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曾經令西方世界驚豔的非洲貝南銅像,終於要回故鄉了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黃銅脫蠟鑄造的太后頭像,是幾乎與真人大小一樣的自然主義作品。 來源: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今年 3月,澳洲國立大學(ANU)研究所課堂中,小女兒的博物館學教授提到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博物館(RISD Museum)正在洽詢合作對象與管道,因為館方計畫把貝南銅像(Benin Bronzes)歸還給西非洲的奈及利亞。
課堂中,同學們聽得一頭霧水,羅德島設計學院(RISD)?貝南銅像?
小女兒對羅德島不陌生,因為姊姊曾在那裡當過交換生,我們也因此造訪過知名的羅德島設計學院和蒐藏豐富的博物館,只是當時未特別留意館藏中的貝南銅像。課後她與我分享當下的困惑:她知道貝南銅像,也知道貝南(亦翻為貝寧)這個非洲國家,卻不知道原來貝南王國(亦翻為貝寧王國) 並不是現今的貝南,而是位於我和先生目前所居住的奈及利亞。
貝南王國(Kingdom of Benin,1180-1897)座落在現今奈及利亞西南邊埃多州(Edo State)境內,尼日河三角洲的西端,距離西非第一大城拉哥斯 300公里。歷史上,她是西非最古老與最發達的王國之一,當時首都是貝南城(Benin City)。而現今的貝南共和國(Benin Republic)雖也位於西非洲,但緊鄰奈及利亞、尼日、布吉納法索和多哥等四國,南邊則銜接大西洋。
今年 4月,德國文化部長莫妮卡.格魯特斯(Monika Grütters)正式宣布,將於明年 2022年,歸還一定數量的貝南銅像給奈及利亞。德國成為第一個明確訂出歸還殖民時期掠奪藝術文物時程的西方國家。
歐洲近期對於該如何面對與處理殖民時期從非洲掠奪而來的藝術品,有著持續不斷的討論聲浪。2018年,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就曾信誓旦旦表示,將於未來 5年內短暫出借或永久歸還非洲的文化遺產。他認為近 9成的非洲藝術品與文物不在非洲大陸,是一件讓世人難以接受的事實。
貝南城被攻陷時,所拆下的青銅牌匾和三名英國遠征隊士官。圖片來源:Reginald Kerr Granville,1897,PD。

在戰火中被掠奪的藝術品

一場戰火浩劫的悲劇,迫使貝南銅像遠渡重洋來到歐洲。1897 年,英國副總領事菲利浦(James Robert Phillips)所率領的訪團遠征來到貝南王國,但原本允諾邀約的貝南族人正舉行節慶儀典,不允許外人進入國境,菲利浦一行被告知需延期。
但英方藐視延期通知,執意遠征。這一魯莽行徑,造成英方與貝南王國間的嚴重衝突,英國官員在貝南城南邊被貝南軍隊伏擊屠殺,遭受嚴重傷亡,英國皇家海軍派遣艦隊遠征貝南王國,而英國在非洲的殖民部隊更對貝南城進行暴烈的毀滅性報復攻擊。
英軍不僅燒毀了無數的村莊和城鎮、屠殺當地居民,洗劫了貝南城與王宮,也掠奪了貝南王國最珍貴的象牙與木雕、面具、浮雕牌匾等,並將這些屠戮後的戰利品運回英國朝貢、私藏與出售。英軍將戰敗後的貝南國王放逐,終結了數百年盛世的西非古老王國與文明。
