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書|如何與母親和平相處?《希望媽媽也能好好愛自己》一本母女相處說明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沒有聽我媽喊「累」過。

作為一個家族的長女,嫁給了另外一個家族的長子,我是直到長的足夠大,大到夠明白親戚間的閒聊與耳語時,才知道媽媽一路累積的壓力有多少。

但從小對她的印象只有強勢,因為她老是河東獅吼,那麼的神彩奕奕又八面玲瓏,凡事親力親為。而管教我們的方式也沒在客氣,課業要出類拔萃、才藝要學夠多、身為女兒還要足夠貼心與幫忙家事。(居然從小就被內建這樣的價值觀)當我們耍任性時棍子直接揮下來,只丟下一句:「姊姊要做好榜樣。」我當時內心只有滿滿不平衡。

這樣說一就是一的管教方式,讓我習慣媽媽說什麼就是什麼,好多的話語想問,最後想想又還是算了,從沒有說過愛,因為講出來彆扭。有一次的母親節媽媽左等右等,終於忍不住暗示:「今天沒有什麼表示嗎?」我只傻回:「喔~時機還沒到。」(因為我想要晚上吃大餐時再送禮)只見母親一言不發的失望離去。

就在我媽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跟我說「她累了」的時候,我卻早已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想問的話與想說的愛,都只變成表面的一句「一切都會好的」, 卻沒有好好跟她聊內心真正的感受。現在想來還是會被自己氣到。

我錯過了好多好多。


所以當我看見韓國作家張海珠所著的《希望媽媽也能好好愛自己》時,在有夠簡單的對話與時而夾雜矛盾的情感中我深有共鳴,想要好好溝通卻又不想被傳統觀念束縛,甚至作者那種能跟媽媽幾乎沒大沒小的吵架話語,我都心生羨慕。

raw-image


從沒有思想的服從、一昧地想要抱怨媽媽,到現在知道有不少家庭的母女相處是如朋友般,才真正理解到,家庭不需要一個固定樣板,找到適合自己的家庭關係才是常態。
對我來說這本像是一個打開母女關係的相處說明書,方法百百種,對某些與媽媽相處融洽的人而言,這本書名看似有些雞湯,但此書也無意要將母女關係塑造成一種固定的樣子,反倒是從了解媽媽過往的人生、辛苦、傷痛裡,重新理解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最後才有了「母親」這個標籤。

這本要是還能給我媽看,最希望藉此提醒她:不要以為成為媽媽後就只能容忍或無所不能。


◠◡◠◡◠◡◠以下全文同步於【女人迷】刊登◡◠◡◠◡◠◡◠

看見媽媽的角色重擔,解脫自我束縛!

在我的印象中,媽媽就已經是「媽媽」,是那個有求必應,兵來媽會擋,時間到了桌上自動出現一桌好菜的魔法師,然而,長大後才逐漸明白,這些事情,有哪些是出於母親意願?

甚至,她想要的也不只有「媽媽」這個標籤?


妳我的家庭日常

閱讀韓國作家張海珠所著《希望媽媽也能好好愛自己》屢屢讓我想起那深受傳統教義束縛的母親,重新站在她的角度回想她是怎麼成為、又成為一個怎樣的母親?也不該以理所當然的形象,希望她將這個身分視為人生終點。

作者以四個主題來詮釋自己的心理變化,從認真看待媽媽已然變老的面孔開始,曾下定決心「絕對不要活成媽媽那個樣子」;到理解她一路走來的感情狀態,明白愛是需要時間與共同經歷的。

講到母親的難言之隱,是她有時候只想找人抱怨而不是聽女兒給的建議;直到誠實說出自己的矛盾,其實是理想化了母親的角色,忘記她也是一個人;至最後大聲承認「直到世界末日,我都要當媽媽的女兒」。

每段篇幅雖短卻也直白易懂,但不是順順漸入佳境的腳本,而是透過一次次的觀察與母親對話,中間抱怨有時;吵鬧有時,更有反覆上演的無言戲碼,但這不也是妳我的家庭日常?

每篇短文末尾都說出自己的真心話,更像是我們家以前愛在心裡口難開,用碎念來代替愛,有時只能透過文字來傳達情意的相處模式。

raw-image

前幾日拜訪朋友,她跟母親的相處在我看來像是沒大沒小,但她們母女倆拌嘴完又能很有默契的分工合作。朋友吃飽飯理所當然地把碗丟著,去幫媽媽處理無法看懂細節的動腦工作,而媽媽也不念著怎麼都不幫忙做家事,心甘情願地打掃收拾,那些要思考的事情就兩手一攤。

這種互補又像夥伴的關係,讓從小習慣必須跟媽媽共進退相處模式的我,感到嘖嘖稱奇,但也是長大後才真正理解到,家庭不需要一個固定樣板,找到適合自己的家庭關係才是常態。

raw-image
「盼妳不再因過去的母親都是如此、周遭的母親都這樣度日,就認為自己也應該要一樣,或者因為這些觀念而畫地自限、作繭自縛。」

雖然說這句話是女兒的肺腑箴言,但會不會連本人也不自覺落入無意識,讓媽媽成為束縛自己的人?

