以做什麼?

董仲舒的起手式就是:一切的答案,都在歷史之中。

國家的敗亡,天是會發出警告的。
收到警告之後,該怎麼做?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獲得判斷的能力。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仁義禮樂」。
即使古代的賢人離開了,他們留下的禮樂,仍能讓我們長久安寧。

所謂的禮樂,就是潛移默化,教化人心的「道」。

能夠成為帝王,原本就不是人力可及,而是天命所歸。
天命只會親近善良的,有道德的人,並且給予祥瑞的暗示。

戰國時代至今,國君不再以道德教化百姓,反用刑罰來控制臣民,面對衰亡也是必然的。

裁判喊停。
漢武帝當時其實應該是出考題給各個學士。
董仲舒傳當然就是收錄了董仲舒所寫的答案。

事實上,老董這篇文做得是又臭又長,百分之七十都在說一些虛無縹緲的幹話。

「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
「一元之意,一者萬物之所從始也,元者辭之所謂大也。謂一為元者,視大始而欲正本也。」

不說你還以為是哪個道士在吹牛皮咧。

但萬變不離其宗,董仲舒反反覆覆,又拍馬屁又吹牛的,就是要跟漢武帝說同一件事。
「不要用刑罰來管理人民,要用禮樂道德來感化人民。」

漢武帝覺得這真是說的太對了。
他爸就廢死派的。

而你看他本人的考題就擺明了,劉徹對於「超自然力量」是很有興趣的。
董仲舒真的是一棍子打在蛇的七寸上啊。

漢武帝立刻寫聯絡簿。

說到勤勉,我真是第一名。
現在陰陽之氣錯亂,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真的很難分辨。
我找了幾百個賢士,大家對於古代的解釋也各有不同。
先生您如果有什麼異術,請寫下來讓大家切磋研究,不要藏私,我才會爽。

董仲舒有什麼異術?
這真的懶得翻譯,說穿了就是:制禮、作樂、廣德、立學、取賢。

廣德是比較好聽的說法,其實就是春秋五霸的「攘夷」……天子自己當然不用尊王啦。
宣揚我大中華的「德」,廣布到各個未開化地區。上天就會認同你的功績。

這是漢武帝完全信之不疑的:父祖文景,不就是這點做得不夠好嗎?

董叔跟漢武帝來來去去對了很多,幹話也是爆炸多。
但其實要注意的是,這裡就已經暴露出,董仲舒的思想,本身就充滿了道家,甚至陰陽五行的部分。

儒家在當時並不是一個主流的學派,所以其中的學者必須多方涉獵?
對也不對。
因為原本在戰國時代之前,這些學術理論就是一體的。

主要的研究方向不外乎「歷史」跟「方術」。

董仲舒與漢武帝的「對文」,顯示出了他作為一個學者功底之深厚。

然而,他給漢武帝最終的建議便是:
「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罷黜百家」了。

優秀如斯的董仲舒,筆試考了一百分之後,就被派去江都當易國國相。
憑著他優秀的方術跟陰陽理論,董相國在江都可是呼風喚雨(物理),無往不利。
沒錯,除了政事管理,董仲舒最厲害的就是「祈雨術」。

後來,董仲舒被調為中大夫,在家裡收到一些宗廟的災難,準備寫個唬爛文給皇帝。
但文章被一個名叫主父偃的人偷走,先拿去給漢武帝。

武帝拿著這個未署名的文章給大臣學士們看,其中更有董仲舒的弟子在內。
弟子不知道此乃老師手筆,當下批評得一無是處。

漢武帝何等機靈,立刻明白過來:「董仲舒一脈,根本就是詐騙集團!」

原本打算統統處死,後來還是廢官了事。
董仲舒自此再也不敢寫任何關於災異的文章。

這個時候,寫書卡唬爛功力沒有董爺好的公孫弘,已經當上了大官。
公孫弘早就想修理董仲舒,便跟漢武帝推薦:「膠西王跋扈難以管制,我想只有董仲舒可以應付。」

弘老心裡算計的,要嘛你董仲舒頂撞膠西王,死定。
要嘛,你攔不住膠西王,哪天出了大事,你一樣死定。

還好,膠西王頗是敬重董爺,但董爺心裡雪亮,當了沒多久官,就自己稱病回家寫書。
後來漢武帝還是經常派人來諮詢這個國策顧問,只是他再也沒入過朝廷了。

這邊主要是《漢書》對於董仲舒的記錄。
《史記》的儒林列傳,並沒有寫得那麼詳細。

其中頗有奧妙之處。

作為漢武當代學者,雖然年紀較輕,司馬遷顯然沒有特別覺得,董仲舒是一個撼動歷史的大人物。
但東漢班固在尋找儒家暴起,諸子百家遭黜的史料時,找到了董仲舒跟漢武帝的對答。