當時英國殖民軍部隊砲擊了王宮與城鎮,造成眾多木雕藝術文物被焚毀,英軍也在焚掠時將王宮裡和祖先祭壇上的珍貴文物一掃而空,造成數以千計的青銅、黃銅、象牙、珊瑚等雕刻藝品及王室物件被洗劫、破壞,其中數百件是鑄造極為精緻、刻畫細膩的青銅雕刻、浮雕圖像、黃銅牌匾和細緻象牙雕塑製品,包括了歷代國王頭像、太后頭像、豹雕像等,是當時貝南王國歷經數百年的貴重珍藏。
部分貝南的青銅器,甚至可追溯至 13 世紀的工藝技術。對於一個以銅器鑄造雕刻、象牙刻畫圖像來承載王國發展演變與事蹟,而非以文字敘述來記載歷史的古老非洲國度而言,這些豐富多元多樣的各式雕塑文物,無疑就是其唯一的歷史紀錄與呈現,更間接道出了貝南王國盛世時期的文明、生活、財富、軍事、貿易與交流的軌跡與實力。
英國廣播公司(BBC)「文明」系列影片:西方世界應如何看待貝南青銅像。

足以與希臘羅馬的雕刻作品並列

西方國家的文物研究家認為,這些用來裝飾貝南宮殿柱樑和宮牆的宮廷藝術,記載宮裡生活和慶典儀式的圖案,以及記錄國王權力的圖騰等貝南銅像,其工匠技術,甚至遠勝當時的歐洲大陸。
現今西方世界所稱的貝南銅像,不僅只於青銅的雕塑藝術,同時也涵括了各式銅雕、象牙雕、木雕、銅合金等的雕刻藝品。其中著名的物件是曾被釘在貝南王宮樑柱牆面上的 16、17 世紀的 900 塊黃銅牌匾,其塑造與雕刻方式,是採取脫蠟式的蠟模鑄造,其鑄造的工藝技術,堪稱當時世界上的經典之作。
貝南銅像流入西方國家時,其工藝水準,令人瞠目結舌、讚歎驚豔。19世紀末,英國首次在大英博物館展示了從西非洲掠奪而來的貝南銅像,讓當時處於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人驚艷不已,同時感到難以置信,因為大家習以為常的認為,「黑暗大陸」非洲不過是一處蠻荒、原始大地,根本是一處未曾開發的國度,怎麼可能有所謂的文明?怎可能有如此細膩與人性化的藝術創作?
大英博物館策展專家認為,這些作品足以和古希臘、古羅馬等高度發展的歐洲早期文明雕刻藝術媲美。20世紀初,當這批藝術品來到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時,館長也對非洲藝術給予高度肯定:「從今以後,非洲藝術品可以和拉斐爾、林布蘭、希臘和羅馬藝術放在一起展示。」
大英博物館非洲區所展示超過60幅著名貝南黃銅浮雕像。圖片來源: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讓承載數百年歷史的文物回到故鄉

時至今日,眾多歐洲和美國的世界著名博物館、美術館,如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等,都擁有相當豐富的貝南銅像收藏品,尤其是大英博物館收藏近千件為最多。大英博物館所展示的非洲藝品牆面上,掛製了超過 60 幅成排的貝南黃銅浮雕像,相當壯觀,引人入勝,卻也讓被掠奪者的西非子孫充滿了五味雜陳的複雜感受。
數以千計的貝南王國古老雕刻藝術文物,至今仍流落海外,這些讓世人高度肯定,堪稱世界藝術典範的重要歷史文物,百年來卻與其原屬歷史文化發跡地的子孫後代隔離。被血腥屠戮與歷經浩劫的貝南王國,讓西方國家有機會以全新視角來看待原本以為「黑暗大陸」無文明的錯誤認知。而貝南銅像,除了成為非洲文明的「雪恥」證物外,也深刻影響了西方藝術的發展與創作。
有人說,到底是掠奪者贏了這場戰爭?還是影響並改變了人們視野的,才是真正贏家?也有人認為,倘若沒有這場掠奪悲劇,貝南王國藝術是否就沒有機會被世人發現,也無法被世人讚歎其藝術價值?