書中有一段是媽媽好不容易從鄉下來到首爾拜訪女兒,依然不改本性的打掃、煮飯、洗碗,又把最好的東西獻給外婆,在旁邊冷眼看待的女兒忍不住爆發,怪這樣的媽媽難怪一天到晚喊腰疼。

母親聽完後直接回了一句:「妳問我為什麼要做這些事?那我問妳,如果我不做,誰做?妳會做嗎?」

登愣!原來自己也成為了讓母親停不下來的幫兇,作者這才老實說出自己的不捨,還有責怪的背後,其實是想問母親是否真的對送出喜愛之物而感到無所謂,同時希望媽媽將好的先留給自己,再照顧其他人。

raw-image

女兒的矛盾讓自己成為無法將心比心的壞人,但母親的矛盾在於她想用行動表達愛卻無法傳達。

關於「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條難唸的叫「母女關係」。那種妳應當要理解母親辛苦、女兒應該要在長大後共同分擔家務,學好怎麼照顧人,畢竟人家不常說母女連心嗎?

有時立場不同的平行線仍需要藉由不斷的溝通與適合自己的家庭分工,來避免無意識的一代傳一代,復刻辛苦的輪迴。如果我們能嘗試說出自己內心真正的不捨,表明自己的長處與短處時畫好自己的界線,或許也能慢慢地坦然接受相處時的矛盾。

媽媽,妳不用做這些事情,妳依舊是我的母親。

而我們也知道,當遇到什麼疲憊挫折,還有一個地方可以無條件依靠。

raw-image

好想跟媽媽說:

當中最觸動我又讓我忍不住莞爾的,是在母女又吵架時,母親熙婷女士對海珠喊出的:「妳以為只有妳是千金大小姐嗎?只有妳有媽媽嗎?我也是人家的掌上明珠好嗎!」

正因為從小看父母就是自己世界的全部,以為媽媽這個身分就是終點,卻忽視人家是怎麼過來的,她先是一個人,接下來才是母親。

熙婷女士的大喊是在告誡女兒不要太超過,但也讓我想起當時受委屈,卻不想在女兒面前展現脆弱的媽媽,換我拍拍她,輕輕地提醒她,不要以為成為媽媽後就只能選擇獨自容忍或無所不能。


「我只想著設定一個名為母女的關係框架,再按照自己夢想的方式,肆意將母親套入其中。諷刺的是,我從未將母親純粹想成是一個人、一個女人,以及與我截然不同的個體,卻一直引頸期盼她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尊重我、對待我,與此同時,又不斷地拿她和其他媽媽來做比較」

或許以上的分享都讓人覺得當女兒好難,當媽更難,但若已有這樣的認知與正視,如何先照顧好自己免去父母煩憂,同時學習彼此尊重;父母如何學習做出不同選擇,停止攬上約定俗成的責任,接下來要怎麼表達,或許就不會那麼的難。

一如直白的書名《希望媽媽也能好好愛自己》,作者張海珠無意要說出什麼大道理,但在淺白幾乎可說是個人經驗的分享中,希望帶出的,不外乎是引起我們行動。打通電話,甚至直接出現在家門口說聲:「媽,妳今天過得如何?」

