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仰仗佛誕光環.探討世間唯苦的定義

    ●動盪世局逼迫熱惱
    中國大陸武漢傳出新冠肺炎病毒傳染疫情,經由旅遊媒介,擴大傳染疾疫,截至三月二十三日止《法新社》的全球疫情報導說: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總數已突破三十萬例,超過半數在歐洲,準十五萬二千例,義大利有五萬三千多例,是歐洲病例最多的國家,亞洲則有九萬六千多例。全球至少一百六十九國有確診病例,近一萬三千人病故,其中歐洲有七千八百多人,亞洲有三千四百多人病故。相隔僅一周,截至三月三十日止,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統計:全球至少有三萬一千八百八十二人死亡,六十八萬一千七百零六人確診,但也有十四萬五千六百九十六人康復。西班牙和英國廿八日都創下單日死亡人數新高。
    這份統計,疫情相較於一周前的數字,全球確診人數與死亡人數,讓人觸目驚心的翻倍飊升,這是多可怕的數據啊!
    到目前世界各國還是在惶恐疫情延燒,戰戰兢兢在防疫的戰役中防守,深深的讓人感受到「諸行無常」的動盪世局,給人們帶來了一種逼迫熱惱的痛苦!所以面對「諸行無常」的動盪世局,人們有必要從這種逼迫熱惱的現象,去認知「世間唯苦」的真諦。
    五月九日原定是普門嘉委會要舉辦佛誕慶典活動的日子,有鑑於佛誕典故以「七步成蓮」法喻故事,彰顯「唯我獨尊」超越逼迫熱惱的品質,所以在佛誕的慶祝氛圍時,我想再次仰仗佛誕光環,撰文呈獻佛誕獻禮,從佛法的觀點,以人們的身心問題,探討「世間唯苦」的定義,讓人們認知「世間唯苦」的佛法真諦,懂得出離逼迫熱惱的塵緣驅使,發揮「一心清明、淡然無欲」的「悟覺」修養,綻現「唯我獨尊」的品格。

    ●剖析身心痛苦現象
    人們的身心痛苦,有一些問題,都不是生活上的福樂可以彌補得了的。先從身體的生理痛苦來看,凡是有生命體,就會有「生、老、病、死」的生理變化的痛苦。
    在佛經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生、老、病、死」這四個字,可是我們在生活中,卻又很少發覺這四種現象,如影隨形的跟在自己身上,總是要在這四苦的逼迫下,才會驚覺到「生、老、病、死」的生理痛苦,是一輩子如影隨形的跟在身上的事實。
    其實我們從呱呱呱墜地的時候,就開始在承受生理變化的痛苦了,只是童年生機旺盛,不覺得生理變化的痛苦,長大之後,漸漸的就會感覺到生理不調的種種痛苦,尤其上了年紀,老化的生理苦,更有深刻的感受,這還不算是苦,如果老病相煎,想求生不得、想要求死也不能,這種生理病苦,才是苦不堪言的痛苦。
    另外精神不安的心理痛苦,佛法稱它為「心苦」,心理的苦有什麼現象呢?把它歸納起來,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三種。「求不得苦」是從愛憎的執著心理產生出來的,這是在感情與物質的得失上,常常會出現的現象。
    「愛別離」與「怨憎會」,則是兩個完全相反的情境所引發的心苦,一個是從「愛」引生的痛苦,一個是由「怨」引生的痛苦,這兩種苦,都是從人際接觸所帶出來的苦惱。
    上述身心上的苦,生理上的身苦,每個人的感受,大致應該是一樣的。精神上的心苦,就有差別了,有的人比較會去追求感情與物質的享受,有的人則比較大而化之,所以感情與物質生活所引發的心苦,常因人而異。不過以一般凡夫的身心情境來講,在「色身苦」與「心理苦」和合的「色」與「受、想、行、識」的「心」,相互緣起的五蘊交會過程中,是會出現「五蘊熾盛」的逼迫熱惱痛苦的。
    苦與樂是相對緣生的情境,當我們還年輕的時候,當我們無病健康的時候,那種生龍活虎的生活魄力,也是有帶給人很快樂的生活情境,為什麼一定要說「世間唯苦」?
    我們一家人一直是恩愛共住、幸福美滿、為什麼一定要說人間有愛別離苦呢?我現在擁有的都很好,也沒有什麼缺乏,為什麼一定要說人的生活有求不得苦呢?
    所以從苦與樂的對待情境的角度來說,要以苦惱的這一面,為世間的林林總總下一個定論,說「世間唯苦」,有的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從前面提到的那些不是生活福樂可以彌補得了的身心諸苦,我們可以歸納出一種「逼迫性、熱惱性」的痛苦,因為世間諸苦含有「逼迫、熱惱」的性質,因此佛法特別將苦諦的意義,下一個定義,說苦的內涵,就是:逼迫性的、熱惱性的。