奈及利亞貝南古城的新博物館預定在 2025 年落成,但廣受西方世界肯定藝術價值的貝南銅像,現存在奈及利亞的卻寥寥無幾。一場爭取非洲藝術文物歸還故土的征戰,在 21 世紀初期終於萌芽,也在各國、各方的研議討論下,逐漸受到重視。讓 1897年的戰亂歷史,以及貝南雕刻藝術再次浮上國際新聞版面,而德國政府率先跨出了第一步,為殖民時期掠奪的藝術品歸還,拋出具象徵性的里程碑。
本文發表於作者 陳之華 在「獨立評論@天下」專欄:站在世界的不同角落 【本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文章原始來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0會員
36內容數
朋友笑稱,我家是酷熱極冷地都待過,搬遷澳洲前,又有朋友說,你們五大洲都去了。最初想以澳洲為專題,以為南北半球就在轉角處;去年再度重返非洲,遷移旅居、東瞧西看、多元多樣已然是我一直以來的日常。專題暫以橫跨世界不同角落的各類觀察、行旅生活、藝術文化、在地研究、跨洲觀點等為主,也包括生活的其他面向與各式札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之華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再苦悶也要生活,再無奈也要有希望,再無助也要大笑,因為生活再怎樣,都得咬牙過下去。多數國家以為電影是拍給有錢有閒的人或者文青,或者為了美感教育、生命教育等理由來觀賞的,但「奈萊塢」電影的崛起,不過就是平民百姓為了討生活、過生活,在最苦時期,所創造出來的最大夢想與庶民經濟。
早在 2002 年,紐約時報記者大西哲光就曾報導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大西說,蘇魯雷區的每個角落都有片商忙著拍片,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亟欲成為演員,希望被製片或導演看中。製作人和導演以典型奈及利亞的雄心壯志和誇張聲勢的語氣跟他說:他們正在打造一個新型態的好萊塢!
【非洲視角:為什麼我們從沒教養兒子要嚮往婚姻,卻自小教育女兒要了解婚姻的重要性?】 我認為,全球知名的奈及利亞作家阿迪契是極出色的演說家,一位非常會說故事的人。身為作家,阿迪契一直深信故事是有力量的。她以為,故事可以改變或形塑一個刻板印象,可以讓人自信自尊,不會妄自菲薄,更能使人深化對自我的認同。
有天,深覺欽瓦.阿契貝之於奈及利亞,就如同西貝流士之於芬蘭,或葛利格之於挪威。 阿契貝打破了非洲人不能也不會寫小說的迷思。1950年代,就以忠於自己的寫作模式,將自身依博族的傳統文化與語言納入作品裡,使它們擁有和殖民地宗主國語言文化相同的地位。他的作品不只改變非洲現代文學,也改變了世界文學的樣貌。
人們總因不了解,而顯得對某些國家地區無知、漠然,進而產生誤解。即便現今世界已然趨於平坦,甚或已接近無國界,但人們對世界各地的認識,有時仍會被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自我設限,甚至被自以為是的想像誤導。 但這些偏見及戴著眼罩看世界的態度,無疑會錯估許多事物與情勢,更會錯過人文知識交流時的珍奇寶物。
再苦悶也要生活,再無奈也要有希望,再無助也要大笑,因為生活再怎樣,都得咬牙過下去。多數國家以為電影是拍給有錢有閒的人或者文青,或者為了美感教育、生命教育等理由來觀賞的,但「奈萊塢」電影的崛起,不過就是平民百姓為了討生活、過生活,在最苦時期,所創造出來的最大夢想與庶民經濟。
早在 2002 年,紐約時報記者大西哲光就曾報導非洲奈及利亞電影工業的故事。大西說,蘇魯雷區的每個角落都有片商忙著拍片,這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男女,亟欲成為演員,希望被製片或導演看中。製作人和導演以典型奈及利亞的雄心壯志和誇張聲勢的語氣跟他說:他們正在打造一個新型態的好萊塢!
