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未細想母親也曾是少女,曾是那個明明很愛上學念書卻為生活所囿,先是為了耕作農忙而草草自學校畢業,不做田後也不敢奢想著收拾書卷返校讀冊,一腳踏入工廠當女工,成了別人口中一輩子的藍領階級,就像被擺進櫥櫃裡比較不顯眼的那一層,成為雜物般的存在。
我從來都沒有見過母親的父母,幾乎忘了她也曾是誰的孩子。
若必須選擇和一個人共度餘生,「母親」或許會是不少人心中倒數前幾名。對於給予我們生命、養育我們長大成人的存在,不論教育或各種宗教,都告訴我們應該心存感激,但事實上我們對母親的情感,卻往往是愛恨交織。包含對於母親的不完美,或是自己無法達到對「孝順」的期待,夾雜著憤怒、矛盾、愧疚等情緒,讓大多數人難以正視自己對母親的情感,然而這樣無解的倫理難題,讓這樣的關係終將往下綿延。
作為一本以親情為主題的作品,《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的特別之處,在於正視了自己與母親間,那些「房間裡的大象」。因為自身無法就學,轉而投注在子女的教育期待;明白彼此的心意,卻無法明說、解決問題的困境;或是在各種言語溝通中的拔河,比起「傳說中」母慈子孝的幻想家庭,這些反而更加接近實際的人生。
從對母親的「考古」開始 破除「完美家庭」迷思
如同書名,作者在書中對於母親的過去,也多有描述,藉由這些「考古」的過程,他剖析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隱隱當中似乎也出現與母親和解的可能。相較於「藍領階級」一詞,母親也曾經年輕過,讀過張愛玲、學過吉他,藉由母親人生的層次開始出現,也逐漸與作者產生更多意想不到的共同點。
我曾經把別人推下樓梯。
(中略)
發出哀號的,是我的母親。
就整體而言,《我媽媽做小姐的時陣是文藝少女》的三個大章節中,前兩章節的情感較為豐富,最後一章節則相對日常、平靜,並摻雜了更多除了母親與自己外的其他生活。而在整本書中,作者意外將母親推落樓梯的段落,是筆者最有感觸的。
在成長過程中,我們都曾經因為貪玩,甚至是無意識間,對於親人造成後來無可彌補的傷害,而記憶這樣的事件本身,同時也會成為心中的陰影,甚至進化成未來溝通的阻礙。對於筆者而言,書寫這樣的事件彷彿是一種贖罪,但對象不(僅)是受害者,同時也包含著當時不知所措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