老實說,如果真的一切都是董仲舒一個人的建議,而且漢武帝也都照做。
董仲舒完全沒有可能只在藩國當官。

偏偏事實是董仲舒完全沒有進過朝廷當官。

董仲舒提出的種種內容,對漢武帝有著莫大影響,是肯定的。
但他本人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大影響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想想……

漢武帝當時是考幾百個賢士,以儒家為主。
大家的想法建議不會完全相同,但必然有重合之處。

所謂「三人成虎」,如果很多人都講一樣的話,且朝廷主幹的黃老學者也不反對,那漢武帝採用的機會就較高。

發現了嗎?
漢武帝採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意見的機率,趨近於零。

事實上他也真的沒有這麼做。
在漢武大帝的生平實績上,不要說找到這樣的詔令,連相關的行為你都看不出來。

是誰給漢武帝加上這個「千古罪名」?
真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到底又發生在什麼時候?

一切的答案,都在歷史之中。
此篇文章會顯示動態置底廣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57會員
910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漢景帝七年,廢栗太子,改立劉徹。 緊接著,漢景帝就跟爸爸一樣,進行了任期歸零的動作。 景帝在位期間,一共歸零了兩次。 第一次歸零,稱為景帝中年,第二次就是景帝後年了。 這個時候,漢朝的政治家們還沒有想到「年號」這件事。 但為什麼有改元的需求呢?
選定繼承人,是古代中國的大事。 更換繼承人,就很容易出事。 漢文帝信愛的大臣賈誼,有著作《賈子新書》中寫到: 「疾死置後,以嫡長子,如此則親戚相愛而兄弟不爭,此天下之至義也。」 也就是明定以嫡長子為當然繼承人,避免兄弟親戚爭奪。 這套理論當然不是賈誼發明的。
傳說中,漢朝初年的盛世,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原本是漢朝對抗匈奴第一線的代王。 在軍事叛亂中崛起登基,憑藉著自己跟核心謀臣與各地藩王跟朝廷老臣鬥爭。 不但完成了朝廷的中央集權,更廣布恩澤溫養百姓。 不論在政治面還是政治面,漢文帝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但他的人生並非完全沒有缺憾
七國之亂將起,周亞夫推薦了漢景帝三路平叛之策。 唯獨缺少了能夠坐鎮滎陽,保衛關中的重要將軍。 由於七國之亂跟二十年前的齊王之亂一樣,是劉氏宗室的叛亂。 這個時候,能夠信賴的,絕對不是劉姓宗親。 大臣們更是各懷鬼胎,要如何能夠找出三支忠心耿耿的平叛大軍?
西漢初年,號稱規模最大的內亂,就是漢景帝三年的七國之亂。 不只是近代,事實上,每個朝代最害怕的,就是內亂。 藩國內亂造成最大最危險的局面,就是七國。 不是這七國,是戰國七雄。 相對來說,七國之亂是一個扼殺「戰國時代」於搖籃中的美好案例。
七國之亂,以吳為首。 跟其他原本在楚漢相爭中大鳴大放的諸侯國不同,一開始吳國並不存在。 吳這個地方,原本只是項羽的楚國一部分。 後歸於韓信。 但韓信當了沒多久楚王,就被劉邦抓走了。 在這個楚漢相爭結束還沒多久的時候,劉邦哪敢把王國分封給自己那些十歲都未滿的兒子們?
漢景帝七年,廢栗太子,改立劉徹。 緊接著,漢景帝就跟爸爸一樣,進行了任期歸零的動作。 景帝在位期間,一共歸零了兩次。 第一次歸零,稱為景帝中年,第二次就是景帝後年了。 這個時候,漢朝的政治家們還沒有想到「年號」這件事。 但為什麼有改元的需求呢?
選定繼承人,是古代中國的大事。 更換繼承人,就很容易出事。 漢文帝信愛的大臣賈誼,有著作《賈子新書》中寫到: 「疾死置後,以嫡長子,如此則親戚相愛而兄弟不爭,此天下之至義也。」 也就是明定以嫡長子為當然繼承人,避免兄弟親戚爭奪。 這套理論當然不是賈誼發明的。