【非洲視角:為什麼我們從沒教養兒子要嚮往婚姻,卻自小教育女兒要了解婚姻的重要性?】 我認為,全球知名的奈及利亞作家阿迪契是極出色的演說家,一位非常會說故事的人。身為作家,阿迪契一直深信故事是有力量的。她以為,故事可以改變或形塑一個刻板印象,可以讓人自信自尊,不會妄自菲薄,更能使人深化對自我的認同。
有天,深覺欽瓦.阿契貝之於奈及利亞,就如同西貝流士之於芬蘭,或葛利格之於挪威。 阿契貝打破了非洲人不能也不會寫小說的迷思。1950年代,就以忠於自己的寫作模式,將自身依博族的傳統文化與語言納入作品裡,使它們擁有和殖民地宗主國語言文化相同的地位。他的作品不只改變非洲現代文學,也改變了世界文學的樣貌。
人們總因不了解,而顯得對某些國家地區無知、漠然,進而產生誤解。即便現今世界已然趨於平坦,甚或已接近無國界,但人們對世界各地的認識,有時仍會被長久以來的刻板印象自我設限,甚至被自以為是的想像誤導。 但這些偏見及戴著眼罩看世界的態度,無疑會錯估許多事物與情勢,更會錯過人文知識交流時的珍奇寶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公元539年,此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似乎將來到國勢的頂峰。原先喪失給汪達爾人的北非領土,早已收復。而在大將貝利薩留的攻勢下,盤據義大利的東哥德人也一敗再敗。東哥德王維蒂吉斯(Vittigis)退守都城拉文納。帝國前景一片大好,羅馬也將恢復本屬於他的光榮。 查士丁尼與貝利薩留
Thumbnail
在藝術和音樂表達方面,西非地區是一片無比肥沃的土地,多年來,該地區湧現出了一些具開創性的藝術家,說到西非充滿活力的文化產出,內陸國家布吉納法索卻常常被忽視,因此,這裡也可以說是一座尚未開發的金礦,等待著樂迷們去發掘。
Thumbnail
  拜占庭帝國很強大。即使在七世紀後,因為丟失埃及、敘利亞與北非,國土大幅縮小,跟眾多鄰居相比,它仍然實力非凡。但與之形成尖銳差異的是,六世紀到十世紀初,拜占庭在巴爾幹半島面對一眾斯拉夫、突厥移民,卻似乎難以應對,一度幾乎丟失整個半島。若是帝國當真如此強大,何以局勢糜爛至此?   我們可以從三
Thumbnail
在十世紀時,曾經有那麼一座亞美尼亞的城市,坐落於貿易路線上的它輝煌無比,擁有十萬人口,同時代幾乎沒有任何一座歐洲城市可以匹敵。在城中美麗的教堂四處坐落,因而雅號為「一千零一座教堂之城」。 這座城市名叫「阿尼」(Ani),亞美尼亞王國的古都。 在當時的人眼中,基督教世界,阿尼的輝煌可與拜占庭的首都
Thumbnail
該不會又好碎念一堆歷史事件跟年代了吧(痛苦呻吟~),但在聊到古巴比倫的神話之前,如果連古巴比倫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的話,那神話故事也就沒有分享的意義了,我會盡量很白話、不廢話的方式簡單地介紹一下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就在中東的兩河流域,也就是被叫作美索不達米亞的地方啦,這裡最早最早出現的文明就是蘇
Thumbnail
屬於阿茲德人的巴尼納布汗部落由於掌控了阿曼南部佐法爾到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乳香陸路貿易,在12世紀趕走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建立了納巴尼王朝,並於1154 年到 1624 年之間統治阿曼 在12 世紀至 15 世紀末,巴赫拉就是納巴尼王朝的首都,而巴赫拉堡就身負著防衛這座綠洲首都與保護乳香之路的重責大任
Thumbnail
到塞浦路斯的第二天,到首都尼克亞區走走,透過博物館文物了解在這塊島上的歷史足跡,加深對塞浦路斯的認識。
Thumbnail
扼守里斯本海防最前線 - 特茹河口 (Estuário do Tejo) 的防禦高塔,也是曼努埃爾式風格 (Estilo Manuelino) 的經典之作 - 貝倫塔。
Thumbnail