這是一封獻給媽媽的情書,也獻給愛在心裡口難開的家族女兒。

raw-image

更多的互動:畫說有一天IG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畫說有一天|閱讀.文學.你我的故事
122會員
121內容數
紀錄最近看完,且好希望讓你們也知道的書。
2025/02/28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Thumbnail
2025/02/28
提到社會底層人物,或許第一印象是悲慘和壓抑?其實不然。史坦貝克所描寫的小人物,就如同你我一般的普通人,有日常的期待、未竟的目標、野心勃勃的計畫,甚至是一些微不足道但能滿足自我的快樂。這些人生百態,經由史坦貝克敏銳的觀察與靈動的筆觸,用同理心、偶爾幽默詼諧的方式呈現,讓這些角色鮮活立體,直抵人心。
Thumbnail
2025/02/16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Thumbnail
2025/02/16
閱讀這本與品嚐美食的過程令我快樂,但同時又能在其中看見過去殖民地歷史,當中臺灣人一直存在卻又必須壓抑的自我認同,是在看起來愉悅的劇情中,不可忽視也糾結複雜的情感。
Thumbnail
2025/02/08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Thumbnail
2025/02/08
悲傷不是一個該「解決」問題,也不會因為失去了誰而可以被比較。大家常說時間久了要記得放下,但經歷過的人明白,放下並不是淡忘,而是心裡仍有一塊他的位置,換個方式活著,在你想到的時候,仍能伴你一起往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也對媽媽發火了》是韓國作家張海珠以自身經驗剖析與探討母女關係的書籍。試讀部份雖然不多,卻已能從中看出作者在梳理母女關係時的心境轉折。一開始,作者以『我』為主體,闡述自己為家庭盡心盡力付出,卻總是無法得到母親的認可、安慰與鼓勵,長期累積的氣餒與心累逐漸轉變為怨懟。
Thumbnail
《今天也對媽媽發火了》是韓國作家張海珠以自身經驗剖析與探討母女關係的書籍。試讀部份雖然不多,卻已能從中看出作者在梳理母女關係時的心境轉折。一開始,作者以『我』為主體,闡述自己為家庭盡心盡力付出,卻總是無法得到母親的認可、安慰與鼓勵,長期累積的氣餒與心累逐漸轉變為怨懟。
Thumbnail
作者是擁有十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的心理師,書中分享許多令人揪心的母女之間的相處個案,她想藉由這些案例分享,幫助世界上的媽媽和女兒們,修補那些看似微小,卻又隱隱刺痛的裂痕。誠如作者在書中最後所說的,願這本書能夠成為鬆軟的棉被,輕輕地擁抱著世上所有媽媽和女兒的感性,讓母親與女兒之間的相處,能夠有更多的理解
Thumbnail
作者是擁有十年以上專業諮商經驗的心理師,書中分享許多令人揪心的母女之間的相處個案,她想藉由這些案例分享,幫助世界上的媽媽和女兒們,修補那些看似微小,卻又隱隱刺痛的裂痕。誠如作者在書中最後所說的,願這本書能夠成為鬆軟的棉被,輕輕地擁抱著世上所有媽媽和女兒的感性,讓母親與女兒之間的相處,能夠有更多的理解
Thumbnail
身為一個擁有女兒的母親,我能深刻感受到同為女性的共感能力,時常我心裡想講的話都能被女兒精準完整說出,在我疲累的時候也總能貼心地表達感謝與安慰,這不僅是母女連心的證明,更是身為女人獨有的纖細敏感。 然而,母親與女兒終究是獨立的個體,在女兒年齡增長及生活經驗拓展之後,母女之間對於許多事物的看法不再相同,
Thumbnail
身為一個擁有女兒的母親,我能深刻感受到同為女性的共感能力,時常我心裡想講的話都能被女兒精準完整說出,在我疲累的時候也總能貼心地表達感謝與安慰,這不僅是母女連心的證明,更是身為女人獨有的纖細敏感。 然而,母親與女兒終究是獨立的個體,在女兒年齡增長及生活經驗拓展之後,母女之間對於許多事物的看法不再相同,
Thumbnail
母親說:「我要做到眼睛閉上的那一天。」 每當身為兒女的我們跟母親勸說許多事情可以放手不需要做,她總是說沒辦法不做,即便再怎麼訴說自己的辛勞,仍然停止不了她為兒女及孫子付出的心意。 有時候我們會又氣又急地說:「那是妳自己要做的,沒有人逼妳啊!」 母親聽了這番話也只能沈默不語,彷彿知道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Thumbnail
母親說:「我要做到眼睛閉上的那一天。」 每當身為兒女的我們跟母親勸說許多事情可以放手不需要做,她總是說沒辦法不做,即便再怎麼訴說自己的辛勞,仍然停止不了她為兒女及孫子付出的心意。 有時候我們會又氣又急地說:「那是妳自己要做的,沒有人逼妳啊!」 母親聽了這番話也只能沈默不語,彷彿知道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
Thumbnail
閱讀韓國作家張海珠所著《希望媽媽也能好好愛自己》屢屢讓我想起那深受傳統教義束縛的母親,重新站在她的角度回想她是怎麼成為、又成為一個怎樣的母親?也不該以理所當然的形象,希望她將這個身分視為人生終點。
Thumbnail
閱讀韓國作家張海珠所著《希望媽媽也能好好愛自己》屢屢讓我想起那深受傳統教義束縛的母親,重新站在她的角度回想她是怎麼成為、又成為一個怎樣的母親?也不該以理所當然的形象,希望她將這個身分視為人生終點。
Thumbnail
「我長大後,絕對不要成為像我爸媽那樣的人!」 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受過傷害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不想要成為像爸媽一樣的人,不想要複製原生家庭的悲劇。渴望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後,能夠獲得不一樣的改變,讓自己的人生有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 現在想來,更是由衷地佩服母親。
Thumbnail
「我長大後,絕對不要成為像我爸媽那樣的人!」 童年時期在原生家庭受過傷害的人,或多或少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念頭,不想要成為像爸媽一樣的人,不想要複製原生家庭的悲劇。渴望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後,能夠獲得不一樣的改變,讓自己的人生有重新再來一次的機會。 現在想來,更是由衷地佩服母親。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Thumbnail
內在對自己很多批判不滿,對自己很多要求,投射於外,是難以善待他人的,但是多數的人,不會知道被頭腦記憶控制的自己,原來如此黑暗,原來擁有陰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