    ●探討逼迫熱惱現象
    下面我從「物質、心理、生命」這三方面的生活感受來探討「世間苦」的逼迫熱惱現象。
    「物質方面」給人的逼迫熱惱,是從事物的永不安定產生的。佛法說「諸行無常」,提示我們隨因緣的轉變,世間萬事萬物的流動、轉換、變化,都會讓人產生逼迫熱惱的壓力,因心念的需求,會在因緣變化中,產生執物流轉的逼迫熱惱不安情緒。譬如:當你肚子很餓的時候,給你一顆饅頭那是美味的,但當你吃了五顆饅頭之後,你就會食不知味;一個窮人用幾百元就能得到的快樂,等他有錢之後,可能要花幾萬元,甚至幾十萬才能得到同等的快樂。所以就是現在給你擁有百分百的美滿,轉換一個因緣,這百分百的美滿,可能也會給你帶來逼迫熱惱的缺憾。可見一切物質的享用,隨因緣的變化,心念的需求,是沒辦法永遠保持一個固定狀態的,隨時都在因緣的變化中轉變現象,若趕不上事物的變化,事物的波動,就會讓人在執物流轉中,產生逼迫熱惱的不安情緒。因知,事物的需求,帶給人的感受是會有逼迫性、熱惱性的痛苦。
    「心理方面」給人的逼迫熱惱,是從欲望的永無止盡產生的。每個人的財富地位都有高低之分,但對快樂和幸福的追求心態並沒高低之別,只是有錢人追求快樂和幸福的需求比較複雜,窮人追求快樂和幸福的需求比較單純,但是人們追求快樂和幸福的心理,不管是有錢人家或貧窮人家,在情欲上與物欲上的需求,都是永不滿足的心態,因此欲望就像填不滿的無底深淵,使我們在情欲上、物欲上,發生難以克制的欲求衝動,人心一旦被欲望的愛結所繫縛,永無止盡的欲求,就會給人帶來逼迫性、熱惱性的生活壓力。
    「生命方面」給人的逼迫熱惱,是從個體生命的老化現象產生的。每個人都希望個體的生命現象是永恆的,可是任何個體的存在,都會隨生理的變化因緣,產生一期接一期的階段性老化現象,而且每一老化的階段期,生理的「生、住、異、滅」變化過程都不是恆久性的,所以生命從兒童期的階段到老年期的階段,在每一期「生、住、異、滅」的生理老化變化遷流中,所出現的「生、老、病、死」現象,就會讓追求永恆生命的人們帶來逼迫性、熱惱性的痛苦。

    ●世間唯苦定義角度
    從以上這三方面的分析,就能看到在「諸行無常」的變化中,有「逼迫性、熱惱性」的定律,所以佛法為世間的林林總總下個定論,說「世間唯苦」,這個苦諦的角度,不是針對「對待性」的苦樂現象所下的定義,是針對「諸行無常」的「逼迫熱惱」所下的定義。這樣的觀念,對貪享世樂的凡夫來說,是領會不來也領會不到的問題,所以凡夫一生即使歷盡滄桑,也領悟不出「諸行無常」的逼迫熱惱,還是在無常中捕捉短暫的世樂,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來生比今生更好,沒有想要出離逼迫熱惱的痛苦。雖然凡夫好像感受不出「諸行無常」的逼迫熱惱,這種現象並不代表凡夫在生活中沒有經歷過無常的逼迫熱惱痛苦,在生滅因緣中,凡夫因貪染世樂,欲望的衝動,自然就會在二邊對待情境的愛憎執情中,產生繫縛牽制的業行,由不得自己的跟著業力牽扯團團打轉,即使有世樂的一面,終究還是擺脫不了逼迫熱惱的生活壓力!

    ●共勉清明無欲修養
    《菜根談》一書中有一則菜根談提示說:『人生只為「欲」字所累,便如馬、如牛,聽人羈絡;為鷹、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心清明,淡然無欲,天地也不能轉動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況一切區區事乎?』
    這則菜根談是說:『人的一生只是受到一個「欲」字所拖累,就如同汗牛汗馬一般被人束縛驅使勞役;就被當獵鷹獵犬任人鞭笞驅使追逐獵物。如果能一心清淨明志,淡泊無所欲求,天地雖大也不能動轉我起貪求意念,鬼神雖靈也不能使喚我去追逐名利,何況是所有的小小事情呢?』
    「世間唯苦」這個苦諦的「逼迫熱惱」定義,是「聖者」以豁然了達的智慧眼光,從「諸行無常」透視出來的定律,佛誕典故以「七步成蓮」法喻故事,彰顯「唯我獨尊」超越逼迫熱惱的品格,就是要教化眾生修學這則菜根談所提示的「一心清明、淡然無欲」的「悟覺」修養,有這種超然的「悟覺能力」才能出離逼迫熱惱的塵緣驅使。
    願以上舉這則菜根談所提示的修養,與人們共勉發揮「一心清明、淡然無欲」的「悟覺」修養,綻現「唯我獨尊」的超越品格。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