愛沙尼亞命運多舛,不斷遭遇外來侵略,幾個世紀先後被丹麥、瑞典、德國和俄羅斯統治後於1918年獨立,尤其被俄羅斯統治長達200多年,直到1940年才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然後被併入蘇聯,1991年因蘇聯解體而再次獨立。 塔林的舊城區,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
Thumbnail
有人說這是一個王朝的最後一個王家匆匆逃離首都時,在王后的寶飾盒中發現的少數留下的幾粒王家寶石之一。 還有一個說法是,印地流浪真人比耶牟加在雪花成山的雪脈中--傳說中的「神的花園」--從一朵花中摘下的。 最流行的說法則是,這是原本法老代勒帕滕要用來打造自己靈棺的指定寶石原石,切割所剩下的一塊。 ...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公元539年,此時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查士丁尼一世的統治下,似乎將來到國勢的頂峰。原先喪失給汪達爾人的北非領土,早已收復。而在大將貝利薩留的攻勢下,盤據義大利的東哥德人也一敗再敗。東哥德王維蒂吉斯(Vittigis)退守都城拉文納。帝國前景一片大好,羅馬也將恢復本屬於他的光榮。 查士丁尼與貝利薩留
Thumbnail
在藝術和音樂表達方面,西非地區是一片無比肥沃的土地,多年來,該地區湧現出了一些具開創性的藝術家,說到西非充滿活力的文化產出,內陸國家布吉納法索卻常常被忽視,因此,這裡也可以說是一座尚未開發的金礦,等待著樂迷們去發掘。
Thumbnail
  拜占庭帝國很強大。即使在七世紀後,因為丟失埃及、敘利亞與北非,國土大幅縮小,跟眾多鄰居相比,它仍然實力非凡。但與之形成尖銳差異的是,六世紀到十世紀初,拜占庭在巴爾幹半島面對一眾斯拉夫、突厥移民,卻似乎難以應對,一度幾乎丟失整個半島。若是帝國當真如此強大,何以局勢糜爛至此?   我們可以從三
Thumbnail
在十世紀時,曾經有那麼一座亞美尼亞的城市,坐落於貿易路線上的它輝煌無比,擁有十萬人口,同時代幾乎沒有任何一座歐洲城市可以匹敵。在城中美麗的教堂四處坐落,因而雅號為「一千零一座教堂之城」。 這座城市名叫「阿尼」(Ani),亞美尼亞王國的古都。 在當時的人眼中,基督教世界,阿尼的輝煌可與拜占庭的首都
Thumbnail
該不會又好碎念一堆歷史事件跟年代了吧(痛苦呻吟~),但在聊到古巴比倫的神話之前,如果連古巴比倫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的話,那神話故事也就沒有分享的意義了,我會盡量很白話、不廢話的方式簡單地介紹一下古巴比倫: 古巴比倫就在中東的兩河流域,也就是被叫作美索不達米亞的地方啦,這裡最早最早出現的文明就是蘇
Thumbnail
屬於阿茲德人的巴尼納布汗部落由於掌控了阿曼南部佐法爾到巴格達與大馬士革的乳香陸路貿易,在12世紀趕走了塞爾柱土耳其帝國,建立了納巴尼王朝,並於1154 年到 1624 年之間統治阿曼 在12 世紀至 15 世紀末,巴赫拉就是納巴尼王朝的首都,而巴赫拉堡就身負著防衛這座綠洲首都與保護乳香之路的重責大任
Thumbnail
到塞浦路斯的第二天,到首都尼克亞區走走,透過博物館文物了解在這塊島上的歷史足跡,加深對塞浦路斯的認識。
Thumbnail
扼守里斯本海防最前線 - 特茹河口 (Estuário do Tejo) 的防禦高塔,也是曼努埃爾式風格 (Estilo Manuelino) 的經典之作 - 貝倫塔。
Thumbnail
愛沙尼亞命運多舛,不斷遭遇外來侵略,幾個世紀先後被丹麥、瑞典、德國和俄羅斯統治後於1918年獨立,尤其被俄羅斯統治長達200多年,直到1940年才成立愛沙尼亞共和國,然後被併入蘇聯,1991年因蘇聯解體而再次獨立。 塔林的舊城區,於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
Thumbnail
有人說這是一個王朝的最後一個王家匆匆逃離首都時,在王后的寶飾盒中發現的少數留下的幾粒王家寶石之一。 還有一個說法是,印地流浪真人比耶牟加在雪花成山的雪脈中--傳說中的「神的花園」--從一朵花中摘下的。 最流行的說法則是,這是原本法老代勒帕滕要用來打造自己靈棺的指定寶石原石,切割所剩下的一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