傳說中,漢朝初年的盛世,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原本是漢朝對抗匈奴第一線的代王。 在軍事叛亂中崛起登基,憑藉著自己跟核心謀臣與各地藩王跟朝廷老臣鬥爭。 不但完成了朝廷的中央集權,更廣布恩澤溫養百姓。 不論在政治面還是政治面,漢文帝都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但他的人生並非完全沒有缺憾
七國之亂將起,周亞夫推薦了漢景帝三路平叛之策。 唯獨缺少了能夠坐鎮滎陽,保衛關中的重要將軍。 由於七國之亂跟二十年前的齊王之亂一樣,是劉氏宗室的叛亂。 這個時候,能夠信賴的,絕對不是劉姓宗親。 大臣們更是各懷鬼胎,要如何能夠找出三支忠心耿耿的平叛大軍?
西漢初年,號稱規模最大的內亂,就是漢景帝三年的七國之亂。 不只是近代,事實上,每個朝代最害怕的,就是內亂。 藩國內亂造成最大最危險的局面,就是七國。 不是這七國,是戰國七雄。 相對來說,七國之亂是一個扼殺「戰國時代」於搖籃中的美好案例。
七國之亂,以吳為首。 跟其他原本在楚漢相爭中大鳴大放的諸侯國不同,一開始吳國並不存在。 吳這個地方,原本只是項羽的楚國一部分。 後歸於韓信。 但韓信當了沒多久楚王,就被劉邦抓走了。 在這個楚漢相爭結束還沒多久的時候,劉邦哪敢把王國分封給自己那些十歲都未滿的兒子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唐太宗曾說:「小人最聰明,也最識時務,他們發覺他們那一套在這個環境中行不通時,必然會改玄易轍。」 以小搏大 東亞政治史上的第一英主,時至今日,在日本人心目中尚無人可與比擬的偉大政治領袖就是中國大唐貞觀之治的帝
Thumbnail
公元192年四月,初,獻帝大病初癒,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呂布派同郡心腹騎都尉李肅與殺手泰誼、陳衛等十餘人穿著衛士服守在北掖門等著董卓。 董卓剛出門,馬就驚了,把太師扔泥裡面了。 太師只好回家換衣服,進屋後他媳婦勸他別去了,不是啥好兆頭,董卓表示我得去,但長了個心眼,衣服里穿上了盔甲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早上,在公園散步。 邊散步邊胡思亂想。 突然想起很久以前讀過的一篇文章“深慮論”。 正好今天到公園散步,帶著手機。 就用手機,上網查一下,很容易就查到這篇文章。 現在有手機,查詢資料真方便。 這篇文章作者是明代的方孝孺,是他早年的文章。 在明太祖洪武七年(西元1374年)寫的。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先秦時代 (春秋、戰國) 九流十家之代表人物: 1、儒家—孔丘、孟軻、荀況。 2、道家— 李耳 (老子) 。 楊朱。 列禦寇 (列子,愚公移山之作者) 。 莊周 (莊子) 。 3、「名」家 (辯論) — 惠施 (學富五車) 。
「養敵人作自己樁腳」這種事,雖然能作,而且不得不作、非作不可,但是,又豈能播之於口? 唐太宗曾說:「小人最聰明,也最識時務,他們發覺他們那一套在這個環境中行不通時,必然會改玄易轍。」 以小搏大 東亞政治史上的第一英主,時至今日,在日本人心目中尚無人可與比擬的偉大政治領袖就是中國大唐貞觀之治的帝
Thumbnail
公元192年四月,初,獻帝大病初癒,百官在未央宮集合恭祝天子龍體安康,呂布派同郡心腹騎都尉李肅與殺手泰誼、陳衛等十餘人穿著衛士服守在北掖門等著董卓。 董卓剛出門,馬就驚了,把太師扔泥裡面了。 太師只好回家換衣服,進屋後他媳婦勸他別去了,不是啥好兆頭,董卓表示我得去,但長了個心眼,衣服里穿上了盔甲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那位和隗囂擦身而過的人,叫做竇融,扶風平陵豪族。 竇融來頭很大,七世祖竇廣國是文帝妻大名鼎鼎黃老培訓班校長的竇太后之弟,封章武侯。 竇融家世代為官,到了王莽攝政的時候,竇家成功轉舵擁抱新時代。 竇融在不換思想就換人的新組織中,旗幟鮮明,立場堅定,擁護聖人領導,然後作為強弩將軍司馬,東擊反莽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