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時候夜間忽然停電,在書房看書的我陷入一片黑暗中。等了一兩分鐘,電沒有要來的意思,一下子又找不到手電筒,只好摸黑到神桌前,打開抽屜,掏出一根蠟燭和打火機。然後拿著點燃的蠟燭回到書房,插在書桌上。
燭光不是很亮,而且飄移,書自然是不用看了。我坐在椅子上,環顧四周的書架,雖然不若在日光燈下清晰明亮,但還是歷歷在目,而且還有一種以前沒感覺到的溫暖和美感,每一本書在燭光的撫觸下,似乎都蒙上一層淡淡的神祕色彩。我想,翻開來讀,感受應該也會不一樣吧?
如果不是停電,我大概不會故意關燈而改點蠟燭。在文明社會裡,因停電而帶來生活上的不便甚至損失,自然有熱心人士會去探討原因、追究責任;但對我來說,既然停電了,那不如就趁此機會為生命尋找新的出路、新的感受,才是我想做的事。
在夜裡點蠟燭,其實是古老的生活方式,只是現代人不再時興這一套,但可能也因此失去了燭光帶給人們的各種感受。環顧燭光中的書房,我忽然想起下面這個故事:
有甲乙丙三人跟隨一位老和尚禪修,修行告一段落後,老和尚帶他們到三個同樣大小、密閉的空房間前,給他們最後一道功課:每人負責一個房間,在三天內,分別以最少的花費去填滿各自的房間。
三天很快就過去了,三個人一起來請老和尚去驗收功課。當打開甲負責的房間的房門時,發現裡面塞滿了稻草,甲很得意地說:「這些稻草根本不用錢,我雇車子運來這裡,只花了二百塊錢。」但乙卻說:「這稻草跟稻草之間還有很多空隙啊!怎麼能說填滿了?」老和尚聽了,只是微笑點點頭。
接著,大家又來到乙負責的房間門口,打開房門,發現裡面塞滿了蓬鬆的棉花。乙得意地說:「這些棉花雖然花了我一千塊,但你們看,將整個房間都填滿了!」甲搖搖頭說:「裡面根本看不見,誰知道是不是真的填滿了?」老和尚聽了,也只是微笑點點頭。
最後來到丙負責的房間門口,打開房門,裡面竟然什麼也沒有。大家正感奇怪時,丙將房門關上,在一片黑暗中,只聽「嚓」一聲,他劃亮一根火柴,點燃手裡的一根蠟燭,然後高高舉起蠟燭,整個密閉的房間裡立刻充滿了燭光,沒有任何間隙。丙說:「我買一盒火柴和一根蠟燭,花不到十塊錢,但卻讓整個房間充滿光明。」
老和尚這時才嘉許地點點頭,說:「這正是我要你們明白的道理。」
什麼道理呢?我們的心靈就像這樣的房間,能填滿心靈的絕不是昂貴的東西或物質,而是愛、溫暖與光明,那只要一根小小的蠟燭就可以做得到。但在蠟燭被打入冷宮後,我們的心房是否堆滿了稻草或棉花,看似紮實,但卻失去了愛、溫暖與光明呢?
電,似乎還沒有來的意思。此時,妻子忽然也拿著一根蠟燭走進書房。在兩根蠟燭的照耀下,書房顯得更加明亮。我挪挪椅子上的身體,笑說:「我們就來個剪燭西窗吧?」想當年,身在四川的李商隱思念長安的妻子,而寫下〈夜雨寄北〉詩:「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而流傳千古,夫妻能趁著停電而剪燭共話,應該也是美事一樁。
想不到妻子卻說:「我只是來看看,你一個人在這裡搞什麼鬼?」說完,又拿著蠟燭朝客廳走去。失去了妻子的燭光,書房一下子又不再那麼光明。我在書房裡搞什麼鬼?其實,我以前就在書房裡